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京味兒秀|畫說中軸線,你未曾見過的老北京(三)

來了您吶(點上方) 裡面請~

梁思成先生曾感嘆:「一條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想認識北京這座城市,就該認識一下北京城的中軸線。

古代建築以「朝陽」觀念為主:坐北朝南,向明而治,從而形成北京中軸線南北走向的直軸。明清時代,北京城是典型「面南而居」的都城,城市規劃非常規整:皇宮政府權力機關都建在城市中心,而其它建築依中心向南北擴延,從而形成了7.8公里的京城中軸線,又以中軸為主線,向東西兩邊擴展,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中軸區域。

梁思成先生弟子、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題字

紫禁城篇

在今天的北京中軸線上,依然能看到兩大組中軸主體建築,一組是紫禁城;一組是鐘鼓樓。

紫禁城分為內外兩部分,三殿為外朝:是明清帝王舉行各種典禮與活動的地方,左右分別建有文華殿、武英殿;兩宮為內廷:是帝王家的生活區域,左右建有東西六宮,兩宮後方是御花園。紫禁城位於當時整個中軸線的「核心」,在當時也是掌握整個命運的地方……

此外,中軸線兩側還有三組對稱的重要建築。

第一組在紫禁城前方,東面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廟;西面是祭祀社神、稷神的社稷壇,也就是「左祖右社」。

在正陽門外是第二組,東面的是天壇,西面的是先農壇,是帝王祭天與先農神的地方。

東西郊外是第三組:東郊的日壇,西郊的月壇,分別是祭祀日月之神的地方。

請橫屏觀看,點擊圖片可放大

中華門與長安街

中華門

中華門始建於明代,當時稱為「大明門」,是仿照明代洪武年間營建南京城洪武門的建制而建造的。中華門坐北朝南,背天安門,為單檐歇山頂飛檐崇脊,紅牆身、開三門均為壽門,很像十三陵前的大紅門。門前各有一個石獅,一個下馬牌。門前百米遠是天街,俗稱「棋盤街」;門后是通向天安門的御道。御道是用大塊條石整齊修鋪,由中華門一直鋪到天安門。在御道兩側是千步廊。

在大明門建成后,明成祖曾讓大學士解縉題寫門聯。解縉題寫的門聯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受到明成祖朱棣獎賞,認為寫出了帝都氣魄,這幅對聯不僅表達了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還展現出大明一統江山和威德。清朝入主北京后,將大明門改稱「大清門」,民國后又改稱「中華門」。據說清朝改稱時,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門匾,只好將原有大明門的石匾翻過來,刻上大清門。到民國時期改稱時,才發現門匾兩面都刻有字,只好用木匾刻制中華門匾額。中華門在一九五四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

千步廊

中華門北側各有東西向的廊房一百一十間,稱為「千步廊」,千步廊東西折有北向廊房三十四間,皆為連檐連脊的形式。

長安右門

長安右門位於天安門前西側,長安街因此門而得名,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右門為三闕劵門,漢白玉石須彌座,它與長安左門東西相對,為皇城通往內城西部的通道之一。

皇城門

天安門

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亦稱「國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承天門」,明末毀於戰火。清順治八年(1265年)重建,名字也改為「天安門」。今日的天安門基本保持了清朝初年的建築形制,在文化內涵上,「承天門」是表現皇權奉天承運和受命於天,而「天安門」則是要表現「內和外安」的思想。紫禁城的門和殿的名字格式都有相應含義,如三大殿名字都帶「和」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皇城各個門即: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都帶「安」字。

