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45萬億」來了,我們賺錢的機會也到了

本文4700字,閱讀約10分鐘

相信最近很多關心財經新聞的人都聽說過「45萬億」這個熱詞。

這是某家在這了無生氣不漲不跌的股市裡實在愁得沒事幹,學無良媒體搞出的標題黨,弄得人心惶惶。

這個套路很簡單

先告訴你2009年政府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搞出了著名的「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結果雖然經濟起死回生,強制激活,但迅速引發房價股價暴漲,以及隨後尾大不掉的通脹噩夢和靠基建投資拉動經濟的路徑依賴(那麼多高鐵不可能一年都建好吧,所以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就得繼續投投投)

然後再告訴你,據我們統計,已公布的23個省市的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總額高達45萬億——是8年前「4萬億」的十倍不止!

厲害了我的哥!這是央行又一次「打左燈向右轉」,要逆天再來10次四萬億後遺症的節奏嗎?

於是不明真相群眾紛紛轉發……生怕自己身邊的親友不知道又出了這麼大的新聞……

呵呵達,我又聞到了我最鄙視的黃生式的唯恐天下不亂的陰謀論味道。

真實情況是

當年的「4萬億」是為應對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出口造成的意外打擊,避免GDP因為出口銳減出現雪崩式下跌,保證經濟平穩。在GDP三駕馬車中,出口夭折,消費又是民間主導,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拉起來,政府唯一能立竿見影做的就是加碼投資。

而政府投資又不能瞎投什麼共享腳踏車,只能投資有利於全社會的公共基礎設施,所以「4萬億」其實是中央臨時追加的計劃外投資(4萬億實際上是中央出1億+,地方配套2億+疊加而成, 但因為是基礎貨幣,算上貨幣乘數,銀行信貸總量加起來超過10億),中央和地方政府原計劃中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包含在其中,所以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實際上是22.5萬億——已經是今天所謂令人恐怖到窒息的「45萬億」的一半了。

而從2009年到2016年的7年間,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年均15%左右的增速,和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年均增速基本持平,都是GDP增速的兩倍左右。說明和超發貨幣相比,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並沒有更加瘋狂。

而最近兩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實際上在放慢——2015年是56.2萬億,2016年是59.7萬億,增速只有6%,而2017年已公布的23省市預算是45萬億,共有32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粗暴估算下,2017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估計會在62萬億左右,增速進一步下滑到了4%。

這說明2017年,政府宏觀調控的大方向的確是收緊錢袋子。

所以所謂的「45萬億」根本算不上什麼轟動性的大新聞。

話說如今全球老大美國的GDP是17萬億美元左右,老二是10萬億美元多一點,換算成人民幣就是60多萬億,2016年的最終數據肯定會超過70萬億,老三日本根據匯率變化,GDP在4-5萬多億美元之間波動。

隨後的老4一直到老12,也就是4大老牌歐洲列強+金磚國家+移民最愛的澳加,GDP都在1-3萬億美元之間。這就是主宰全球命運的十二個黃金聖鬥士!

而M2的最新數據是2017年1月末M2餘額157.59萬億元。對照70多萬億人民幣的GDP,的M2/GDP之比依然超過200%,遠遠地把美國甩在身後。

這意味著實際上是全球貨幣放水最嚴重,靠投資拉動經濟最厲害的國家。

普通人只知道一個包子2元,一個月薪水5000,一套房子100萬,但到「億級」的金錢概念就頭暈了,到「萬億級」的金錢概念就不知所云了。但如果你心中熟悉了這些基礎數據,再看無良券商炮製出的「45萬億」新聞,就不會感到那麼驚訝了。

對於2009年以來,出口逐漸退位,消費增速有限,常年靠房地產和鐵公雞作為拉動經濟增長核心動力的來說,對照150多萬億的M2和70多萬億的GDP,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真是一件不可理喻的捅破天的奇葩怪事嗎?

