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反思香港歷史與未來,這些標的值得買買買?

前話

香港新特首在倒計時不到10天就會揭曉,現時民望最高的就是我的校友John Tsang。還記得我們香港的校友聚會,經常會在中環的外國記者協會(FCC)裡面舉行。有一次,我們邀請了曾司長來演講。還記得他的一句幽默的開場白;「我經常在這裡演講。但是這次是我第一次在這裡不是面向記者說話。」

這座城市的人常常掛在嘴邊:「前港英政府有多好!」他們所謂的「好」,我認為大概是指當時的生活沒現在那麼糟,比如說房價比較低、物價較便宜、街道沒那麼擁堵、自由行沒那麼多、日用品沒那麼供不應求、人們不用住在劏房等。老百姓在乎柴米油鹽醬醋茶更多,政治只是替罪羊。


是乖孩子還是野孩子?轉口角色今非昔比,貿易轉型勢在必行

筆者是個理科生,歷史雖不是強項,可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筆者倒略懂一二。為何搬弄歷史?是因為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香港就此開始了轉口貿易經濟模式。從1842年起的約160年,香港就一直擔當著對外的轉口港的重要角色。憑著她水深港闊的維多利亞港的優勢,香港就依靠著金融和轉口貿易,和少量的輕工業繁榮起來。

故事到了2001年發生了轉折:正式加入WTO。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一直門戶緊閉的、要依靠香港才能走出去的,現在正式開放了!同時,遺撼但必然地,香港原來跟唇齒相依的轉口貿易關係,一下子就變得狼狽了。更理所當然的是,以地大物博的條件,在上海、深圳、寧波、天津、青島、大連、廣州,打造千千萬萬個港口城市,可謂輕而易舉。在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下,香港的衰落已是歷史必然。假若要繼續繁榮,那自強不息的香港就得要從新reinvent itself,得要轉型!放下身段,才是唯一出路。以澳門為例,澳門賭牌在2002年開放,而港澳自由行在2003年啟動。筆者認為這些都是中央政府賜予這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恩典。特別是對於香港,因為轉口貿易就會成為歷史。

我們看到澳門在這段時間,除了保留著何家的江湖地位,同時引入了三家拉斯維加斯的博彩巨頭,包括金沙、永利和美高梅。另外,也邀請了香港的呂志和,共同發展打造一個世界休閑旅遊城市。澳門迎來了開阜以來前所未有的黃金十年,博彩收入從2002年的28億美元到2013/14年高峰的452億美元。現在的澳門,返樸歸真,正式踏上向拉斯維加斯邁進的征途,打造合家歡休閑旅遊城市之餘,也同時建立起亞太地區最大的會展中心的形象。

在香港上市的澳門標的包括:金沙(1928.HK)、永利澳門(1128.HK)、新濠國際(200.HK)、澳博控股(880.HK)、美高梅(2282.HK)、銀河娛樂(27.HK)、澳門勵駿(1680.HK)、匯彩控股(1180.HK)等。當中我們看好非博彩業務佔比最多、最能受惠於澳門轉型的金沙、VIP回暖和給力改善中場業務的永利澳門,和估值低股息高的澳博控股。

反觀香港,普通的香港百姓經常埋怨,那些所謂的蝗蟲,在香港的大小超市、橫街小巷的藥房金鋪大肆掃掠,對他們的生活帶來的不便。相信大家對於拉著大小箱子的自由行旅客(粵語稱為「喼神」,讀音是Mel Gibson裡面的Gibson)在時代廣場和崇光里狂風掃落葉,和在大小藥店搶購奶粉的情景絕不陌生。但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於中央政府給予的恩典,香港人並沒有感恩,吃水忘了挖井人。香港人不是經常標榜自己是什麼東方之珠、購物天堂的嗎?難道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世界旅遊購物中心不是順理成章嗎?

