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氣候經濟時代:風險與機遇迎面而來

導報記者|公欣

如果說應對氣候變化能夠在某些程度上有助於經濟增長的相關言論仍讓不少人心存質疑的話,日前經合組織(OECD)秘書長古里亞在柏林發布的一份題為「投資氣候,投資增長」的最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則可或多或少減輕人們心頭的疑慮——報告顯示,二十國集團(G20)國家如果通過將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基礎設施等重要投資,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50年將額外增長2.8%。若計入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收益,這一數字則將達到約5%。

相關受訪專家則表示,氣候變化所波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甚至包括那些「利益至上」的投資者們。新氣候經濟政策環境給這些投資者們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機遇,也給經濟轉型升級帶來新的契機,這些都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不過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實際上,氣候變化已經給投資市場帶來了一些不容迴避的影響,比如洪澇、颱風等讓基礎建設投資承擔了不少額外的風險,還有在減緩氣候變化過程當中提高一些領域的投資門檻等。」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際部主任柴麒敏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如不及時應對氣候變化G20國家或遭較大經濟損失

「應對氣候變化絕非經濟增長的『抑制器』,將其融入到經濟政策中將為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古里亞表示,經濟問題不是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不作為的借口,「行動已迫在眉睫」。

報告表示,與單獨看待氣候變化相比,制定經濟政策時如將增長與應對氣候變化相結合,對中長期增長將有積極作用。到2021年,這種方式將能幫助G20國家平均多增長1%的GDP,到2050年可達2.8%。如果考慮到應對氣候變化將減少沿海洪澇、風災等災害,其對經濟增長的助益將可達到5%(2050年水平)。據悉,該報告是經合組織應今年G20主席國德國的請求編製的。

實際上,近年來G20確實為應對氣候變化做著努力,例如一直在呼籲對低效的化石燃料補貼財政政策進行改革。隨著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G20明確地接受了化石燃料補貼改革和更多的氣候變化政策。2008年,G20建立了旨在降低全球金融市場風險的金融穩定委員會,並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強調需要與氣候問題相關的資金。不久前,德國輪值下的G20宣布,把落實國際能源機構(IEA)預估的近50萬億美元投資作為工作目標,這些錢是為有效過渡到低碳能源世界、實現《巴黎協定》達成的2℃目標所需的投資。

正如報告所指出的,G20國家佔全球GDP總量的85%、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假如等到2025年後再對氣候友好型的基礎設施開展投資,那麼將造成G20國家損失2%的經濟增長。

單就而言,有專家指出,面臨著巨大機遇,能在繼續發展的同時減少大氣污染並降低氣候變化風險。「在合理的政策下,在應對經濟發展、環境治理和氣候變化3個領域的系列挑戰的同時,將能維持6%~7%的GDP增速,並在2030年維持5%的增速。有機會向世界證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降低氣候變化風險的目標可以同步實現。將引領世界共同描繪新氣候經濟的藍圖。」業內專家表示。

「應對氣候變化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低碳技術發展層面來探尋。很明顯,減少煤炭消費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能促進技術創新並提高生產率。低碳技術創新不僅有利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也必將引領世界各國的產業進步和經濟發展。」相關受訪專家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與此同時,報告還認為,今後10~15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將是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目標成敗的關鍵。要實現《巴黎協定》將本世紀氣溫增長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從現在到2030年將需要每年投資6.9萬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領域。報告強調,這一數字僅比「高碳」的發展方式所需投資多出10%,而通過提高基礎設施能效每年節省出的化石能源將價值1.7萬億美元,遠超為此多投入的資金規模。

氣候風險直接影響經濟發展 投資市場最先因其所動

實際上,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早已成為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來,洪水、颱風等極端氣候對所造成的損失有目共睹,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它已經脫離單純的講概念階段,而是成為影響諸多領域包括投資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相關受訪專家直言。

正如柴麒敏所強調的那樣,氣候變化的持續對海岸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和在脆弱地區擁有產業鏈的公司造成很大風險。「在國外,已經有不少地方和企業在投資過程當中會購買氣候巨災險,來應對氣候變化可能會造成的損失。這也是氣候變化對於投資市場產生潛在影響的一種表現。」另外,他還指出,減排過程當中對於一些投資領域也會設置一些新門檻,從而提升投資成本和難度。

