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個世界上的「細節控」畫家,我只服他!

0.

作為一個處女座細節控,我看畫時向來不忍心錯過畫家苦心經營的「炫技」,更不會放過他們別有用心埋下的每一處細節伏筆。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我這種觀眾太迂腐,過於摳細節,可能會錯失一幅畫帶給人的一種不可言說的通感與氣場。

我不這麼覺得,一幅畫從大面上看無非是好看?不好看?震撼?不震撼?是不是讓你有共鳴?這也就是看畫最初的整體感受。有時候真正打動人的往往是一些細微的局部,除了可以彰顯畫家的精妙技法,最主要還是透出畫家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力與強大的感受力,對事物、對生活異於他人的理解。

1.

第一次看丟勒的畫,是在高中,很偶然的相遇。不是在美術館博物館,不是在什麼名家畫冊中,而是在一本有關自然植物的課外書中。書名我已經完全不記得了,但是書中所講的那種雜草的名字,還有邊上的一幅插圖,卻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那種草叫寬葉車前,是一種長在地上最微不足道的野草,遍布全世界。這個名字說出來,除了專業人士,估計十個有九個都不知道它是什麼玩意兒,但十個有九個見過圖片后都會說,「咳,我還以為是什麼呢!」

我當時看到圖片后的第一反應也是如此,但再翻一頁后卻驚住了。也許是感嘆那麼不起眼的傢伙竟然能被畫得這麼美,也許是驚詫這畫兒怎麼畫得這麼精緻這麼寫實,要知道當時中學美術課看得最多的還是國畫,就算看到油畫也不會是這個調調,通常都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要不就是梵高的向日葵。

大片草地

丟勒

1503

總之,這種草,這幅插圖,我記住了,而且一直忘不了,雖說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誰畫的,書上並沒有註明畫家與出處,而那又是一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無處可尋。

2.

過了五六年,直到正式接受了西方美術史教育,我才在規規矩矩的講義中得知,這幅雜草出自一位名叫丟勒的德國畫家。可想而知我當時得知畫出何人後的激動心情,那麼多年的鋪墊,那麼多年的記憶,我愛上丟勒那必然是分分鐘的事兒。

事後,我翻閱資料,一樣一樣對比,基本整明白了畫中的那些迷人的「破花爛草」到底是何來頭。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麼會有人去俯下身子,悉心觀察這些無聊的植物,他真得只是一個畫家嗎?顯然,他不僅僅是!

即便這些不為人知的野草叫什麼不是重點,但我還是想讓大家看看丟勒驚人的寫實功力,精細到令人髮指:

3.

這幅畫的構圖看似極其簡單,就是植物本身的結構,好像丟勒只是隨意在土地上來了一鏟子,這塊鏟起的草皮就成了畫布上的傑作。

但你有沒有仔細想過,這片植物的角度並非自上而下,也不是居高臨下的人類俯視視角,而是自下而上的仰視,絕非人類對植物慣有的觀看方式與態度。

大片草地(局部)

丟勒

1503

作品下方積滿了斑駁濕漉的泥土,雜草深深地紮根於泥土,牢牢抓住地面,抓住得以生存的一線生機,最高的一株野草超出了畫面的邊緣,彷彿是一棵自信滿滿的參天大樹,庇護著身邊矮小的同類們。這幅畫不僅看上去優美,而且對自然生態的科學再現精準無誤。

試想當時16世紀的歐洲繪畫,大家都在畫什麼?宗教、神話人物與故事,貴族肖像,賞心悅目的靜物花卉,總之都是崇高美好、理想中的事物,絕不會是這種路邊無人問津,正眼都不瞧一下的小草。當然,丟勒畫這野草的氣勢絕不亞於對神的敬仰,換句話說,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丟勒對自然的崇敬與臣服。天高還是神大?誰能說得清。

聖母子(宗教題材)

拉斐爾

1506

記得早年間我看過一部紀錄片,人類把針孔攝像機安在一隻小貓的脖圈上,就這樣跟拍了很多以貓的視角看世界的影像。當時我就想到了丟勒的野草,可我實在不能相信丟勒是趴在地上如同一隻卑躬屈膝的小動物,完成了這幅作品的觀看與創作,這實在與當時的繪畫習慣格格不入,要是換在19世紀的印象派時期,我還覺得靠點兒譜。

貓的視角

後來看到一篇文章,學者大膽臆測丟勒是把一大塊草皮鏟回放到畫室,做出了精確的還原,依舊是按照古典繪畫「No Model,No Painting」的路數完成的。模特就是這些不知名的小草,舞台布景就是這個小小的生態系統。

4.

