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知道「學伴」對於孩子來說有多大的影響力嗎?

文|李睿

我們對數百名在學校成績優秀的孩子進行訪談的時候,發現優秀的孩子共同特點還是挺多的,其中有一點,就是這些優秀的孩子往往「結伴出現」。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圈子」,一般3-5人,彼此熟悉,互相交流,而且這個圈子的成績一般都很優秀,這就是學伴的力量。

正如之前所談到的,我們需要兩個力量來幫助我們完成學習任務,其中一個力量是引領和鼓勵,另外一個力量則是同理心的陪伴和支持。如果說引領和鼓勵主要來自老師和家長,那麼同理心的陪伴和支持,就是學伴的重要作用。

在生活中,真正能完全和孩子平等相待的家長是非常少的,或者說,孩子能夠真正對父母無話不說的情況並不多見,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帶有同理心的支持和陪伴。畢竟再怎麼說,父母沒有參加這場考試,很難理解到孩子在答題中的心態變化。但是學伴則不同,學伴往往是同班和同年級的同學,且成績相仿,這種安慰、支持和鼓勵往往對孩子來說是直擊內心深處的。

什麼樣的孩子能做學伴

家長可以關注一下孩子平時身邊的「學伴」,通常倆說,學伴會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就是在學校成績相仿,成績相差太多的孩子,很難成為學伴,因為他們之間的連接點,並不是學習,而是其他,比如足球,音樂,遊戲之類。因為每個孩子身邊的圈子不止一個,其中由學習聯繫起來的才是學伴。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大概在兩個圈子比較活躍,一個是學習的圈子,我們有四個同學,家住的不遠,每周末都會一起打球,然後去吃串,邊吃串邊聊聊本周的學習問題,同時,對於學習的困難,考試成績,自己的狀態都互相毫無隱瞞。後來我們四個兩個考入清華大學,一個中科大,一個南京大學,可以說完全符合學伴的條件了。當然我還有其他愛好,比如踢球的圈子,遊戲的圈子,這些都是同學和朋友,但是不是「學伴」。

其次,學伴之間應當有相對固定的活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校組織「學習興趣小組」,就是在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學伴。學伴之間的固定活動,不一定是學習小組,往往常見的形式包括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一起上輔導班,假期中間組織討論作業,固定的周末文體活動(不一定是學習活動)。如果你發現一群成績相仿的孩子去打籃球,他們中間有的人打的好,有的人打的其實挺不好,那就是學伴之間的固定活動啦!

第三,學伴之間通常對於成績的競爭的態度是理性的。通常來說,成績越接近,競爭應當越激烈,也就越容易產生各種「信息戰」。其實在學習上,刻意的戰術其實沒有太好的效果,因為考試畢竟是一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競爭,而且從概率上說,在聯考中發揮正常的是大多數。學伴之間,彼此共享對知識的理解,共享對考試應對的方式,沒有過多的猜忌互相鼓勵,尤其是到了畢業班,這對於平穩孩子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考試考不好,孩子往往會在學伴活動中傾訴,家長過多的參與反而不好。

關於學伴 家長應該做的事

其實這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因為這些孩子在一起,所以他們成績都好,還是因為他們成績都好,所以才在一起?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必太糾結,這是一個互相選擇學伴的結果。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可以做這麼三件事:

第一,正面鼓勵孩子有學伴,幫助孩子找學伴。鼓勵孩子和成績相仿的孩子交朋友,鼓勵和支持孩子組織和參加學伴之間的活動;

第二,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支持孩子和學伴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家長不需要過多的給孩子出主意,提建議,對於有學伴的孩子,更多的支持孩子和學伴交流,效果往往更好;

第三,和孩子學伴的父母保持良好溝通,甚至組織一些家庭聚會。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家庭對學伴關係的支持,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果孩子已經有良好的學伴,家長應當支持,鼓勵;如果孩子還沒有找到學伴,那麼其實孩子是孤獨的,作為家長,我們也應當正面的鼓勵孩子有學伴,幫助孩子找到學伴。學伴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弱於家長和老師。

有關學伴 有趣的故事

我們看到學伴之間似乎也就是一起聊天玩耍,其實,在家長沒看到的領域,學伴之間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可以叫做「對標」

學伴之間往往成績相仿,所以大家彼此都希望能超越對方。其實這個時候,就完成了學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設定目標。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成功一定是屬於有目標感的那群人。學的怎樣都無所謂的,一定不是那群成功者(雖然你聽他們都這麼說)。學伴之間,本身就是一種天然對標的關係,這種目標相對長期和穩定,這次我比你考的好,我也不能放鬆,因為下次不知道結果如何。與其家長苦口婆心的給孩子定目標,定計劃,有了學伴,目標就解決了。

第二個故事,可以叫做「激勵」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孩子在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需要的是帶有同理心的鼓勵。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考試出現了失誤,這個時候,「你沒問題的!」這句話,老師說,家長說,還是學伴說,給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老師和家長說這句話,更多的是基於對孩子的歷史判斷和未來期望,學伴說這句話,更多的是惋惜和對自己沒有失誤的慶幸,或者說,如果這是一個同樣失誤的學伴說的,那也是對自己的鼓勵。學伴之間交流中能傳達出的信息,是家長和老師無法取代的。

第三個故事,可以稱之為「火花」

我曾經旁聽過北京某重點中學高中的一個學伴組織的討論,雖然說討論的問題在我看來是非常簡單的,也是有標準答案的(畢竟我也是老師嘛),但是這些年輕人在討論中的角度,提出的問題和論證思路,著實是讓我大開眼界。或許大家會說,那說來聽聽,我估80%以上的家長可能聽不明白,或者說也沒興趣聽這些人的討論,這樣的討論也不能產生有實質意義的研究成果。這樣的討論最大的價值,在於讓參與的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整理和發表自己的想法。由於具有平等性和同理心,所以他們在討論的時候完全沒有壓力,也沒有所謂的權威和正確答案。如果在討論中出錯,他們並不會有壓力,這種價值,是老師和家長參與討論時候完全無法達到的效果。

學伴之間,由於成績相仿,又願意一起學習,大概率是一種良性競爭的關係。即使隨著時間發展,小組中的成員即使略微落後,也能在小組中獲得激勵;即使暫時領先,也不會沾沾自喜,但是又會很有成就感。正是這種微妙的良性競爭,讓學伴之間能夠共同進步。學伴之間發生的故事,遠遠比我們知道的要多,作為父母,知道這點,就夠了。

本文為科學家長觀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