在此筆者也提供一些港股標的:黃金珠寶業務的周大福(1929.HK)、周生生(116.HK)、六福集團(590.HK)和英皇鐘錶珠寶(887.HK);葯妝業務的莎莎國際(178.HK);國外中高端品牌包括Prada (1913.HK)、Samsonite (1910.HK)、Coach (6388.HK)和 L』Occitane (973.HK)。

另外,商場和辦公樓大業主:

1) 銅鑼灣地王希慎興業(14.HK)-擁有物業包括定位輕奢的希慎廣場(主要租戶有蘋果店、Line實體店、Lululemon和誠品書店等)、中低端的利舞台廣場(租戶有優衣庫、Cotton On等)和高端奢侈定位的利園廣場(租戶包括Chanel、Hermes、Bulgari等);

2) 太古地產(1972.HK)-擁有物業包括金鐘太古廣場、太古城和東薈城等;

3) 九龍倉(4.HK)/會德豐(20.HK)-擁有物業及商店包括海港城、時代廣場、連卡佛和City Super等;

4) 港鐵公司(66.HK)-表面上是一家公用事業公司主營香港捷運業務,但實際上也參與開發捷運沿線多個大型屋苑,包括九龍灣站上蓋的德福花園、杏花村、太古站的康怡和康山花園、天後站的柏景台、九龍站上蓋的凱旋門、漾日居、擎天半島、君臨天下及天璽、奧運站上蓋的維港灣、柏景灣、帝柏海灣及君匯港,以及將軍澳線各站的多個大型屋苑。同時,旗下投資的大型商場包括圓方、IFC商場和青衣城等。

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不能接受的

一輪推票之後,我們言歸正傳。有傲骨清高的香港人說過:「我們寧可工資低一點,也不要多一家莎莎,不要多一家周大福,不要多一家英皇,不要要多一家xx大藥房……」哎…等等…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剛才不是說港英政府時代,生活沒那麼艱難嗎?很搞笑,這種矛盾好像越說越像愛情vs.麵包… 請讓筆者再強調…如果還是不明顯的話,香港從前的作為唯一對外門戶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名存實亡。這是不能接受但也得要接受的現實。

說到這兒,我又要將歷史給搬出來了。世界上是沒有免費午餐的,既然香港是個免稅自由港,那麼政府就得從別的手段去開源,例如賣地。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裡列明,香港從簽訂那個時候到回歸的約13年裡,每年最多只能賣50公頃的土地,也就是說每年大概可建5-9萬個單位。

這個對於地產商來說是個天大的恩典,是中方提出還是英方提出,到現在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30年裡,房價飈升了約20倍(住宅平均尺價從1984年的HK$700/平方尺到1997年的HK$7,000/平方尺到現在的HK$13,000/平方尺)。可悲的,也無可否認的是,每一個香港的升斗市民,從呱呱落地到撒手塵寰,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上車」、就是買房!香港已經超越紐約和倫敦,連續7年成為全球住宅價格最貴的城市。而一家三口基本配置的40平方米房子,就是香港人的優越感的來源。最近,內地房地產商亦去勇闖香港呢!順帶一提,一間約10平方米棺材式的劏房,也要HK$4,000的月租!

香港房地產開發商主要包括四大家族:李嘉誠的長江和記(1.HK)/長江實業地產(1113.HK)、李兆基的恆基地產(12.HK)、郭氏家族的新鴻基地產(16.HK)和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17.HK)。

其實,在董建華在任時,也曾經雄心壯志的提出過「八萬五建屋計劃」,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能用有自己的物業。可惜,時不與我。SARS(平均尺價曾低於HK$2,500/平方尺)搞誇了一切的理想計劃。一向慷慨的特區政府,就是要保護那些負資產的小業主。以後的房價也不要我多費唇舌。到了「煲呔」時代,情況就更慘不忍睹。每年只有2-3萬單位推出。BTW,「煲呔」就是剛給抓進去那個前特首。所謂的高薪養廉。

香港的問題,最終也只是歸結於一個基本面的、結構性的經濟問題。香港想要不淪為的第三、四線城市,那香港人就得要放下身段,別總瞎喊著要「上車」!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不能接受的。

筆者的座右銘是「世界從來就沒有公平」。國小的時候,老師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道理,在國小里可能還是合適,但是到了中學以後,你就會感受到這句話的不合時宜。當時的筆者感覺好奇怪,心裡想怎麼會呢?不過到了現在卻真正的體驗到了。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不能接受的。

后話:「路姆西」是誰?在此我不多解釋了,請在谷歌上面搜一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