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帶一路」專題 | 「一帶一路」與美術發展眾家談(下)

《美術報》第69期 學術月刊

「一帶一路」與美術發展眾家談(下)

【編者按】作為「五位一體」的組成部分之一,文化的發展與政治、經濟等的發展是相攜相生、互為聯動的。5月14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這是新成立以來,由首倡舉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主場外交活動。來自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包括29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約1500名正式代表參加了會議。論壇以「五通」作為主線,圍繞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重要領域進行了討論。其影響範圍幾乎貫穿了包括文化藝術在內的各領域。為更好地發揮美術的交流優勢,推動民族美術更加良性地發展和轉型,本刊特邀請16位國內外美術理論家、批評家和藝術家,結合當代美術創作、展覽和中外美術交流活動的現狀、存在問題等,分析和展望「一帶一路」倡議所開啟的新的契機和可能性,以及他們對此的思考或建議。

本期導讀

「一帶一路」與美術發展眾家談(上)

劉偉冬、張堅、皮道堅、潘襎、齊鳳閣、陳輝

李超德、張譯丹、凌承緯、阿克瑪爾·努爾金諾夫、E.V.博爾奇、科夫通·維克多·伊萬諾維奇、任平、麥荔紅、於雷

李超德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我的文明史觀

近來,圍繞著習總書記「一帶一路」的宏偉構想,我參加了許多高規格的學術會議。「一帶一路」,體現了中西文明交匯。而弘揚傳統,振興民族藝術,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文明史觀。

美術發展離不開大的時代背景,文化研究更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在美術創作上,需要樹立正確的文明史觀和審美觀。我們既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以洋為尊,也要抵制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食古不化,我更不贊同所謂西方現代主義大師是因為學習了畫才成為大師的歪理。而那些標榜熱愛傳統,主張做回歸中世紀熱夢的理論家和畫家的觀點,卻忽略了時代的要求。我們這個時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藝術?究竟什麼是中華民族真正的精神品質?這都需要將中華民族藝術的發展置於藝術發展的規律中去考察。藝術家同樣需要有正確的文明史觀。

所謂「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產生於啟蒙運動時期。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拒絕進步論,則是拒絕了全世界先進文明的成果,喪失了討論問題的基礎,既成井底之蛙,也就無需與他再討論什麼文明與文化了。「一帶一路」正是講這種大交流、大碰撞、大發展。講好「故事」,需要民族自信、文化自覺,用藝術的語言將故事視覺化。

長久以來,我總聽人說要將什麼東西納入文明史中加以研究,也有人說那是人文學者的責任,要畫家承擔這樣的責任,既無法也不可能,太理想化了。其實,每個學人、畫家均有這樣的文化責任和文化擔當。藝術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繪畫作品反映的是時代的精神、時代的氣質,藝術家如果置時代於不顧,沒有文化擔當,整天陶醉在紳士般的小趣味中,一百年以後,今天的美術史將無法用反映時代風貌的作品告知大家21世紀氣派的美術是什麼。當今美術界的諸多現象不可不說是魚龍混雜,互聯網時代似乎更是沒有權威並可以挑戰權威的時代,敢講、敢亂講、敢為、敢畫的人很多,動不動就要重構什麼。也應了我常講的那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術界已然成為「江湖」,美術界需要時代的聲音。如果藝術家沒有了道德底線,沒有了敬仰、敬畏之心,一切的精神品質被懸置,粗俗、市儈充斥其間。我擔憂的是,對年輕人而言沒有了正確的文明史觀,藝術沒有了審美的標準,時代沒有指明審美的價值取向,許多認識必將誤入歧途,指鹿為馬式的胡扯最終究竟是誰的過失?