由此看來,氣候變化本身以及各國頒布的應對措施,終將會對投資組合構成潛在的風險。貝萊德集團曾發布報告認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四項:技術層面,在能源儲存、電動汽車及能源利用率等領域所推行的先進技術,將影響現有的商業模式;監管層面,各國政府為了減排而制定的新標準、改變補貼與稅務制度等,均會影響營商環境;自然層面,從長遠來看,氣候變化將導致極端天氣的發生更為頻繁;社會層面,氣候變化將改變消費者偏好,而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亦會促使企業及個人在投資和日常經營時更加註重節能減排。

氣候風險迎面而來,投資市場如何應對?「首先是對氣候變化相關信息的全面掌握,在投資前加強相關預案,包括進行氣候變化方面的評估以及進行應對氣候變化成本的核算等等。」柴麒敏建議。

另有相關專家也給出了具針對性的答案:「對於積極選股的投資者而言,可利用化石燃料的使用、耗水量及碳強度等指標,系統性地將其與投資過程相結合。此外,投資者還可選擇逐步降低投資組合中具有氣候風險因素的資產。」據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國際上一些有影響力的投資機構,例如瑞典AP4、法國FRR、英國BT養老金計劃以及紐約州公共退休基金會都做出了對所持組合資產部分或全部去碳化的決定,他們在股票選擇過程中明確納入了碳標準。

投資者機遇增多 折射新氣候經濟時代來臨

那麼,應從哪一維度來找到應對氣候變化能夠有助於經濟增長的答案呢?對此,專家指出,從某種角度講,投資市場的活躍程度是經濟發展水平的「試金石」。很顯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環境下,投資者的投資機會也多了起來,越來越多投資者也可從低碳發展相關路徑中尋找各種各樣的投資機遇。「尤其是一些新能源行業以及大型的適應氣候變化工程項目,都可以成為投資者們新的投資可能。」相關受訪專家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而在一些長期從事氣候環境領域投資的投資者們看來,這更是一個好契機。「就眼下來說,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於低碳環保的項目感興趣,在當前嚴苛的政策環境下,如果是高碳、高排放的項目,投資者反而會顧慮重重。」資深環境領域投資人、天使百人會投審委委員馬勒思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就投資成本和盈利方面,貝萊德集團副主席西德布萊德曾表示,「結合我們的經驗和研究,我們認為提高氣候變化意識並不需要投資人在收益最大化這一傳統目標上做出妥協。」他認為,很多投資者投資低碳產業打的是「長線牌」,即便是短期內看不到收益,但如果長期來說項目是賺錢的,投資者們一般都會考慮並積極爭取。

貝萊德集團發布的一項報告中也曾給出過相關投資建議:長線

投資者應關注氣候變化對不同區域的經濟影響,短期投資者則可以關注監管政策,研判可能受益或就此衰落的行業,而資產擁有者應特別注意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周期轉變,這將給他們在投資中「去碳化」帶來幫助。

與此同時,在全球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共識之後,具體監管政策將逐漸深入各國國內監管以及行業政策之中。「以LED燈泡和太陽能電廠為例,政府監管完全可以改變這兩個行業的發展進程,而監管者已經開始將對氣候變化的意識作為好的企業管理指標的一部分。」業內人士說。

該人士認為,在氣候監管體系下,為了讓所有投資者作出更好的長期性決策,能源和碳的價格/成本可見性非常必要。例如,英國確定發電體系的碳最低價格可由投資者和客戶企業以及生產商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己決策。

不過,在這一過程當中,還有一個問題不容迴避,那就是低碳新興產業對於傳統行業的衝擊。譬如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如果2025年有2500萬輛電動車投入使用,這將省下近100萬桶原油,大概等同於2016年全球增長的原油需求,這將對石油價格造成巨大衝擊。

在這一問題上,柴麒敏給出了一個「沉默資產」的概念。在他看來,隨著新能源技術的飛快發展,一些化石能源企業很有可能會被時代淘汰變得「一文不值」,成為一種「沉默資產」,就像當年諾基亞帝國被智能手機科技所淘汰一樣。「新興產業的

崛起和傳統行業的轉型是同步進行的,但是投資的方向轉變不會有『急轉彎』,而是一個逐步緩慢改變的過程。有淘汰必然就會有替代。」他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