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寶塔鎮河妖原來出自甬城,沒想到寧波這7座塔有這麼多故事!

見過了太多美景,看過了太多故事。在感受了一座城市的喧囂后,沉靜下來,細細一想,其實,有內涵、有歷史、有文化的才能震撼心靈。

古塔就是這樣的。每一座古塔,都是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品,都是一種文化、一個故事的久遠沉澱,每一座塔都有它獨特的意義。

現在,何不去追隨歷史的腳步、跟隨時間的步伐,感受千年寧波的歷史古韻。

1 天封塔

塔願:鎮妖 -- 鱉魚精

地址:海曙區大沙泥街258號,城隍廟內

始建於唐朝武則天年間,距今已有千年

天封塔,鼓樓沿,這句寧波人從小就會唱的歌謠就有提到它。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就是佛塔的意思,天封塔共7級(俗稱七級浮屠)分七明七暗,呈六角形,共14層,高聳入雲。每每路過市中心,總能見到它的身影屹立在高空之中。

天封塔見證了寧波千年歷史,是古代明州港通航的水運航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產,而今,更是寧波這座城市標誌性的建築。

有一年,鎮海招寶山外出了一條興風作浪的鱉魚精,從此寧波經常遭受水淹浪打。

那時,四明山有位老石匠,他見鱉魚精作惡,非常痛恨。某天,他見四明山頂金光閃閃,遂爬上山頂,一看,原來是顆鮮紅的寶石。於是他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寶石鑿成一顆寶珠。就在這天,鱉魚精又來水淹甬城。老石匠從四明山下來,拿著這顆光彩奪目的寶珠,鱉魚精一見這利劍似的寶光,就往海底逃遁。而這寶光最後殺死了它。

霎時,海定波寧。故此,老石匠決心要在寧波城中心造一座塔來鎮壓這顆寶珠。老百姓聽說后紛紛前來幫忙。搬石塊、運沙泥,日夜不休。第二年塔造成了,就將這顆寶珠安放在最高的一層。從此這座塔和塔上的寶珠作為鎮邪之物。

2 二靈塔

塔願:鎮壓妖蟒

地址:鄞州區東錢湖東南二靈山上

《鄞縣通志》載,塔建於宋初

塔的形製為繼承唐代四方樣式的民間石砌佛塔,造型挺拔、古樸、刻工簡練,造像生動傳神。各層逐漸收分,四壁都有壺門佛龕,刻浮雕佛像天王等39尊,四角起翹的檐角有掛風鈴之孔,塔頂用錐形石板砌合為剎頂。此種北宋唐式方塔為浙江省所罕見,且有確鑿的記年,甚為珍貴

宋熙寧年間,鄞州走馬塘陳氏先祖陳禾在此建二靈山房讀書,考中進士后官至監察御史,曾扯碎宋徽宗衣襟苦諫國事。死後葬於塔下。其後又有雪竇山知和禪師帶著二頭老虎在此修禪,後來禪師同虎葬於塔旁。此後,又有歷代高僧在此水靈山靈之塔下或學禪或詩文。

民間傳說:古時每當陰霾濃霧之際,兩山會合,蛇山上的一條大蟒遊盪其間,吞雲吐霧,危害漁民。有一得道高僧,察氣度形,知有妖蟒作祟,遂在蛇山的項頸上建塔以鎮之。從此,蟒蛇蟄伏不動。

3 咸通塔

塔願:供佛祈願

地址:海曙區中山西路

建於唐咸通四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

咸通塔亦稱天寧寺塔,此地原有天寧寺,寺前原建有左右兩塔,左塔已在清光緒年間圮廢,右塔即為咸通塔;因其塔磚右側有真書「咸通四年造此磚記」的銘文,故名;又因塔身較矮小,形似烏龜,所以又俗稱「烏龜塔」。解放初,天寧寺被拆,眾多寺院古迹蕩然無存,僅留古塔。

該塔共五層,底層略高並開有壺門,以上塔身逐層收縮變小;每層四壁均設有供奉佛像的龕,身古樸莊重,沒有柱、枋和斗拱,每層覆以層層密疊的腰檐,具有唐代密檐式磚塔的明顯特徵,是長江以南現存唯一的原體保持最完整的唐代密檐式方形磚塔。

