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農業部印發《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0)》

為貫徹落實2015年和2016年中央1號文件等對加強種養結合、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以及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等有關要求,推動農業生產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經濟轉變,加快促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我部組織編製了《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0年)》。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農業部

2017年8月15日

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0年)

新世紀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最好歷史時期。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連續三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其他重要農產品也是豐產豐收、供應充足,起到了為穩定物價托底、為穩定就業兜底、為穩定社會保底的作用。但也要看到,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的各類種養業廢棄物亂扔亂排亂放問題突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短板,迫切需要通過加強種養結合,推動農業生產過程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提高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效率,遏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明確指出要「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要求「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依據 《循環經濟促進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一2020年)》《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一2030年)》 《耕地草原河湖修養生息規劃(2016一2030年)》等對加強種養結合、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關要求,編製本規劃。

一、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要求「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 201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範」「加大對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支持力度」。2016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明確要求「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 明確「防治畜禽養殖污染,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指出「加強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在部分生豬大縣開展種養業有機結合、循環發展試點」。《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一2020年))明確要「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工程」。《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一2030年)》 也要求「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促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針,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於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種養結合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緊密銜接的生態農業模式,是將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作為種植業的肥源,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並消納養殖業廢棄物,使物質和能量在動植物之間進行轉換的循環式農業。加快推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是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著眼全局,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農業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緊箍咒」越來越緊,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面對新形勢,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由過去主要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進一步優化種植業、養殖業結構,開展規模化種養加一體建設,逐步搭建農業內部循環鏈條,促進農業資源環境的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是既保糧食滿倉又保綠水青山,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

種養業生產廢棄物也是物質和能量的載體,可以作為肥料、飼料、燃料以及其它工業化利用的重要原料。其中,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纖維素、粗蛋白、粗脂肪和氮、磷、鉀、鈣、鎂、硫等各種營養成分,可廣泛應用於飼料、燃料、肥料、造紙、建村等各個領域。1噸干稈的養分含量相當於50-60-公斤化肥,飼料化利用可以替代0.25噸糧食,能源化利用可以替代0.5噸標煤。畜禽糞便含有農作物所必須的氮、磷、鉀等多種營養成分,施於農田有助於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升耕地地力,減少化肥施用。1噸糞便的養分含量相當於20-30公斤化肥,可生產60-80立方米沼氣。秸稈年產生量超過9億噸,畜禽養殖年產生糞污38億噸,資源利用潛力巨大。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推動農業生產由「資源一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經濟,向「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一產品」的循環經濟轉變,可有效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三)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是提高農業竟爭力的需要

幾千年的農業發展歷程中,很早就出現了「相繼以生成,相資以利用」等樸素的生態循環發展理念,形成了種養結合、精耕細作、用地養地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發展模式。當前,農業生產力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農業發展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根據資源承載力和種養業廢棄物消納半徑,合理布局養殖場,配套建設飼草墓地和糞污處理設施,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結構,帶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穩步發展,有利於進一步提升農業全產業鏈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

(四)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是治理農業生態環境的需要

隨著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過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以及畜禽糞便直接排放造成污染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據統計,2012年,全國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600.5萬噸,總氮排放量為317.0萬噸,總磷排放量為31.9萬噸。 2014年化肥施用量達到5996萬噸,畝均化肥量遠高於世界主要國家施肥水平。而僅一個年出欄萬頭豬的規模化養殖場每年就能夠產生固體糞便約2500噸、尿液約5400立方米,可用於生產有機肥料,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在糧食與畜牧業生產重點地區,優化調整種養比例,改善農業資源利用方式,促進種養業廢棄物變廢為寶,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措施。

二、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一)開展多種探索並取得成效

1.推進農作物秸稈循環利用,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積極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以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為主,因地制宜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2015年全國秸稈總產量及其可收集利用量分別達到10.4億噸和9億噸,秸稈綜合利用率為80.1% ,約7.2億噸秸稈得到有效利用。其中:推廣機械粉碎還田、腐熟還田、稈堆漚、稈生物反應堆等技術,增加農田有機質,提升耕地質量,全國秸稈肥料化利用佔比43.2 % ;發展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組織為主的農牧綜合體,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微貯或生產顆粒飼料等技術,推進以稈利用為紐帶的種養一體化,全國秸稈飼料化利用佔比18.8% ;利用秸稈作為基料栽培食用菌,提升秸稈循環利用的高值化利用水平,全國秸稈基料化利用佔比4%。

