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度】思想盛宴——2017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觀點採擷

本文轉載自:世界科學

2017年6月16-17日,浦江創新論壇——2017科技創新

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隆重舉行,圍繞「創新全球化與城市功能再造」展開討論。作為科技創新領域的頂級盛會,本次大會雲集了全球知名智庫資源,力邀20多位重量級嘉賓做主題演講。

創新政策:經濟研究見解

布朗溫•霍爾(Bronwyn H. Hall)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系榮休教授,《創新經濟學手冊》主編

「創新」已經被許多國家的政策制定者視為經濟增長的關鍵來源,各國都非常重視通過創新政策鼓勵公司和個人進行創新。

創新不完全是一個經濟問題,很多時候創新來自好奇心驅動,但創新又確實需要經濟支持。事實上,僅看研發投入不足以度量創新,企業創新遠比研發本身更複雜、更宏觀,因此收入產出比(不是以規模而是以價值驅動的收入增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企業創新成效。

政府促進創新的主要做法包括降低創新成本、建設創新友好的市場結構、保護知識產權、引導創新需求以及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等。同時應注意避免政策的矛盾和衝突。

歐盟委員會對於創新的測度標準包括專利產出、就業貢獻和經濟貢獻等。市場往往對研發的投資回報率期望過高,同時低估研發的不確定性。

創新政策:挑戰與未來

胡志堅

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近些年,為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政策著力點覆蓋了科技工作各個方面和科技創新鏈條各個環節,特色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得到不斷優化。當前,全球創新格局加速演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這些都對科技政策體系提出了新要求,呼喚新的政策供給。

下一輪科技革命將在2035~2040年發生,而這一輪產業變革正在發生,我們正處在第五次創新浪潮前期向後期的轉折點上。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對創新及其發展進行理解。

創新浪潮前期,發展動能主要來自對技術的預期和想象,新的經濟部門隨之紛紛湧現。創新浪潮後期,發展動能主要來自技術向已有經濟部門的全方位擴散和滲透。

政府要有積極接受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即以「放」為主的「放、管、服」。面對抵制創新的惰性社會思潮,政府既要樹立堅定的改革決心,也要控制好創新的負外部性,引導創新向創造性、包容性而非破壞性的方向發展。

全球創新治理和創新政策

達雷爾•韋斯特(Darrell M. West)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政府研究項目副主席兼主任,科技創新中心創始主任

變革時代下的新興技術給政府帶來大量的治理挑戰,主要包括代際衝突、城鄉差距和教育鴻溝三個方面,這些問題對社會福利提供和全球社會契約提出了若干政策挑戰,政府則需要確保更多人能從技術進步中受益。

近期重要的創新發展將集中在互聯網應用、智能物聯和電子商務三個領域。企業開發無人駕駛汽車需要跟數十個不同政府部門打交道,政府在創新中應當發揮更好的作用。未來的教育將向終身學習變革。成人教育和在職教育在新時代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應當成為一種普惠的社會福利。

國際化城市集聚創新要素,而創新樞紐功能的發揮需要高質量的決策支持。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可以作為研究上海創新優勢與不足的有效基準工具。

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戰略與實踐

駱大進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肩負國家使命,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致力於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樞紐和國際科學、技術和產業策源地之一。

上海未來發展面臨高科技的進步、人口增長的弱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等挑戰,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是應對挑戰的主動作為。

科技創新中心既要有硬實力,更要有軟實力,要在全球知識體系、產業體系、創新創業體系和城市體系中扮演重要節點和樞紐角色。科技創新不等於科技的創新,要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難點和突破口在於創新主體、創新人才、創新服務和創新制度等四大方面,要把推進創新治理能力現代化擺在突出位置。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關鍵是要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樞紐,湧現出標誌性的機構、企業和人物。

城市的未來:創新系統的影響

克努特•科沙斯基(Knut Koschatzky)

德國弗勞恩霍夫系統和創新研究所政策-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城市是創新的重點載體,是全世界的增長樞紐和新理念、新方案的實驗地,是開放型合作創新的最重要場所。城市不僅是一個生產系統,也是開放的創新體系和國家經濟引擎,同時還是創新的領先市場。城市要實現資源效率、住房、用水供應、交通和運輸方面的具體目標,需要對公司、研究機構、公共組織以及其他創新活動和相關參與者有深刻的了解。