之所以這樣的新聞能刷遍朋友圈,歸根到底在於財經話題天然的專業知識門檻是絕大多數普通民眾跨越不了的,於是只能以訛傳訛。

《50萬年薪二孩爸爸中年失業還不起房貸,怪誰?》一文的最後,我總結說:「最後決定成敗的往往不是你的努力程度,因為努力並不稀缺,而是你的選擇,因為做出智慧選擇的能力很稀缺。」

最難提高的正是見識水平、認知能力、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從而成為具有智慧的人。

但如果有過一些基礎財經常識訓練的話,你就不會被這樣的無良新聞牽著鼻子走了。

所以上面這些財經ABC數據,真正的理財愛好者應該能張口就來。如果你從沒聽說過這些數據,那你距離理財達人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跟緊力哥腳步了哦~

但我不對「45億」感到奇怪並不代表我認同這45萬億的基建投資。

從本質上說,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力量。而投資實際上是為了刺激今後更多消費的鋪墊工作——類似於床戲中的「前戲」,為了消費這個「高潮」做準備。這就像投資開便利店是為了今後開門做生意,周邊居民都來買東西,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生意才成立。

如果在鳥不拉稀的新區里建了N多便利店,鋼筋水泥玻璃用掉一大把,一段時間內也刺激了這些行業的需求,農民工也有了飯碗,但如果這地方以後沒有真正的居民來居住,或居民消費力不足,那這家便利店早晚要關門歇業。現在砸下去的投資早晚要打水漂。所以眼下熱火朝天的投資實際上是無效投資,無非是在人為堆積經濟泡沫罷了。

最近我非常明顯感受到魔都共享腳踏車的泡沫已經被吹大了。幾乎所有捷運站出入口外都被成排成排嶄新的摩拜、OFO和小鳴腳踏車霸佔,搞得我想停電瓶車都沒地方。

由此會引發兩個問題,一是過多共享腳踏車霸佔街市影響交通和市容,可能會引發民眾抗議和政府擔憂,二是我當時就在文中說的,為了逼死對手,儘快佔領市場,共享腳踏車企業只能採取最沒有效率最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過度投放腳踏車的做法,結果必然造成供過於求,我當時文中保守估計每輛腳踏車平均每天能被使用1小時,而我現在目測這個數字都達不到,許多腳踏車整齊排列了好幾天都沒人使用。

靠著海量資本的支持去拚命虧錢投放新車,這和政府拿著央行發行的海量鈔票去拚命投資基建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為何未來20年人一定要投資這貨?》一文中,我對比了中印兩國的優劣。發現印度經濟的投資依存度遠低於,消費佔比遠高於。這意味著印度經濟的增長更真實,更有質量,更可持續,長期看,邊際效應會逐漸遞增,經濟潛力更強。

而經濟在過去30年裡對投資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如今已高達80%——70多萬億的GDP里居然有60萬億的投資。

這麼高的投資依存度不但有邊際效應遞減的效果,會讓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越來越低,而且這就是在吹泡沫,到頭來一旦泡沫破滅,可能百忙一場空。就像今天滿大街嶄新的共享腳踏車,如果企業對市場前景過度樂觀,投放過度,未來在激烈的競爭中撐不下去,那這些腳踏車就會變成一堆毫無意義的廢銅爛鐵。

這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滅后的日本就一再上演,把筆直寬敞平整的高速公路修到鎮子上甚至村子口,當地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口和汽車能支撐這些高速公路,這樣的投資就註定是曇花一現的無效投資。

《未來20年,生活在還有錢途嗎?》一文中,我說我看好經濟未來的第一個理由是依靠過去30多年持續不斷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今天已建起了全球最大最便捷最高效的統一國內市場。

但在《擺脫不了存量思維就擺脫不了窮人宿命》一文中我又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個世界絕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掌握換位思考、逆向思維的辯證思維方式,才能站在更高的思維高度看清這個世界。

所以在今天已經建起了全球最大最先進的令美國人和歐洲人都羨慕不已的高鐵網路,各大一二線城市的港口碼頭、機場、火車站、捷運站、公路、橋樑、隧道、展覽館、體育場、大劇院、商場幾乎都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設施水平,進一步把社會資源集中投資在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上是否真有必要呢?

答案是因城而異。

各大城市中,投資依存度最低的依次是深圳、上海、廣州和北京,其中深圳的依存度低到只有20%,這意味著這四座一線城市的經濟增長並不主要依靠在鐵公雞上砸錢。但事實上,深圳是目前集中度最高的工地,到處都在蓋大樓通捷運造公園,為什麼反而深圳的投資依存度最低呢?