2.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實現養殖廢棄物減量化

推進適度規模養殖,鼓勵發展農牧結合型生態養殖模式,實施畜禽養殖場改造,推廣雨污分流、乾濕分離和設施化處理技術,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的產生,便於養殖污染物的後續處理利用。2007、2008年分別啟動實施生豬、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累計支持建設生豬養殖場6萬餘個、奶牛養殖場5700個。2012年台動實施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項目,累計支持建設肉牛、肉羊養殖場2400多個,2016年啟動17個奶牛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試點,在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同時,提高了畜禽糞污的無害化處理水平,減少了養殖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3.加強農村沼氣減少,畜禽糞便得以有效利用

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把沼氣建設與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緊密結合,形成了以戶用沼氣為紐帶的「豬沼果」、「四位一體」、「五配套」等畜禽糞便循環利用模式和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模式,實現了種植業、養殖業和沼氣產業的循環發展。重點在丘陵山區、老少邊窮和集中供氣無法覆蓋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戶用沼氣;在農戶集中居住、新農村建設等地區,建設村級沼氣集中供氣站;在養殖場或養殖小區,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目前,全國沼氣用戶達到4300萬戶,沼氣工程10萬處,全國沼氣年生產量達158億立方米,替代25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6000萬噸。

(二)存在的問題

1.單項措施多,區域統籌推進合力不夠

目前,國家通過不同資金渠道,相繼開展了養殖場標準化建設、沼氣工程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也取得一定建設成效,但由於這些措施缺乏系統設計與合力推進,單兵突進多、整體推進少,總體效果並不顯著,當前農村畜禽糞污橫流、秸稈亂燒亂放等問題依然突出。尤其在一些種養大縣,各類種養業廢棄物產生集中、量大,當地的環境承載壓力更大,加強種養結合發展的需求更為迫切。

2.利益鏈條不完整,廢棄物利用有效運營機制缺乏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支持下,種養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於缺乏長效運營機制,種養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中產品成本高、商品化水平低、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依舊突出。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秸稈收儲運體系不健全,秸稈還田離田成本高等問題制約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發展。在畜禽糞便處理利用方面,沼氣工程生產的沼氣發電併網難,有機肥推廣普及滯后等問題也較為普遍。

3.實際利用率低,種養業廢棄物處理不足

2015年,秸稈有1.8億噸左右尚未利用,每年秸稈露天焚燒形勢嚴峻,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對大氣環境、交通安全構成一定威脅,特別是東北玉米稈由於溫度低腐蝕慢、南方雙季稻秸稈由於茬口緊,還田利用始終是難題。2013年,畜禽養殖糞便污水量達38億噸。根據對全國近3000個畜禽標準化示範場的調研結果,規模化養殖場堆肥和沼氣設施的比例僅分別為35%和26% ,多數還得不到有效處理和利用。

4.失衡脫節嚴重,種養銜接不夠緊密

畜禽糞便一直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有機肥源,但隨著養殖業快速發展,大部分規模化養殖場糞便量大且集中,受季節限制、農村勞動力缺乏、運輸不便、有機肥補貼缺失等因素制約,許多糞便資源變成了重大污染源。同時,養殖缺乏配套的飼草料基地,區域內糧經飼結構不合理,不僅增加了養殖成本,而且加大了飼草料有效供給的風險。據調查,目前全國70%以上農業園區為單一種植業或單一養殖業,其他的農業園區雖然種養兼營,但大多數也難以實現種植與養殖的相互銜接、協調促進、共同發展,農業資源無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落實《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l6一2020年)》和《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一2030年)》 ,圍繞種養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以及著力解決農村環境髒亂差等突出問題,聚焦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種養業廢棄物,按照「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理念,以就地消納、能 量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以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並重為導向,採取政府支持、企業運營、杜會參與、整縣推進的運作方式,構建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種養加協調發展模式,探索典型縣域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綜合性整體解決方案,形成縣鄉村企聯動、建管運行結合的長效機制,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整縣推進

以縣為基本單元,統籌規劃縣域農業突出環境問題治理重點,科學確定治理模式,實現縣域種養業協調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整體改善。重點在養殖大縣、產糧大縣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縣建設,實施規模化種養加一體化項目以及秸稈、畜禽糞便等種養業廢棄物處理工程,試點探索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模式、籌資建設與運營機制等,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有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2.堅持機制創新