就這樣,因為幾株野草我記住了這個畫家,迷戀一個畫家與所謂的追星沒多大差別,無非就是到處八卦他的生平往事,雖說少得可憐;瘋狂搜索他的存世作品,還得是高清大圖,尤其是對於丟勒,不看高清圖簡直是對他的侮辱與對自己的懲罰,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丟勒畫中讓人無法割捨的細節。

男人肖像(Oswolt Krel)

丟勒

1499

眾所周知,丟勒是個「毛髮控」,無論是人的頭髮、鬍鬚、體毛,還是動物的皮毛,衣服上鑲嵌的皮草毛,只要涉及到毛,這個畫家絕對不會含糊,草草了事,一定是精心繪製,本來是陪襯的角色往往成了最吸人眼球的部分。

野兔

丟勒

1502

這隻兔子本身沒啥看頭,無非看后驚嘆畫得太像只兔子了。很快大家就被兔子身上的皮毛吸引,恨不得上前揪起一撮或者使勁揉兩下,好好感受一下它的柔軟與溫暖。

如此真實的兔毛放大后看上去有點像山水畫中皴染的山石,一根根豎起的短毛好像覆蓋山石的植被。

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是丟勒眼中最棒的模特,他認為這些沒有經過粉飾,毫不做作的小生物們擁有世界上最寶貴的美——真實的美,而這些才是世界上最本質的東西,是有待畫家去挖掘的。我們從丟勒的手稿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海象

丟勒

1521

這隻水彩海象最迷人的部分應該就是后脖子那皺起的一層層皮褶子,毛、皮、肉,每一層特有的形態與質感都被畫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畫什麼,素描稿一定是丟勒創作的第一步,這是確保形似的關鍵。其次,根據明暗用不同的棕色系水彩著色畫出動物的皮肉筋骨。最後畫出長短不一的毛髮,線條的稠密度和長度要與不同的棕色色塊結合真實還原海象的身體構造。

藍色翅膀

丟勒

1512

5.

丟勒的「毛髮控」除了動物皮毛上的炫技,還有人身上的毛髮,頭髮,鬍鬚,體毛。尤其是捲曲的金色長發,髮絲根根分明,讓你快速聯想到了比丟勒大二十多歲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畫家波提切利,只不過丟勒的髮絲看上去更精細更寫實,就連一些瑣碎細發毛躁的質感都被描繪得十分到位,波提切利的髮絲則更具有線條的裝飾美感。

自畫像

丟勒

1498

女人肖像

波提切利

1480-85

再來看兩組丟勒與波提切利的比較

一組是丟勒的亞當(上)

波提切利的天使(下)

另一組是丟勒的夏娃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

再來看看丟勒筆下使徒的形象,看上去就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頭兒,他的鬍鬚,他光頭腦頂上的毛孔色斑,還有稀稀落落的毛髮,真實得足以令人驚嘆,要知道這可是16世紀初的作品(1603),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1604-1617)幾乎是同一時期誕生。

對比丟勒與達芬奇的人物面部刻畫,丟勒畫中對細節的把控,描繪的精細程度,多說無益,即便是達芬奇這樣的大師也難免甘拜下風。

7.

既然提到了達芬奇,我忍不住再多說兩句。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只要一出現,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都足以讓世人蜂擁朝拜,譬如前段時間在清華藝術博物館火爆上演的「達芬奇秀場」。無疑達芬奇是偉大的,他的才華,他的價值得到了代代人的肯定與頌揚。

達芬奇的光芒太耀眼,當然這緣於他本身的鋒芒,但絕少不了世人對他一次又一次地光環加冕。後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對16世紀歐洲史及藝術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義大利地區——歐洲古代文明的誕生地,所謂的「文藝復興」也特指義大利文藝復興,而對地處文明邊緣的北歐地區置若罔聞。

直到19世紀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開始將研究領域擴展,歐洲藝術版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鬥豔場面,尼德蘭藝術,德國藝術,法國藝術.....當然義大利仍然是16世紀歐洲藝術的主心骨。

自畫像

丟勒

1500

丟勒就是 「文化重新梳理」后的重大發現,他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人物,他的時代甚至被後人稱之為「丟勒時代」。他的天賦與才能,他淵博的知識體系,足以與義大利的達芬奇媲美,彙集多種名頭於一身,畫家、哲學家、數學家、自然學家、天文學家、機械師、建築師、科學發明家。

不像達芬奇,丟勒留給我們的藝術寶藏甚是豐富,他的存世作品足以讓我們對這個德國人的藝術成就刮目相看,有較為完整的認識。我對丟勒的認識都是從畫中最「微不足道」的細部開始的,他的細節實在讓人迷戀,每一次都讓我震撼,也值得我在看畫之餘花更多的時間翻閱資料去求證,去細細回味。

丟勒簽名

《丟勒的犀牛》

展覽: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展覽地點: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

展覽日期:2017年3月2日-5月31日

票價:50元

END

【點擊關鍵詞,直達熱門精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