說明深圳這座城市的經濟最有活力,最能吸引全國各地的精英匯聚於此,這裡的老百姓最有錢,消費能力最強,所以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也最高。哪怕滿城都是工地,也依然沒有太多泡沫。

所以從數字上看,郊區5、6萬,市中心10多萬的深圳房價其實並不貴,反而是有些西部縣城的房價現在看起來1萬不到很便宜,其實泡沫很大,非常貴,可能買下就成了燙手山芋。

我生活的上海也一樣。

我在上海成長的歲月,恰巧目睹了上海在過去20多年中持續不斷成為一個大工地的過程,只不過這些年市中心大多已完成了現代化改造,工地主要移到了郊區。上海已有15條捷運,但正在建造或已經規劃的捷運至少還有15條。你說上海未來真需要30條捷運那麼多嗎?地底下不得都挖空了嗎?

但在我看來30條捷運不但不多,還不夠!

看看東京恐怖的捷運網路你就知道了。

未來上海的城市體量一定會超越現在的東京。

一線城市就是因為這裡的所有資源都最集中,當資源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會人滿為患,結果城市體量越來越大,交通越來越堵,所以生活在一線城市最大的成本是往返城市各個角落的時間成本!

為什麼市中心的房價一定比城東或城西的房價更貴?就是因為住在這裡的人到達城市各個角落的時間成本最低,或者說他獲取這座城市最優質資源的時間成本最低。

所謂的高房價實際上是你用錢來換取時間。

對富人來說,賺錢能力強,時間很值錢,所以更願意花更高的價格買市中心的房子來節省自己的交通時間。

對窮人來說,賺錢能力弱,時間不值錢,所以更願意花更高的通勤時間,每天在捷運上擠1-2個小時從荒涼的遠郊平房進入市中心高大上的寫字樓,晚上再回到髒亂差的「睡城」。

這都是市場經濟環境下最理性最合理的選擇。

所以如果是一線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其實還應該多多益善。

二線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就得看這座城市在人口總量已經見頂,結構走向老齡化的未來,究竟能吸引多少新移民,尤其是年輕新移民。

而一座城市能不能吸引新移民,歸根到底不是看這座城市的機場火車站運動場有多漂亮,而是看這座城市的實際經濟活力到底有多強。

說得更直白點,就是看這座城市能不能讓我學有所用,施展才華,賺到更多的錢。

可惜的是,這些年大部分固定資產投資都投向了最沒有效率的人口輸出型城市。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越是經濟活力強大,出口和消費強勁的城市,就越不需要依靠性價比更低的投資來拉動經濟。越是經濟活力弱小,出口和消費乏力的城市,官員為了保住地方GDP和就業率,也就是為了保住官帽,不得不靠更多的投資拉動經濟。

更致命的問題在於,過去地方政府有兩把刷子拉動經濟,一是基建投資,二是房地產投資。可如今房地產投資肯定沒戲,所有寶只能壓在基建投資上,所以我預估2017年最後的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金額可能會大大超過62萬億。

而已經公布的23個省市中投資增速前三甲也正是經濟活力最弱的老少邊窮地區:冠軍新疆、亞軍西藏、季軍貴州。

樓市投資機會:

把各大城市投資依存度數據和各省市投資增速數據放一起看一下就知道了,兩個數據都很低的城市房價泡沫少,反之泡沫大。哪裡的房子更有投資價值,不用我說了吧。

股市投資機會:

基建熱潮來了,雖然泡沫很大,力哥憂心忡忡,但股市投資本身就是與泡沫共舞。如果膽子大,也可以考慮基建方向的主題指數基金。

國內唯一一個專項投資基建工程的指數基金是2015年成立的信誠中證基建工程指數LOF基金,歷史表現非常搶眼,過去1年回報率21.37%,成立1年半來回報率27.16%。同期回報率明顯跑贏滬深300、中證500、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等所有市場主流指數。

而它持有的權重股你用腳趾想想也知道了:建築、中鐵、鐵件、電建、交建、中冶、上海建工、隧道股份……幾乎清一色中字頭大型國企。

這類股票想要暴漲難度很大,但在維穩當頭的2017年,持有風險反而相對較小。畢竟劉主席的監管藝術已經展露無遺:指數不許暴跌,新股還要擴容。

說句實在話,劉主席的政治覺悟是前任肖主席達不到的。

當然,也可以說是肖主席生不逢時,劉主席看到了前車之鑒,自然駕輕就熟了。

這樣的局面,按劉主席的意圖,至少得持續到年底十九大換屆吧。

「力哥理財研究院調查顯示,看完喜歡的好文章隨手點贊轉發的人,今後一年中比不這麼做的人投資回報率提高2.88%,加薪概率提高18.8%,生活滿意度提高58.8%

力哥說理財

簡單 好玩 有乾貨的

娛樂理財脫口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