創新幣場主體參與建設機制,以幣場化運作為主,通過財政補助、竟爭立項等方式,支持具有成熟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龍頭企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主體投入工程建設;創新工程項目運營管理機制,在農牧業副產物轉化增值中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的經濟效益,構建企業自主運營、社會監督管理的治理模式,確保工程效益的持續發揮;創新種養業廢棄物轉化產品的利用機制,積極推進標準化分類、規範化轉運、專業化處理,分門別類研究不同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的市場化開發政策,促進源頭治理、環境保護與效益提升的有機結合。

3.堅持循環利用

選用生態適用、運行高效、經濟可行的種養業廢棄物處理措施,提升工程處理能力與技術水平。建設稈青(黃)貯、炭化還田改土、秸稈加工商品化基質工程,實現稈的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建設沼渣沼液還田工程、有機肥深加工工程,實現畜禽糞便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

4.堅持種養協調

根據土地承載能力,以縣域為單元進行種養平衡分析,合理確定種植規模和養殖規模,推進適度規模、符合當地生態條件的標準化飼草基地工程建設,彌補養殖飼料不足,並就近就地消納養殖廢棄物,推廣有機肥還田利用,促進農牧循環發展。支持規模化養殖場(區)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搞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在種養密度較高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集中處理中心,探索規模養殖糞污的第三方治理與綜合利用機制,從種植、養殖、加工三個環節建設現代化種養加一體化基地。

(三)建設目標

到2020年,建成300個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示範縣,示範縣種養業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實現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畜禽糞污綜合處理利用率達到7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新增畜禽糞便處理利用能力2600萬噸,廢水處理利用能力30000萬噸,稈綜合利用能力3600萬噸。探索不同地域、不同體量、不同品種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典型模式。

(四)建設工程總體框架

針對種養結構失衡、廢棄物循環利用不暢等問題,以縣域為單元,在種養平衡分析基礎上,通過「優結構、促利用」的工程化手段,整縣推進種養加一體化,以及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種養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工程生產的有機肥、飼料等產品,鼓勵參與市場大循環,實現工程效益的提升。

優結構:構建種養加一體化基地,以當地主導的養殖業為核心,分別從種植、養殖、加工三個環節進行配套提升。科學調整養殖規模,通過推進配套養殖場「三改兩分」工程和標準化屠宰場廢棄物循環利用工程建設,優化養殖環境、促進廢棄物集中高效處理。推進適度規模、符合當地生態條件的標準化飼草基地工程建設,彌補養殖飼料不足,並就近消納養殖廢棄物。

促利用:針對種養大縣秸稈、畜禽糞污等種養業廢棄物處理利用能力不足,有針對性建設適用工程,確保生態適用、運行高效、經濟可行。

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通過採取適宜區域秸稈種類的能源化、飼料化、墓料化等技術途徑,建設秸稈青(黃)貯、稈炭化還田改土、秸稈加工商品化基質等工程,構建秸稈收儲運體系,有效解決現有秸稈利用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方面,通過採取肥料化、能源化等技術途徑,建設沼渣沼液還田利用工程、有機肥深加工工程等,實現畜禽糞污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在整縣推進種養結構優化、促進種養業廢棄物處理利用方面,各地湧現了一批典型模式。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開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定期上門收集養殖糞便,覆蓋全縣95%的規模化豬場,將收集的糞便用於生產沼氣,沼渣沼液回用於農田,每年可收集利用豬糞18萬噸,相當於60萬頭存欄生豬的排泄量,同時為種植業基地提供沼液配送和施肥服務,形成了「豬糞收集一沼氣發電一有機肥生產一種植業利用」的種養結合模式。充分考慮工程技術的成熟度、市場化前景、適用範圍等因素,對規模化種養加一體示範、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相關工程技術進行遴選。

四、建設項目及布局

(一)建設項目

1.標準化飼草基地項目

飼草料是畜牧業穩定發展的基礎,是畜牧業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通過實施飼草基地項目,可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減少對糧食型飼料的依靠,豐富「菜籃子」市場,改善人民群眾的膳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本項目扶持開展飼草種植和青貯飼料專業化生產示範建設,重點支持飼草種植基地的土地平整,灌溉設施,耕作、打草、摟草、捆草、乾燥、粉碎等設備購置,以及飼草設。