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其平面呈凹形,沿襲了傳統宮城正門如唐朝大明宮含元殿及宋朝宮城丹鳳門的形制。它運用了古代建築中「三暗五和」,方圓結合的手法。城台上是城樓,正中重檐廡殿頂九開間;門前左設嘉良、右設日晷、兩翼各有廊廡十三間,為「十三太保」之象徵。廊廡兩端建有重檐攢尖頂方亭,左置鍾、右置鼓,在重大典禮時鐘鼓齊鳴,是天子城門中的最高等級。根據其造型,古書也稱午門為「燕翅樓、「五鳳樓,在方位上又稱為「朱雀門,與紫禁城後門神武門(明朝稱「玄武門)相呼應,符合古代《禮記·曲禮》上「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的規定。午門是舉行大典的活動場地,又是頒朝宣旨之門,還有防禦功能。午門在古代是皇帝迎接軍隊凱旋,舉行宴會和接收獻俘的地方,屆時午門上鐘鼓齊鳴,襟旗飄揚,十分壯觀。

前朝後廷

太和殿

太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當時名「奉先殿」。明嘉靖年間改造后稱為「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殿」。太和殿為重檐廡殿頂,滿鋪黃色琉璃瓦。它面闊九間,包括大殿兩邊的加室,算起來為十一間。太和殿是紫禁城內最尊貴、最高大、最重要的宮殿,百姓稱為皇帝的「金鑾寶殿」。大殿內有七十二根柱子支撐巨大的屋脊,其中六十六根為紅漆大柱;還有六根盤龍金柱立在大殿正中。每根盤龍金柱高達十米,柱子周長三米,柱上盤龍纏繞,柱下貼金繪製出海水江崖,氣勢宏偉磅礴。大殿天花板正中有盤龍藻井,形狀為倒垂金龍戲珠。藻井下方正對著皇帝寶座,俗稱「金鑾寶座」,因為寶座不僅安放在中軸線上,還在太和殿正中的木質台基上,故有此稱。寶座的木製台基是須彌座式樣,中間擺放著皇帝專坐龍椅,座位前面還擺香爐、寶象、角端、仙鶴等吉祥飾物。

乾清宮

乾清門一過就是乾清宮。它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乾清宮是後宮最大、也最重要的建築。「后三宮」是指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這三座宮殿是建造在土字形台基上,但比前朝三大殿要低。前朝三大殿台基高8.13米;而後三宮台基高只有2.86米,這就造就了從平面圖上可以感到前三殿高、后三宮低的強烈起伏變化,但實地觀看時卻不會有很大「落差感」,這種奇妙的觀感正是當時設計的巧妙之處。

神武門

神武門在明代稱「玄武門」,因清朝康熙皇帝名玄燁,按避諱制度,將「玄武門」改為「神武門」。玄武為北方太陰之神,其形狀如龜蛇合身形。按五行之說,此方屬水,故此又稱為水神,是明朝皇宮滅火去災的保護神。清代改為神武,神武是宮城御林軍后軍之稱,因此從文化內涵上兩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神武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年間重修城樓為五開間,重檐歇山頂,下方有高大的城台,中間開門洞。明清兩代皇後行親蠶禮;清代皇帝從西苑回宮、迎娶嬪妃或選秀等,都從神武門入宮。

※ 未完待續,請關注我們下期的「京味兒秀」!

作者簡介

方硯

方硯,原名史萬祥,民俗畫家。自幼隨父母生活在京津兩地,少年時曾拜國畫大師劉子久、劉奎齡學習國畫;后又師從傅乃琳、沈毅、郭燕先生學習素描、連環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連環畫多產畫家。曾創作了《古都遺韻》、《中軸龍脈圖卷》等作品。改革開放以來開始創作老北京民俗市井風情題材畫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在日本多處寺廟創作佛教題材的大型壁畫,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誠徵「北京佳畫」

「新視覺畫廊」京味兒秀欄目長期進行【北京畫作】徵稿活動,並將定期在《北京晚報》刊登優秀畫作,廣大繪畫愛好者都有機會在此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果你愛繪畫、愛北京,歡迎用畫筆繪出您心中的北京畫卷!來稿請註明【北京佳畫】,期待您的佳作。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更多京味兒秀內容~

畫說中軸線,你未曾見過的老北京(一)

畫說中軸線,你未曾見過的老北京(二)

持續關注我們!

微信搜索

北晚新視覺

關注我們!

微博搜索: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北京晚報您的報!

微信搜索

北京晚報

關注北京晚報!

微博搜索:北京晚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