發明的核心在於新穎,創新的核心在於新穎性與市場價值的結合。城市創新系統的四大要素包括公共機構架構、激勵機制、技能和創造力以及文化獨特性。城市創新應注重空間規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輻射效應,以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知識、資源和市場。城市創新應注重發揮企業、科研機構等不同參與者之間的聚合效應,尤其是非技術性的組織模式的創新。

區域創新體系與影響因素

呂 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區域創新能力普遍提升並形成了數個創新中心和一批創新型城市,但地區間差距較大,東南沿海地區的創新要素集聚度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要素在全球範圍配置,哪裡環境好就向哪裡流,而一些原大學部技資源匱乏的地區,可以通過改善創新生態環境,吸引大量國內外創新要素。

未來,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的配置機制要從計劃配置向市場配置轉化。創新要素將向轉型較快的市場經濟發達地區集聚,但政府長期布局的科技基礎設施仍將發揮作用。

每一個城市未必需要擁有完備的科技基礎設施,關鍵是要打破行政壁壘,消除創新要素流動的障礙,並且建立開放創新體系,有效利用國內外的創新資源。

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要在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發揮作用。

大都市在全球創新網路中的作用

史蒂文•波普爾(Steven Popper)

美國蘭德公司高級經濟學家

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然而,創新似乎是一種依賴區位的活動,有顯著的集聚性。在城市裡,「全球化」和「集聚性」這對矛盾保持著和諧一致。基於創新的利益訴求,城市可獲得的全球資源往往聚集在某個區域。

創新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它依賴於本地特質的演化,是一個發現行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們偶然觸發的結果。創新活動要結合使用本地化資源和全球化資源,這一結合對創新者來說是巨大的資產。利用全球化資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並能獲得額外的市場,在投資和融資領域獲得更好的收益。美國較為成功的創新集群都是像一顆種子一樣自發而生,然後慢慢成長起來的。

未來10~20年,大都市仍然會是最重要的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創新政策的孵化地以及產業活動的集聚地。

上海城市力量和感知形象

市川宏雄

日本明治大學城市政策專業教授,管治研究院院長,日本森紀念財團常務理事

日本森紀念財團每年發布「全球城市實力指數」(GPCI)以及衡量全球城市實力的其他相關指數。GPCI評估全世界的主要城市,並且根據其「吸引力」進行排名。「吸引力」指這些城市能夠吸引各大洲富有創造性的個人和企業,激發他們的才智以取得城市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發展的綜合實力。「全球城市實力指數」根據代表城市實力的經濟、研發、文化互動、宜居性、環境和通達性等六大主要功能評估 42 個領軍城市的綜合實力。

根據GPCI指數排名,上海的城市競爭力已從2008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12位,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上海在人力資本、市場規模、交通可達性等16個子項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在營商環境、工作環境、生態環境等11個子項上與紐約、倫敦等城市仍存在差距。

研究表明,對於一個城市的印象與受訪者是否造訪過此地有著密切的關聯,西方國家的受訪者和亞洲國家的受訪者對於同一個城市的印象也是不同的。更能吸引人才的城市往往更具創新力。

顛覆性創新的管理

克勞迪•萊格(Claude Leglise)

美國斯坦福國際研究院

創新領導力中心執行董事

今天,企業必須面對快速變化的戰略格局。新技術正在顛覆現有的產業,同時滿足人們新的需求。在這個新世界,顛覆性的創新機會無窮無盡。但在全球範圍內,只有不到3%的專利具有商業價值。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創造了很多專利,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並不一定能造福社會。當然,發明在創新中起到關鍵作用,但是這還不夠。為了使社會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效率,發明必須以產品和服務的形式進入市場,從而為消費者帶來新的價值。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公司沒有明確的創新過程。有五條原則對於不斷創造新的客戶價值至關重要:一是關注客戶需求和重大市場機遇;二是創造價值;三是讓領軍企業推動新的創意;四是構建多學科團隊;五是讓每個人都朝著同樣的創新目標前進。創新過程不是等待天才誕生,而是促成可以預見的結果。

創新是新客戶的價值在市場中的建立和傳播,而這種價值是由持續穩定的商業模式所創造的。創新是流程的結晶,很少會因為幸運、靈光乍現或者醍醐灌頂而產生。我們推崇開放式創新是因為大部分最聰明的人散布在各個地方。