2.標準化養殖場三改兩分項目

通過實施養殖場「三改兩分」(改水沖清糞或人工干清糞為漏縫地板下刮糞板清糞、改無限用水為控制用水、改明溝排污為暗道排污,固液分離、雨污分離)項目,建造高標準規模養殖場,營造良好的飼養環境,加強動物疫病防控,提高動物生產性能,保障食品安全,減少環境污染,降低養殖廢棄物處理成本。本項目扶持開展生豬、奶牛等規模化養殖示範建設,重點支持養殖場的三改兩分、糞便經過高溫堆肥無害化處理後生產有機肥,養殖廢水經過氧化塘等處理後作為肥水澆灌農田等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

3.標準化屠宰場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

通過實施標準化屠宰場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改造污水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升級病害豬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設施,實現標準化屠宰場污水糞污和屠宰廢棄物循環利用、無害化處理,有效防治污水糞污污染環境、屠宰廢棄物熬煉新型地溝油、病害肉流入市場等現象發生,切實保障上市肉品質量安全,減少屠宰環節環境污染問題。本項目扶持屠宰企業進行屠宰廢棄物循環利用設施設備改造建設,包括污水糞污收集處理系統、屠宰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設備等。

4.畜禽糞便循環利用項目

( 1)沼渣沼液還田項目。通過實施沼渣沼液還田項目,實現種養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解決養殖區域環境污染問題,促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改善養殖場和周邊農村的生態環境。在農戶居住區較近、秸稈資源或畜禽糞便豐富的地區,以自然村、鎮為單元,發展以畜禽糞便、秸稈為原料的沼氣生產,用作農戶生活用能,沼渣沼液還田利用。在遠離居住區、有足夠農田消納沼液且沼氣發電自用或上網的地區,依託大型養殖場,發展以畜禽糞便、秸稈為原料的沼氣發電,養殖場自用或併入電網,固體糞便生產有機肥,沼渣沼液還田利用。

( 2 )有機肥深加工項目。通過實施有機肥深加工項目,將大量集中或分散的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既有利於保護環境,還可以培肥地力,改善作物品質。建設區域畜禽糞便收集處理站,收集、貯存和堆肥處理10公里範圍內中小規模養殖場或散養密集區內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堆肥后就地還田利用或作為有機肥產品參與市場大循環。區域糞便收集處理站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養殖場(戶)糞便暫存池、堆肥車間、有機肥倉庫等土建工程以及堆肥攪拌機、粉碎機等設備。

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

本項目在秸稈資源豐富和牛羊養殖量較大的糧食主產區,根據種植業、養殖業的現狀和特點,優先滿足大牲畜飼料需要,合理引導炭化還田改土等肥料化利用方式,並推進秸稈的基料化、燃料化利用以及其它綜合利用途徑。

(1)秸稈飼料。扶持開展秸稈養畜聯戶示範、規模場示範和秸稈飼料專業化生產示範,重點支持建設秸稈青黃貯窖或工業化生產線,購置秸稈處理機械和加工設備,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增強秸稈處理飼用能力,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

( 2)秸稈炭化還田改土。秸稈炭化還田改土技術,以連續式熱解炭化裝置對農作物秸稈進行熱裂解,產出生物炭和混合氣,生物炭還田改土利用,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熱解混合氣分離為生物質燃氣、焦油和木醋酸后利用。重點支持原料棚、炭化車間、炭成型車間等土建工程建設以及連續式炭化爐、進料系統、炭成型生產線等設備的購置。

( 3)秸稈基質。秸稈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等有機物,是栽培食用菌的重要原料,也可作為水稻、蔬菜育秧和花卉苗木育苗的基質。以秸稈為主要原料,輔以畜禽糞便、養殖廢水進行高溫好氧發酵,加工生產商品化墓質產品。重點支持秸稈粉碎車間、堆肥車間、包裝車間等土建工程建設以及裝載機、翻攪機、皮帶輸送機等設備購置。

( 4)秸稈燃料。因地制宜推廣「炊事採暖爐+秸稈成型燃料」等燃料模式,以秸稈為主要原料,壓縮成塊狀或顆粒狀燃料,並配備專用生物質節能爐具,供農戶炊事採暖。重點支持秸稈預處理設備、成型設備、配套設備,以及原料場生產車間、成型燃料儲存庫等。

