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暑期必讀 | 跟歐美家長學養成: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多的選擇

這是一本針對4-12歲的兒童教育書。這個年齡段,在歐美被定義成兒童習慣、品德、交流、意識養成的最重要的階段。

好的教育,不是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而是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使其明白解決問題的方式多種多樣。

自由不是放縱,任性不是個性。很多家長都誤解了歐美素質教育。

讓孩子「吃苦」是好事嗎?

為何要說「善良的假話」?

如何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怎麼辦……

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你可能正在剝奪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成就感。

「分享、 吃苦、 尊重 、責任感、 熊孩子、 霸凌、 性教育、 金錢觀、 創造力培養、 承諾 、孝順、 說謊、 二胎、 隱私、 接納、 擇校、 堅持與放棄、問題兒童 、直面傷痛和死亡……」典型家教難題一網打盡,做成就孩子的聰明家長。

荷蘭以及歐洲的電視和廣播里,有很多針對孩子教育的討論互動節目,嘉賓的構成有教育專家、學校老師、家長和教育觀察者,討論各類教育方式流派、新思維和相應的正反論點。

比如:

給國小生留不留家庭作業?

網路時代的『一心多用『的學習和玩樂;

教育中的懲罰和獎勵比例;

平衡「尊重孩子的隱私」和「監督孩子的頑劣」,等等。

這類節目的結尾從不會有論斷,告訴大家哪種方式最好,而是公平開放地把各類觀點以及正反優劣全擺出來,讓家長根據具體情況,思考判斷,從各種信息中吸取對自己(或孩子)有利的經驗。

雖然不少在荷蘭的家長認為看這節目太浪費時間,覺得到結尾也沒搞清楚到底什麼才是好的;但是,也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非常喜歡這樣的節目。

因為它通過各類人各種角度,提供不同教育思維的模式,透明地解析但不橫加判斷,讓喜歡思考的人,更容易懂得教育理念背後的深意,去鑒別,去發現,去追問,去探索,從而做出因材施教的選擇,找到並不斷調整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1

教育觀察者的範本大,眼界開闊,帶入點廣

我尤其喜歡節目中那類「教育觀察者」角色,他們來自各個行業,可能自己本身是家長,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是他們在議題中是一種中立角色,用旁觀者的清醒冷靜,觀察和評點,中和氣氛,總結凌亂的觀點,理清思路。

那時,我就覺得,在教育流派各異的環境里,能與為人父母的身份拉開些距離,做個「旁觀者清「的理性看客,並傳遞不同思路,是多麼難能可貴。

市面上的育兒教育書,大多是放在一個媽媽/爸爸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這個角度;或是一個教育家寫自己研究領域的內容。而若用一個教育觀察者的身份來看歐洲教養孩子的生態,把觀察面放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就會範本更大,眼界更開闊,帶入點更廣。

我每次回國,都有不少為人父母的朋友,讓我介紹歐美的育兒書或是向我諮詢和與我討論海外育兒觀念。感到他們的迫切,同時也看到他們對歐美教育及親子互動的誤解,以及一些矯枉過正的思維,我很自然的成了一位中西教育差異的觀察者,客觀地看到問題的一體兩面,從而傳遞歐美正面和真實的教育思維和方式,便於父母借鑒。

2

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多的選擇

我一向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拓展和借鑒思維,絕非僅僅掌握些育兒技巧和手段。我最想糾正的一個觀點,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此我有撰文【奉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其中的深意也擬定成我的書名《太想贏,你就輸了》。

在看似強調「輸贏「的同時,我覺得矛盾之處在於,我們語境中的「輸贏」好像和現實中與之相伴的競爭力和面對紛爭的思辨力又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我們的教育,並不教孩子面對衝突。在西方的早齡教育里,強調的是在矛盾中尋求對自我的定義定位和價值觀。這種差異,在今後的成長中最大區別,就是的成功定義單一以及孩子不會選擇,或是選擇的同質性過強,從而缺乏自我認知和成就感。

我特別想傳達的,就是:好的教育,不是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而是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使其明白解決問題的方式多種多樣。

選擇的能力及與之相伴的適應力,被現代教育列為智商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的關鍵因素。劃一條起跑線,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成長;關注個人價值還是利益;人生是一個起點還是一個過程,大家可以邊讀這本書邊想一想。