當然,用評判足球的規則,自然無法評判橄欖球。儘管它們都是球。

張譯丹

國家畫院研究員

用智慧和畫筆去講述「一帶一路」

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峰會在其創始國——北京舉行,向世界昭示了在國際社會新秩序的地位與意義。習總書記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以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的擔當精神,在峰會上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致力於全世界和平發展的「一帶一路」的新構想、新理念。

作為一種新型國際經濟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在引領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方面作用巨大,前瞻性明顯,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增長動力的,其經濟的提質增效升級對全球經濟增長和創新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那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講述「故事」。「一帶一路」是一個引領經濟進一步全球化和促進世界經濟、文化聯動發展的科學構想,它的「三共」「五通」原則,既是國際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是文化互通、交流衍進的新境界。它植根於「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從全球角度看,「一帶一路」倡議蘊含著兼濟天下、包容互鑒的東方智慧,順應了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吸收的時代要求,將為新型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站在美術發展的立場上,建立文化自信,在民族文化自醒、自尊的基礎上,尋求當代藝術的價值和中華文化的現實表達,是當代文藝和美術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釐清當代藝術本源與流變中非本質性的表達,擺脫跟風盲從、食洋不化的幼稚病,是正經歷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們的時代抉擇和認知立場。在經濟全球化式微與文化多樣性日盛的今天,追求民族文化的內省與再造,突破傳統文化瓶頸,考量當代藝術的合理價值,實現傳統於現代的革命性變革,是文化藝術界的任務,更是弘揚文化軟實力的良好契機。當下,當代美術戰略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建立自己的評判標準。美術之所以大而不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立足於自身文化又面向世界的、強有力的美術戰略。在世界的範圍內,美術若要建立自己的話語權,必須首先做好頂層設計,從本土的經驗出發,以傳統文化向現代的轉換的創造方式來重新構建的當代美術,用智慧和畫筆講好「一帶一路」上的故事。

凌承緯

四川美術學院「抗戰大後方美術研究所」所長、教授

基於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記得在2013年9月召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下的中日戰爭」國際研討會上,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拉納·米特在發言中說,儘管是第一個與軸心國交戰的國家,但與美、英、蘇等國相比,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仍遠未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正確認識和評價。翌年,米特的新書《,被遺忘的盟友》出版,引起國際史學界特別是二戰史研究領域的關注。米特在書中寫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實則是企圖與德國霸佔世界走出的第一步。正是因為的全力抵抗,成功地把幾百萬日軍拖在戰場上且有效地耗損其實力,由此打亂了日本進攻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步伐。作者指出,自二戰起,就已經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基於歷史,著眼當今,米特和他的新著對我有如下啟示:如果說曾幾何時,積弱積貧的以血與火書寫的抗日戰爭,對西方人來講是二戰史中一個不曾被真正講述、認識乃至遺忘的偉大故事,那麼,今天的提出並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則是中華民族充滿信心地與世界友好國家和民族攜手共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偉大舉措。對於人類世界大家庭來說,無論戰爭年代或和平時期,都應是不可或缺的成員。的成敗、興衰,其影響和意義不僅在,也關乎其他國家、地區乃至世界。

「一帶一路」旨在國際合作,共建共贏,共謀發展。七十年前,在世界反法西斯國際陣線中就不乏美術家活躍的身影:規模空前的「藝展」出展莫斯科獲得巨大成功,「抗戰畫展」赴南洋、歐美展出;張善子、徐悲鴻、張書旗等人出走國門,傳播藝術,宣傳抗戰精神;王子云率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沿絲綢之路行旅數載,撰寫《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遊記》等等。今天,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我們的藝術家理所當然追尋前輩的足跡,責無旁貸積极參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為推動世界文化藝術的交流和建設作出貢獻。

