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共享經濟時代,「自行車王國」又回來了?

腳踏車回來了。

顏值超高,色彩亮麗,紅黃藍如花似星,為城市帶來了新的活力。

不管是否使用,「共享腳踏車」這個大熱的話題想必會是很多人生活中的高頻辭彙。2015年,無樁型互聯網共享腳踏車概念在北京數所高校興起,2016年共享腳踏車的創業團隊紛紛湧現,屢獲資本青睞。

以大熱的ofo和摩拜為例。ofo 2015320162月、4月,分別完成了天使輪、AB輪融資;201610月份,獲滴滴出行、小米科技等1.3億美元融資;今年31日,宣布完成由DST領投的4.5億美元融資。

而摩拜在2015年10月份、2016年8、2016年9月完成了A輪、B輪、C輪融資;2016年10月份,獲騰訊及多家投資機構近億美元融資;2017年1月份,完成由騰訊、華平投資領投的D輪2.15億美元融資。

此模式藉此走出校園,在各大城市迅速普及。

腳踏車此番華麗回歸,讓人不禁回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彼時,城市的大道上如潮湧動著的,是一輛輛各種樣式、型號的腳踏車。每逢下班時間,工廠大門一開,車流如開閘泄洪,甚是壯觀。依據《北京交通發展年報》提供的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六環內的腳踏車分擔率(即腳踏車出行佔總出行次數的百分比)高達62.7%,當時的,是名副其實的「腳踏車王國」。

到了1993年,城市腳踏車平均保有量達到頂峰,每百戶家庭擁有腳踏車197輛。至1995年,僅北京一市即有腳踏車831萬多輛,居全國各城市之首。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有關出行,人們談論的焦點,已經從「飛鴿」「永久」「鳳凰」變成了「捷達」「富康」「桑塔納」。

機動車規模的迅速擴大,帶來了現代化的城市發展之路。

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消息,截至2014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54億輛,其中私家車總量超過1.05億輛,每百戶家庭擁有25輛。

與私家車的迅猛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腳踏車的日益式微。到了2013年,北京市六環內的腳踏車分擔率變成了12.1%。與此同時,小汽車的分擔率則從上世紀的5%,驟增至32.7%,成了當下北京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之一。

這是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驕傲,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比如交通的擁堵。在當下的城市中,存在許多短距離出行的開車者。近年來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開車的人當中,近一半的人出行距離在5公里以內。高峰時段,堵車問題成為了城市的一大心病。

此外,尾氣排放也成為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今年3月1日,中科院公布了在大氣灰霾成因、監控、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院方表示,研究證明PM2.5來源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機動車尾氣雖然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后產生的大量二次顆粒物已成為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

與私家車數量持續飆升、機動車道路不斷拓寬現狀同時發生的,是民眾環保理念逐步加深,以及健身需求的日趨增長。

據相關媒體報道,2012年和2013年,的運動腳踏車市場存量不到2000萬輛,但僅2014年一年的成交量就已達到2500萬輛,增長非常迅猛。而腳踏車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腳踏車社會保有量已有3.7億輛,雖然腳踏車總產量處於逐年下降態勢,但龐大基數仍不可小視。

另一方面,最近幾年,隨著移動通信網路環境不斷改善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通信、移動支付、移動出行等應用呈爆髮式增長,「互聯網+生活」的社會經濟模式初具規模。

共享腳踏車在這樣的環境中應運而生。

但此番回歸,腳踏車面臨著諸多不同於以往的問題。

這早已不是騎行天下的時代了。儘管騎行的需求存在,但騎行者在城市面臨諸多困擾。「霸道」的機動車是最讓騎行者頭痛的問題之一。機動車在行駛、停放過程中,搶佔腳踏車道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機動車司機野蠻駕駛、突然開車門,導致騎行者受傷,也為騎行安全帶來了很大隱患。

此外,國內的許多城市在道路規劃設計和管理方面,都以機動車為本,沒有重視保護腳踏車的交通環境。

一些城市的主次幹道上,並沒有劃出腳踏車專用車道,導致騎行者們無地可騎。據同濟大學的一項研究,上海中心城區可騎行的道路,占所有路段的81.4%,但其中機非混行道路就佔了40.4%。沒有專用的腳踏車道,被迫與機動車「並駕齊驅」,騎行者承擔著極大的安全風險。

而即便有腳踏車道,腳踏車的路權仍然得不到保障。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所的主任工程師蓋春英,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介紹,原則上,北京每條城市道路必須設置腳踏車道。然而,隨著城市擴張、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近年來交管部門對上世紀建設的一些腳踏車道,實施了不少「瘦身手術」——即在較寬的腳踏車道上,劃出機動車停車位或機動車道。由此也發生了腳踏車道被越擠越窄、甚至無法通行的一些極端情況。

市場的發展倒逼著城市管理的升級完善。

加強腳踏車道的路權維護——建設有物理隔離的、獨立的腳踏車專用道,提高腳踏車路網的安全性、可達性,是城市腳踏車交通系統建設首要考慮的要素。

對於共享腳踏車產業來說,自身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雖然共享腳踏車一種降低污染的極佳出行方式,且能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但同時也製造了一些新的困擾。「共享」理念之下,更人性的文明考驗著每個人的自律性和公共道德,也考驗著城市的管理能力。亂停亂放問題,自然磨損或惡意破壞帶來的維修和養護問題,丟失問題,同樣困擾著城市和產業。

尋常的代步工具,雙輪轉動之間,世事幾經遷移。時光荏苒,曾經被喚作「洋馬」、讓末代皇帝不惜鋸掉宮門門檻兒的腳踏車,在歷經了盛世、低潮之後,如今逐漸成為時尚、共享、低碳的代名詞。

社會也在車輪的轉動之中飛速變化發展著。如今,我們奔跑進入的,是一個共享經濟的時代。這個時代要求的,不僅是消費觀念的轉變,更是道德、契約、法治、管理上更高層次的約束和自我約束。

市場大門已經打開,城市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我,準備好了嗎?

本文作者為中華工商時報見習記者田未,內容為原創,轉載須註明來源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華工商時報全微信號 cbtqlt

投稿郵箱:cbtqlt@163.co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