中澳產業合作:火炬創新園區

沃里克•道森(Warwick Dawson)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

研究策略與合作部總監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在悉尼和堪培拉均有校區)正在開展一種獨特的雙邊合作:在悉尼建設境外的第一個火炬創新園區,旨在實現澳大利亞擁有的世界領先的研發能力和創新技術與企業之間的對接。

我們的目標是在2018年之前對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發投資達到1億澳元以上,同時提高境內新產品的產量。該園區在初始階段將專註於對合同研發的投資,緊隨其後的第二階段將更聚焦包括學生和教師創業、風險投資、孵化器/加速器、政策制定者以及創業培訓和輔導在內的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的培育。德勤經濟研究所分析預測,該高科技園區將為澳大利亞帶來高達11億澳元的經濟效益。

我們把大學的研究技術與公司結合起來,通過聆聽公司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把研究與技術轉化為可用的產品。

面向全球創新中心的城市建設

陳 勁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城市化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城市是要素集聚最佳的載體,是資源利用效率最大的現代組織。城市所提供的教育、科研和文化功能是科研創新的重要手段。

物理空間、創新空間、賽博(Cyber)空間和社會心智空間是城市規劃框架的四個空間理論。紐約的人文精神和居民互動性、矽谷的高科技和流動性以及布里斯班的綠色和智慧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理想的城市條件。

是創新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都很強的國家。自主創新的重大機遇不僅僅是工業化,城市化也是自主創新的重大選擇。城鎮化為自主創新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新機遇。

改進創新過程的新方法

佩特拉•阿爾維勒(Petra Ahrweiler)

歐洲技術與創新評估研究院院長

創新已經成為許多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通過投資研發活動,公司可以創造出新的產品、工藝、專利,甚至是突破性的理論。繼數字化、大數據和計算機模擬之後,我們提出了創新管理模擬的方法論這一重要議題。突出說明「模擬」作為日益重要的管理工具如何解決組織干預的「假設性」問題,強調「模擬」如何為管理者提供現實場景建模的實證數據,以在正式實施之前測試並評估其戰略選擇正確與否。這一全新的實驗方法不僅與確定創新管理策略的潛力、機會和選擇有關,而且還可有效避免出現預警系統不理想的後果。

打造創新型城市,可以建立一個城市科學實驗室,使用大數據和信息模擬城市創新發展的情況。同時,我們需要通過調查、研究等方法獲得更多細節性的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評估,看這些不同層次的信息對於城市的價值意味著什麼。

科技產業變革中的創新決策與第三方角色

郭 哲

科協調研宣傳部部長,科技政策專家

孕育興起的科技和產業變革倍受政府和企業決策者的關注。如何做到識創新於青萍之末,察變革於端倪之初,攸關國力消長和企業競爭存亡。此輪變革的動力源泉、演化走向均表現出新特徵,深刻影響創新治理的形態和決策模式。

隨著以人工智慧、腦科學為基礎的技術突破,人類思考決策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給機器決策,這對創新決策也具有顛覆性的影響意義。我們再用工業化時期機械論或者還原論的眼光看待當代產業變革已經不合時宜,我們應該用更加系統的方法,與當代科技變革耦合起來,重新認識現在這種創新的時代特徵。

一個國家如何接入全球創新網路,在開放中集成全球智慧、配置全球研發資源、與全球共贏等都值得關注,特別是政府公共政策和創新政策的制定,要擺脫過去傳統上依靠研發領域專家的單一決策,更多轉移到對於快速變化的市場特別是企業創新需求的積極響應,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對於國家創新體系來講,應該成為更加柔性、更加富有包容性、更加穩健的一個創新體系。它必須依賴於多元主體參與,政府職能的有序轉變,政府與市場的積極互動和響應,並且在全球化中與全世界各個國家、地區一起來推動整個決策的科學化。

開放科學推動科學進步

印格致(Ed Gerstner)

英國《自然》雜誌社大中華區科研執行主編

科學正處於危機之中。越來越多被撤回的論文、學術不端醜聞以及全球頂級期刊越來越關注的「重複性研究問題」等正在動搖公眾的信任。驅動不良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但鼓勵「更好的行為」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說,推動科學進步的最佳方式是通過提高科學研究的開放程度,確保低水平的科學研究——從草率的研究到徹頭徹尾的舞弊——無處可藏。遺憾的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作為最具前景的開放性研究項目之一,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研究項目,在執行時卻遇到問題。各種評估表明,花費在這個項目上每1美元會得到3至65美元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回報。