(二)建設布局

綜合考慮各地自然資源條件、種養結構特點以及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思路,將全國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建設劃分為三大區域,即北方平原區、南方丘凌多雨區和南方平原水網區。在三大區域的種植養殖大縣中(優先考慮既是產糧大縣又是畜牧大縣的縣、養殖規模或種植規模靠前的縣,以及《全國種植結構調整規劃(2016一2020年)》 確定的調減籽粒玉米發展飼草生產區域有關縣市、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 一 2030年)》 確定的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重點區域的縣等),建成300個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縣。

1.北方平原區

——東北地區

(1)區域特點。主要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主要有玉米、大豆、水稻、生豬、奶牛、肉牛等。東北地區作為玉米結構調整和「糧改飼」試點的重點區域,秸稈產生量大,處理問題突出;種養業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作物種植結構比較單一,農田用養失調,畜禽糞便難以高效本地化應用、農作物有機肥施用不足,由於氣候原因秸稈當季就地還田困難,土壤有機質下降明顯,農業生態服務功能退化。

( 2)建設項目。重點建設項目包括每縣根據實際需求建設標準化飼草基地、生豬三改兩分設施、標準化屠宰場廢棄物循環利用,推進種養加一體化;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建設若千沼渣沼液還田、有機肥深加工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其中畜禽糞便重點推動沼渣沼液還田、有機肥深加工工程,農作物秸稈重點推動青黃貯和炭化還田改土工程、秸稈燃料。

——西北地區

(1)區域特點。主要包括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以及內蒙古7省(區)。畜牧業以放牧飼養為主,畜禽糞便資源收集難度大,農田利用率不高;是主要的草原牧區,對自然草場依賴性高、飼草供應長期不足;以乾旱、半乾旱氣候為主,降雨量少且分佈不均,農業生產以旱作農業和綠洲農業為主,耕作栽培粗放,廣種薄收,秸稈綜合利用率較低。

( 2)建設項目。重點建設項目包括標準化飼草基地、標準化養殖場改造和標準化屠宰場廢棄物循環利用,推進種養加一體化;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建設有機肥深加工項目,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實施炭化還田改土、燃料化利用。

——黃淮海地

( 1)區域特點。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以及河南5省(市)。該地區土地平坦,人口稠密;氣候溫暖濕潤,光熱豐富,土地墾殖程度高,是重要的農區之一,種養業發達,畜禽糞便與農作物秸稈產生量大且集中。水澆地比重高,有效灌溉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區域內協調資源環境保護壓力大,需要在確保土壤質量健康、地下水體安全、大氣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協調多種種養資源生態大循環。

( 2)建設模式。重點建設項目包括生豬三改兩分設施和標準化屠宰場廢棄物循環利用,推進養殖加工環節提升改造;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建設若干沼渣沼液還田、有機肥深加工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其中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同時推動沼渣沼液還田、有機肥深加工項目建設,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實施青黃貯和炭化還田改土、燃料化利用項目建設。

2.南方丘陵多雨區

(1)區域特點。主要包括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6省(市、區)。該地區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種植制度多樣,人均耕地較少,坡耕地比重大,農作物秸稈種類繁多,收儲運難度加大;生豬養殖比重大,畜工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其中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重點推動沼渣沼液還田項目建設,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推動炭化還田改土、燃料化、基料化項目建設。禽養殖散養與規模養殖並存,畜禽糞便隨意排放,對小流域環境有嚴重影響,生態承載壓力大。

( 2)建設模式。重點建設項目包括標準化屠宰場廢棄物循環利用和標準化養殖場三改兩分,推進養殖加工環節提升改造;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建設若干沼渣沼液還田、有機肥深加工工程等建設;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實施炭化還田改土、青黃貯、燃料化利用工程。

3.南方平原水網區

(1)區域特點。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江蘇以及安徽10省(市)。該地區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水田佔全區拼地面積的70%以上,水網水域面積大、水體污染風險高;生豬養殖比例較高,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程度不高,種養分離問題突出。

( 2)建設模式。重點建設項目包括標準化屠宰場廢棄物循環利用和標準化養殖場三改兩分措施,推進養殖加工環節提升改造;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建設若於沼渣沼液還田、有機肥深加工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

五、環境影響分析

(一)影響分析

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工程建設項目屬於環境公益性項目,工程建設的目標是種養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通過該項目建設,可實現項目建設區域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安全還田利用,所採取的工程技術是國家鼓勵技術,工程建設內容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通過該類項目的實施,年處理利用2600萬噸畜禽糞便、30000萬噸廢水、3600萬噸農作物秸稈。通過養殖場糞污的還田利用減排COD約1030萬噸,TN約95萬噸,TP約15萬噸。