阿克瑪爾·努爾金諾夫

烏茲別克共和國藝術院院長

藝術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一種方式

烏茲別克藝術院應該是最早期參與到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的藝術單位之一。「一帶一路」,我們以前稱之為「絲綢之路」,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當年,這就是一條和平之路、交流之路,你們和我們的祖先都曾走過這條路,無論是對於烏茲別克人還是人,這都是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對於我們當代的藝術家來說,「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既有著歷史意義,更有當下的意義——它創造了一個我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平台,而交流在當下乃至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知道,烏茲別克和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也都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和藝術。這段時間,作為烏茲別克的藝術家,我們切實地感受到了交流帶給我們的巨大幫助,這種幫助不僅是在藝術上,也在文化觀念上。因此我們也特別歡迎的藝術家到我們烏茲別克來,我相信我們的藝術也會給他們以新的啟發。在兩國大使館和文化部門的幫助下,我們已經在的六個省份做過展覽,這對我們來說既是展示的過程,也是學習交流的過程。我們從中獲益良多。這些展覽,包括此次高峰論壇的展開,都使兩國藝術家在兩國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更好地了解了彼此,我們深深感到,兩國藝術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和追求:我們希望世界變得更和平!而和平需要全社會共同來維護和創造,我們藝術家的展示、交流和創作,正是用來維護和平的方式。正是在這個共同的目標下,我們努力著、創作著、交流著。我衷心希望、也相信這樣的高峰論壇會給兩國的藝術文化交流帶來一個新的格局。希望更多的朋友了解烏茲別克,到我們家鄉去旅遊,體驗我們的古老文化,也希望我們的文化和藝術能從的古老文化中汲取靈感,更好地發展和創新。

E.V.博爾奇

馬爾他著名批評家

藝術是世界通用的語言

「一帶一路」項目,是對連接歐亞、連接和歐洲的神秘絲綢之路的重新召喚。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一個概念,不僅僅是一條路和一座橋,它已經成為一個傳奇,一個象徵,一個對思想、視界、概念和文明進行連接、融合和再造的比喻。它已然成為對話、共識、理解和對多樣性的尊重的代名詞。求同存異,帶來和平與繁榮;而對多樣性的蔑視和抵制,必然帶來戰爭或破壞。

藝術與文化是通用的國際語言,使人類團結,讓各個文明和平相處。視覺或圖像語言總是能締造出友好的關係,而書面或口頭語言卻時常造成誤解和分裂。藝術表達直接而感性,因此在不同藝術形式之間難分彼此,特別是音樂。人們經常抱怨,不能理解視覺藝術。藝術就像是生活一般,是情緒、感情和激情的表達,自然難以完全領悟。藝術的方程式不像是A+B=C,而更像是魔力+神秘=不可言狀之美,充滿感性色彩。視覺藝術關心的是空間、線條、形式、色彩和光線。眼睛把信息傳遞給大腦,這些信息通過想象甚至幻想轉化為情感:愉悅或痛苦,從而影響和塑造人。

音樂、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戲劇、舞蹈、民間藝術、傳統藝術和儀典藝術應成為「一帶一路」項目的基石或基礎。這條新道路上的藝術中心和博物館將有很長的路要走,以團結人民,消除歧視,接受分歧,幫助對話和促進和平。沿途的城鎮可以投資於藝術和文化,包括古代的和當代的。1240億美元將刺激貿易、交通、金融、社會發展,創造就業和財富,間接和直接地將刺激藝術和文化。—歐盟投資協定將是使經濟向世界開放的最簡單的方法。

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馬爾他和之間友好關係不僅僅在外交上,在藝術交流上同樣也樹立了一個榜樣。馬爾他藝術家被邀請至尋求靈感和創作源泉,他們回到馬爾他后,參考文化之旅,創作出獨特的作品。並且有了這樣豐富的經驗,他們能夠更好地欣賞東方文化和東方的藝術。他們的作品已經在歐洲的五個地方展出,並在尋求進一步向公眾展示的機會。

去年夏天來到的訪問團團員們,是馬爾他藝術界的典型代表。他們的作品,是靈魂深處最深刻的表達,是愛的勞作的結果。就像《玫瑰之名》的作者安伯托·艾柯所說的那樣:「文化是為了更好地相互了解,我們越更好地了解彼此,就越不太可能殺死對方。」了解即是愛。(殷鑠/譯)

科夫通·維克多·伊萬諾維奇

烏克蘭美協秘書長、烏克蘭人民藝術

藝術無界限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對各領域都是重大事件,特別是在文化和藝術方面。中烏在藝術領域的合作逐年在擴大:在烏克蘭的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尤其是在烏克蘭基輔市和哈爾科夫州。烏克蘭的藝術家對於合作和學術交流是開放的,他們很高興分享藝術形象和表達周圍世界好的創作經驗和技法。