我們渴望得到一些非常偉大的新的研究結論,例如,關於這個宇宙的新事物,如何發現這些新事物?這些新事物往往不存在於那些熱點領域,而是在大家所忽略的研究領域,所以我對研究者的建議是:你所做的研究應該努力回答那些促使你好奇心爆發的問題,不管是什麼問題,如果你被強大的好奇心驅使,有強大的動力去學習,你一定會發現一個有價值的結果,這可能不是你最初的意圖,但是你發現的東西可能比你預期的更加深刻。

創新發展政策:的實踐

穆榮平

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

創新是一個複雜價值創造的過程,包括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等所有價值創造活動。政策就是能夠使價值創造活動效率更高、效益更好,所以我覺得不同價值創造有相應的價值創造活動和利益相關者,創新政策也應針對不同的情況來設計。

的創新政策經歷了這樣一個演進歷程,即從科學政策到科學技術政策,再到今天的創新發展政策。創新發展政策的實施推動了區域和城市內的科技創新,激活了創新體系,為智慧城市和社會創新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

我們很有必要回顧和修改創新政策,我們要從新的創新理念出發進行政策的不斷更新,還要鼓勵地方政府推動全面的創新和改革。我們知道,在創新方面中央政府花的錢沒有地方政府多,我們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在推動創新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創新政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價值體系的改變。我們有必要推動平等、合作共贏和雙贏的價值體系的塑造,使成為全球創業者和企業家實現夢想的的天堂。

催生新增長引擎的全球綠色科技合作

張真奎(Jin-GyuJang)

韓國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韓國正力圖將國家發展模式轉變為「綠色增長」的新模式。在此背景下,促進綠色技術的開發轉讓和加速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國際合作應該進一步加強。和韓國可以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以促進雙方的綠色增長。

在跨國綠色技術合作中,兩國可以實施中韓合作項目,秉持「雙贏」戰略,一方面建立可靠的、客觀的技術評估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可靠的測試系統打破兩國的技術壁壘,加快技術轉移,從而實現綠色增長的共同目標。

為科技創新合作開發新的政策框架

馬里奧•塞萬提斯(Mario Cervantes)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高級經濟學家

隨著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和創新(STI)方面的國際合作,特別是政府與公共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之間的合作已經取得顯著進步。但是,在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科技創新方面,國際合作的作用仍然沒有充分發揮,人們對其也知之甚少。事實上,雖然經合組織成員國以及「金磚四國」在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強,並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是由於難以協調各國研究和創新戰略以及優先領域等原因,在應對重大挑戰方面的合作仍受到限制。各國國內重點關注的是競爭力和經濟的增長,而屬於全球範疇的重大挑戰則涉及到了創造全球公共產品。

加強國際合作是應對全球挑戰的關鍵,需要在協作、融資和治理機制方面實現新的創新,尤其是更好地利用開放科學,加強研究的基礎設施投資,以共同應對危機。

政府需要通過政策的制定促進教育、研究和創新這一「知識三角」間的互動與合作。促進國際合作以及「知識三角」的新途徑包括研究、創新與教育的開放、新型合作模式、初創企業與全球/本地生態系統的鏈接、新的融資方式和大學的創新等。「知識三角」的戰略是一回事,真正的挑戰卻是執行。

以科技創新引領「一帶一路」的新型工業化發展

劉琦岩

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已經開展和將要開展「一帶一路」新型工業化的國家,它們會走自己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並不斷被科技注入新的內容和新的要素。

科技在今天具有賦權、賦能、賦值三大功能,賦權是給予權利,賦能是給予功能,賦值是給予價值。科技今天正在定義新的基礎設施、新的連通方式、新型工業化以及人和社會的關係,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的新型工業化有一條經驗,即誰能夠快速搭建產業鏈、創新鏈和供應鏈,誰就可以在下一步進程當中掌握主導和制高點。

科技創新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是提升與沿線國家合作水平的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合作是「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徑;科技創新合作將為推進「一帶一路」重大工程項目順利實施提供技術保障,有重要的先導作用,並將創造新的標誌性成就。