咸通塔典型地體現了江南唐塔凝重、含蓄的特點與風格。這實際上是唐代明州(寧波)人理性精神和美學追求的一種象徵。咸通塔經維修后重顯昔日風采。

4 小白塔

塔願:鎮壓蟒蛇精(又名鎮蟒塔)

地址:鄞州區東吳鎮童一村小白嶺上

始建於唐代,現塔為民國三年重建

▲小白塔舊貌

俗名少白塔,是出入天童寺之路標,現已納入天童寺附屬景區。

清人有詩:插入雲霄塔七層,當年鎮蟒有高僧。饅頭啖飽皆成石,到底今朝化未曾。

相傳唐會昌年間,嶺間林中有巨蟒出沒,傷害行人。天童寺主持心鏡藏奐禪師乃蒸制饅頭,供蟒啖食;並對蟒說法,開導其棄惡從善,莫害生靈。未幾蟒死,禪師依法將其焚化,埋灰嶺上,築塔鎮之,遂名為「鎮蟒塔」,又因塔「六輪七層,高九丈余、大一丈六尺」,最上層供五尊佛像,故也稱五佛鎮蟒塔。

5 培風塔

塔願:使村子文風丕振,鎮壓風水

地址:奉化蒓湖鎮下陳村

始建於嘉慶初年

奉化下陳村的東南隅,有一座古塔,矗立於三面環山的一方平川之上,纖細的倩影,面對藍天,它就是培風塔。細觀培風塔,塔基不大,整體七層六面,上面六層開有壺門,每層都有微微突出的疊澀翹檐,通體磚砌,中心為空,卻無登塔之門。僅用四塊磚頭平疊挑出,所以塔身頎長,彷彿一株毛筆聳立在地面,與大海白云為伍。

培風塔,系七級六角磚塔,面都嵌有石碑,石碑上刻著建塔人的姓名。另有幾面石碑刻有清代嘉慶年間舉人孫事倫所作的建塔碑記。

據記載,過去村內有陳登和、董雅軒二位文士累考功名不中,發心建塔。可惜塔末成而身夭亡。幸由陳、董二位妻子傾其積蓄,塔終建成。據說這二位青年喪夫守寡的女子是姑和嫂,故俗名「姑嫂塔」或「寡婦塔」。而建塔之意在於激勵後輩,發奮努力,培植文風,故塔名曰「培風」。培風塔成為村民興教重文的希望。用現在的說法,看來風塔是培養學風,促進文風之意。

她們的意圖可能出於風水先生的指點。下陳村三面環山,南面濱海,培風塔正處於海濱這一空缺中。而在此建塔,可能彌補這一風水學上的不足,為了使此地「文風丕振」。這可能正迎合了正因為山水的相得益彰,而益襯托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6 文峰塔

塔願:鎮壓風水

地址:寧海縣躍龍山山頂

始建於明末萬曆壬午,屢遭雷擊而不倒

文峰塔原為六面八級空心磚塔,在同治十三年修葺時將塔身增至九級,塔身逐層收分呈筆尖狀,挺拔秀麗。各層腰檐均有稜角牙子,迭澀三層。每面有拱券門一道。第二層起各層每面有壺門式空龕一道

躍龍山是大部分寧海人都登頂過的山,在這上面留下了太多的記憶。栗子也曾經在其之下感慨它的古樸不凡。

7 阿育王塔上/下塔

塔願:供佛祈願

地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

始建於唐玄宗先天二年元

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是佛教禪宗名寺,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歷經1700多年歷史。是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阿育王寺於西晉時期就建設了上下二塔。

上塔在阿育王寺後山樹林中,一般遊人很難達到,外人不得打擾。下塔位於寺院以西,亦稱「西塔」。如今的西塔在唐玄宗年間撤舊換新。塔六面七層,通體用磚砌疊,為閣樓式磚木結構,塔檐上六角發戧起翹,塔周六邊砌凹形壁龕,龕座上隱起壺門,置放佛像,整塔塔身修長,頗具古風。

1979年大修時在寶瓶型塔剎剎頂發現一座青銅澆鑄的方形舍利塔,地盤刻有銘文和「大元至正丙午年記」等字樣。浙江元塔不多,惟此地獨存,故彌足珍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古塔建築越來越少

如今,每一座剩下的古塔

都是我們要細細品味的歷史沉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