偉大的孔夫子寫過:「改變不可怕,他們往往發生在必要的時間。」中烏都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和你們一樣準備好迎接改變。烏克蘭增設了許多高等藝術學院,學生在其中研究文化和藝術,同時,為我們的研究院和大學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當然烏克蘭不像那麼幅員遼闊,但烏克蘭也是古老的民族,這裡有美麗富饒的大自然,悠久的歷史和獨立的傳承。

烏克蘭有五個平行發展的藝術流派:哈爾科夫、基輔、利沃夫、敖德薩、外喀爾巴阡。它們之間有相似之處,因為都蘊含著烏克蘭的民族精神和烏克蘭文化元素。他們任何一派都是單獨發展,飽含當地特色。這些流派著名的大師,在其作品中反映當地工作特點和居住地的文化精髓和時代精神。

許多烏克蘭職業畫家與其他藝術學派代表在烏克蘭和歐洲共同寫生。這樣寫生可以豐富他們的創作,促進創作的發展和營造工作氛圍。這樣的畫作出現在許多藝術畫展上。藝術愛好者和藝術家們都想看到自己流派和其他藝術流派代表的創作作品。在專業人群里沒有不優秀的藝術家,只有那些不會創新的、守舊的藝術家。

中烏文化和藝術大不相同,但他們總能對彼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兩種文化交匯時,雙方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這是創作新作品、開闢新方向的方法和基礎,也為年輕藝術家提供新的創作發展的空間。

藝術無界限。藝術家總能明白其他藝術家、其他藝術風格、其他創作年代。藝術作品的存在遠遠久於作者本身。他們將作品順著時間的長河送到未來,帶到下一代面前。

在創作新方向方面,我們不丟棄老的,同時也將開闢新的可能性來展現自己,但理解和構思形象的鑰匙還是來源於古代大師作品。我們的世界是變化的,出現了許多的新技術,中烏文化藝術也同樣在進步,有新的進入也有舊的被丟棄。藝術家們永遠在尋找對自己和對世界的了解。我們將非常高興受到朋友的邀請,非常樂意展示給你們我們的作品和我們的烏克蘭,同時我們也非常期待見到朋友的作品。

任平

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當美術遇見「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不僅是推動國際政治和經濟的大方略,也是促進我們與世界各國增進互信、增加友誼,加強文化交流,共同推進人類文明建設的一項有意義的行動。對於美術創作和相關的文化藝術活動來說是很好的契機。

「一帶一路」為藝術創作尤其是美術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首先,「一帶一路」涵蓋的範圍極為遼闊,自然地貌和人文風景極為豐富。有峻峰丘壑、沙漠綠洲,也有江海湖沼、島嶼港灣,還有多元的民族風情。為山水畫家、花鳥畫家、畫西畫的風景畫家和人物畫家,提供了豐富多姿的素材。其次,「一帶一路」包含了古代和當代。如果說古代的絲綢之路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和人文故事,帶來了可供藝術創作的豐富的想象,那麼今天這裡發生的故事會更加豐富動人,等待我們去開挖的,將是巨大的寶藏。第三,「一帶一路」是各國、各地區藝術紛呈的地方,是藝術家向各國藝術家吸收創作經驗和借鑒創作手法的地方,跨文化的交流融匯,是美術創作在當代推進的一個重要方法和方向,我們可能不僅在題材、方法、材料上能夠獲得新的收穫,而且在觀念上也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在「一帶一路」這樣一個有著深遠歷史意義和文化影響的活動的感召下,美術工作者理應意識到自己的重大責任和難得的機遇,積極投入到創作之中,文化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也可以為美術創作提供一定的條件,為創作有新意、高水平的作品提供便利。同時,美術創作者不要認為這是單一的創作行為,而要有「大美術」的概念,書法、工藝、建築等應皆在其中,同時,與文學的結盟也是必不可少的,詩歌、散文、隨筆甚至小說,都是綜合反映「一帶一路」的有效手段,也是與美術相得益彰的形式。

麥荔紅

廣東畫院理論研究室副主任

由「海上絲綢之路」的創作引發的思考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對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有過深刻的影響。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時間最長、港口最多,同時接受海洋文化最深的省份。近年來,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廣東畫院畫家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進行了一系列創作,讓我們看到了畫家對於本土與全球、歷史與現實的認識,對此,我也有一些思考:

首先,「海上絲綢之路」融合了「歷史的想象和想象的歷史」,這是個很好但也相當有難度的選題。

第二,它關係到畫家的藝術語言與知識如何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真實的創作。畫家通過作品表現的不僅是空間的移動,也是歷史遷徙,挾著本土的想象去看異域的生活,從現代文明去審視古代文明,畫家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文化定位,都決定了他對別國文化的評價,以及對題材的選擇。

第三,海上絲綢之路在12—14世紀達到高峰,具有歷史的複雜性和敘述的現實性,很多異域知識的傳播和影響,在特別是廣東已經相當深刻和廣泛。如何去評估古代的「全球化」?對那些遙遠的國度和民族,對當時城市空間、城市生活,除了真實記載之外也有來自傳說的想象。這些建構了我們「想象的異國」。

第四,我們自身已有的傳統,所負載的歷史和經驗,都構成了我們對外國的想象資源,來自歷史和傳統的經驗決定著評價的尺度。畫家對歷史的觀看以及理解方式,實際上是關於政治和文明的想象,背後是對自己文明的自信,對異族的好奇。畫家的立場,心中的世界,以及關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構成了畫家本身的文化史。

第五,經濟商業活動與政治文化影響。如何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向相關國家和地區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更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在全球化過程中的使命與歷史擔當,減少「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的文化與貿易衝突,無疑應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重要內容。在這個歷史機遇中,我們的畫院,我們的藝術家,如何自覺與歷史同行,開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傳播文化和精神,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實踐的重要課題。

建築師、數字設計師

從技術的層面挖掘新的藝術形態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個以科技和文化高度發達為象徵的歷史現象。在那段以農桑為經濟主體的歷史中,的文化與藝術藉助絲綢之路的載體取得了強勢的主導地位,向西域擴散,並同沿途的文化融合,創造了一個輝煌的巔峰。然而,「一帶一路」如果依舊依賴複製歷史,期盼著獲得同樣的效果,那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甚至可能產生一種誤導。因為我們除了是一個重量足夠大的經濟體以外,不具備任何其他明顯優勢。這主要體現為科技與文化,藝術在這個以全球化為主題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伺服於它們二者。在一個從機器文明過渡到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的藝術還在集中精力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似乎只存在借用他人對傳統藝術的尊敬來抗衡他人發達的當代藝術的可能性了。如果我們四下掃描一番,這種令人唏噓的案例屢見不鮮。如果我們在「一帶一路」這個事件中還堅持使用這個老套的手法,那麼我們又如何面對一個信息網路化的大時代呢?我們訴求的通過經濟建設帶動文化傳播的目的如何得以有效地實施呢?如今「搞事情」個體或群體難道不是期待一個獲得關注的機會而主導一個事件的發生么?

所以我個人所焦慮的是的藝術對於現代科技文明的吸納過於微弱了,這種現象是同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水準相關的。如果文化仍舊依賴科技水平的發展而隨波逐流,那麼的當代藝術將會失去一次寶貴的、跳躍性的機遇。信息技術帶來的、前置性的催化作用讓藝術家們用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方法進行創作和研究。從這個維度來說,我們的藝術家同科學家、工程師的交集太過狹隘了,無法從技術的層面挖掘新的藝術形態。現在是一個信息共享的時期,各種學科知識在同一個空間內發生著碰撞與反應,其中各種新藝術概念與形式層出不窮,往往一個偶然的機遇會帶來劇烈的震蕩。例如現在炙手可熱的三維列印技術、機器人技術等,雖然理念上絢麗無比,但是都在伺機尋找著床藝術的機會。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如果加以科學的「拿來主義」是不是會有事半功倍的藝術成就呢?理性地回歸創造力的主體,在新的社會構成形勢下重新評估藝術的自主性,為藝術家們提出新的課題和任務:建立新的知識體系,接受新的藝術創作手段,海納百川,用像我們前人大師一樣的胸襟去開創一個他們無法企及的未來吧!

《美術報》第69期 學術月刊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