我將書放在4-12歲的兒童教育,因為這個年齡段在歐美被定義成兒童習慣、品德、交流、意識養成的最重要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各類教養關鍵詞和議題均有涉及:任性和個性、分享、 吃苦、 尊重 、責任感、 熊孩子、 霸凌、 性教育、 金錢觀、 創造力培養、 承諾 、孝順、 說謊、 二胎、 隱私、 接納、 擇校、 堅持與放棄、問題兒童 、直面傷痛和死亡…

書中收錄了魏蔻蔻近兩年來在微蔻公號中原創首發,點閱量過百萬的爆文:

除此之外,本書收錄沒有在網上發表的 「多子女教育以及同胞競爭」之話題,針對開放二胎政策后的新型多元家庭。還有,在目前網路時代,上網安全和合理應用網路的章節

總之,書里提供了很多選擇模式以及背後各類的思維形態,沒有對錯,只有呈現。希望大家讀了文章無數,能做到心中有數。只要能給孩子提供自由寬鬆,充滿關愛的環境,選擇什麼方式都可。

3

這本書的主要教育思維特定為「歐洲式教養觀「

人對美國教育和文化的認識不少。美國作為移民大國,早就吸引了無數華人在那裡求學、定居和移民。很多書籍是介紹美國育兒觀或是如何上常青藤學校的。可是,很多人對歐洲教育和文化的認識還是空白,停留在符號階段。比如,大家對法國只能想到埃菲爾鐵塔,對德國只能想到名車和嚴謹。

雖然泛指的「歐美」的確有不少西方社會普遍認同的教育文化價值觀和理念,但美國和歐洲的教育思維和生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美國教育,更像的精英教育。所謂「美國夢」,是指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受限制的機遇來追求財富,私有財產被看做通向個人自由的通行證。個人聚斂財富和權力被當做主要的成功標準,而相對較少關注更廣闊的人類福祉。

歐洲教育則不然,它是強調生活質量、安定與和諧的可持續性文明。在意的是「實際生活條件」以及「公民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如健康,社會關係,自然環境的質量等。在這樣一個可持續的、保持穩定的經濟狀態下,重要的並非個人的物質積累,而是自我修養;並非聚斂物質財富,而是精神的提升;並非拓寬疆土,而是拓寬人類的同理心。

人和自然環境的互動尊重,歐洲更與樸素哲學思維異曲同工。

歐洲教養觀的目的是讓人獲得自由,能夠進入到與他人/自然之間無數種彼此依賴的關係之中。歐洲文化認為,一個人有途徑進入越多的共同體,就有越多的選擇權,關係帶來包容性,包容性帶來安全。這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互利、雙贏」。

如果說,美國更強調競爭性的孤立奮鬥,那麼歐洲的教育則更側重合作性的共享關係。

我文中的很多教育理念比較偏重「歐洲式」的協同性自強和共享包容關係的,側重孩子開放心態和自由選擇的能力,以及歐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互動和交流方式,家長-學校-老師-社會的互動模式,資源利用。

4

讓孩子營造屬於自己的「趣」人生

書裡面有各類孩子的故事,他們也許並不完美,有的甚至也不聰慧,但他們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孩子,遇到過困難,有著自己的缺點,有的甚至遭遇霸凌或父母早逝等經歷;但是他們在屬於自己的生活中,切實地承擔落在他們身上的傷痛,享受追求著屬於他們的快樂和幸福。

無論是,磕磕絆絆還是一帆風順,他們不羨慕別人的幸運,不懊惱自己的遭遇,直面人生,選擇堅強,但不用逞強;選擇自立,但懂得適當尋求幫助,擁有屬於自己的有韌性和厚度的人生。

我們都強調生活的樂趣。

看看「趣」的組字方式,在「取捨中行走」,這本來就是人生的深意!

希望孩子和家長們,在閱讀這本《太想贏,你就輸了》的書後,能感悟些成長的美好,建立自己的認知。在你們的生命中,邁開步伐,依照本心去選擇,運用自信去堅持,營造屬於自己的「趣」人生。

書名:《太想贏,你就輸了——跟歐洲家長學養育》

作者:魏蔻蔻

ISBN 978-7-5407-8073-9

讀者對象:年輕家長、二孩家長

出版時間: 2017年5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