促進創新文化發展的戰略和行動

約斯蘭•諾爾(Yoslan Nur)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科學政策和能力建設部項目專員

人們普遍認為創新是實現經濟增長和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同時,創新也是推進社會凝聚力形成和實現平等的關鍵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願景建立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創新定義上:「創新是在商業活動、工作組織或對外關係中實現的,包括全新的或顯著改進的產品創新(商品和服務)、工藝創新、營銷創新或組織創新。」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基層創新的重要性,並將其視作與滿足發展家人民需求同等重要的解決方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三個層面促進成員國推動創新文化的發展:一是促進創新體系的發展,加強創新主體間的聯繫;二是通過支持科技園區和孵化器的發展,推進知識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三是通過支持基層創新推動包容性創新。

在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關於創新的目標是加強科學研究,提升各國尤其是發展家的產業技術水平。其中包括到2030年促進創新並且以可持續的方式增加每百萬人口研發人員數量,進一步提高公共和私人的研發經費支出。

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創新對於社會團結、平等、消除貧困也至關重要。創新的重要目標是改善人們的生活,創新不僅是為了競爭,更是為了大家更好地合作。要推動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包容性創新,尤其是支持草根創新。

上海 2040:將創新植入城市規劃

屠啟宇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上海2040規劃是進入新千年以來首個特大城市規劃。在此規劃中上海確定了新的願景: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其中創新作為新的城市國際功能被納入城市規劃。上海2040為實現城市的創新功能在全市域範圍規劃了空間。這其中,有知識創新空間、產業創新空間和嵌入式的創新空間,以確保創新活動能夠適應於城市的不同區位、不同板塊。

上海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創新一直是基本的基因,但是這個基因在相當長時間裡隱性化了,沒有被顯性表達。我們要為創新形成新的城市核心——東方明珠、外灘、陸家嘴等CBD是資本驅動時代典型的城市景觀,而創新導向的全球城市,其城市核心應該是CID(中央創新區),如張江科學城。

上海2040城市總規是全國第一個沒有產業規劃的總規,只有產業空間布局。雖然我們不能預測未來哪一種科學技術會成為上海的主導,但是我們認為上海會存在三種科技創新功能空間:知識類創新空間、產業類創新空間和嵌入式創新空間。

城市和區域(再)振興:老齡化和人口衰減階段

瀨田史彥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城市工程系副教授

我們如何在老齡化和人口衰減階段持續支持並鼓勵創新?「老齡化」即將甚至已經蔓延至大多數東亞國家。在日本,農村正在遭遇嚴重的人口衰減,創新的主力軍——年輕一代正在急劇減少,與此同時,大城市也正在努力應對老齡人口數量和比例激增的難題。

在老齡化社會中,城市、產業功能及規劃十分重要,這種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福利或生活環境方面,也體現在城市和地區的創新活動方面。幾大城市和區域的振興和重振項目意圖將老年人、婦女或一些其他團體納入其中,儘管在傳統日本社會中他們在創新方面作用有限,但還是希望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潛力。

創新不僅可以促進科技和經濟發展,還可以推動社會進步並解決諸如人口老齡化和人口銳減等社會問題。

歡迎大家評論

召 集 令

身懷學術絕技的你速速前來!

1,有學術水準:一定的專業學術水準是必須的!

2,有獨到思想:具深度,廣度,銳度者為最佳!

3,內容範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不設限!

4,資訊或翻譯類文章:符合上述條件的均可以。

學術plus諮詢/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2017文章全收錄(3月)一篇文章滿足你

2017文章全收錄(1-2月)

2016文章全收錄 · 信息與電子前沿

DARPA的13個科研成果轉化項目

DARPA2016年最受關注的10大項目

DARPA的關鍵研究領域:信息,生物,技術邊界

只要內容過硬,其他都無所謂的,2016微信大調查

兩院院士:評選2016年、世界10大科技進展

15張圖看未來30年科技改變社會

未來30年,塑造社會變化的6個關鍵趨勢

美國陸軍報告:未來30年,影響世界的24個核心科技趨勢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6年十大突破技術

新視點:漫談面向未來之顛覆性技術

新視點:美國國家創新體系發展進程概覽

新視點:中美在網路空間如何達成共識:一種建構主義視角

新視點:川普大選獲勝是顛覆式創新的勝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