該規劃項目的順利實施,可以為區域化肥「零增長」、有效控制區域內畜禽養殖導致的水環境污染、空氣環境污染風險,提升農田土壤質量,提高農產品產量和提升農產品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實現項目建設區域內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產地環境安全。

(二)應對措施

在規劃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對空氣、水和土壤等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主要集中在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可通過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全程環境監理等保障措施,減少施工過程對環境的污染。

在工程項目建成后,可能會發生種養業廢棄物轉運遺撒、惡臭氣體散發、水污染物違規排放等環境問題,可採取委託專業公司運營、加強廢棄物轉運管理等措施,保障種養業廢棄物處理利用工程的正常運行和廢棄物安全利用。

六、效益分析

(一)社會效益

通過規模化種養加一體示範、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示範等項目建設,開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工程建設,實現了「種養結合、廢物循環再生、資源高效利用、生產清潔可控、區域種養業廢棄物零排放和全消納」的目標,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項目的順利實施對區域內種植業、養殖業的發展將起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將為農戶帶來豐厚的回報。而且,項目的建成對實現農產品與國際市場接軌具有積極的意義。項目建成后,可解決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有效緩解當地就業形勢、同時,項目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等服務業,「十三五」期間可帶動就業1000萬人。

(二)生態效益

通過規劃的實施,擇優建成300個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縣,示範縣的種養業布局更加合理,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種養業廢棄物得到有效處理利用,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通過規劃的實施,將新增畜禽糞便處理利用能力2600萬噸,廢水處理利用能力3000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能力3600萬噸,示範縣的畜禽糞污綜合處理利用率達到7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每年可減少7400萬頭生豬當量糞污排放,並實現還田利用,可替代化肥約340萬噸。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緊扣本地實際,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等協調,把加快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工作,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強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形成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的強大合力。各地以縣為單元編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規劃,統籌縣域內種養結構優化和種養業廢棄物處理工作,整合各類相關建設資金,發揮資金聚集效應,規範組織工程實施。

(二)保障投入力度

針對不同的建設內容,廣泛採取多種投資方式。對於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利用的項目,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力度。對於有機肥深加工等能夠落實產品出售機制的建設項目,在完善特許經營、政府購買等配套措施基礎上,通過 PPP模式吸引社會主體參與建設與運營,優先考慮採用「先建後補」方式。

(三)完善建管機制

一是以縣為單元,科學選配技術模式和建設重點,並向社會公開公示。嚴禁在《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規定的禁養區域實施項目。二是實行市場主體平等參與、縣級統籌申請、省級公開比選立項,成熟一批組織實施一批。三是完善運營管理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專業化生產、市場化運營管理制度,明確管護經費來源,建立網路監控平台,保障工程設施持續運行和長久發揮作用。四是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全程監管模式。

(四)完善配套政策

為促進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示範工程發揮長效作用,各級政府優先落實項目建設有關土池、水電等條件。秸稈運輸享受綠色通道政策。探索對沼氣、秸稈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支持政策,實現與市場上其它相互替代產品的平等競爭。加大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實施力度,重點對農戶購買和施用有機肥給予補貼。

(五)推進科技支撐

推動農業科技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加大生物燃料科技研發力度,探索生物液體燃料商業化有效途徑;實施生物基材料集群式科技示範工程,提升生物基材料產品在高分子材料市場中的替代料;突破新型飼料、生物肥料和生物基料轉化核心技術,探索多種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和商業化有效途徑。推動信息技術與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生產過程、生產管理、農產品流通的各環節相互融合,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和物聯網應用示範。積極推廣簡便實用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六)營造良好氛圍

強化政策宣講、技術業務培訓等工作,提高基層和廣大農村對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激發改變生活現狀的內生動力。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各地引導農民投資投勞參與相關設施建設,積極營造廣大農民主動參與工程建設的良好氛圍。

(七)強化監督考核

建立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申報評審與跟蹤評估機制。組織專家對申報示範縣方案進行評審,加強審核把關,確保示範建設科學可行。建立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種養結合示範縣中期評估以及終期評估,實時跟蹤項目進展,確保建設取得實效。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在線訂閱《循環經濟》雜誌(優惠價:228元/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