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假毛蟲揭示全球尺度捕食格局

物種數量從極地向熱帶地區逐漸增多,但種間作用會不會也在赤道附近增強呢?一項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通過揭示植食性昆蟲被捕食率的全球格局給予了這個問題肯定的回答。

從北極圈到澳大利亞,究團隊在11635千米的尺度上觀測了毛蟲的被捕食風險,結果顯示毛蟲在靠近極地的被捕食率只有赤道地區的八分之一。同時毛蟲的被捕食風險同樣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這顯示出一個普遍的因素在驅動著全球尺度的物種間相互作用。

這項研究中所用到的實驗材料極其簡單,科研人員利用孩子經常玩的橡皮泥製作了成千上萬「假毛毛蟲」,並把這些毛毛蟲粘在了全球31個地點的植物上,然後連續多次觀測毛蟲被捕食后留下的痕迹。捕食者在咬過這些毛蟲之後才發現它們被騙了,但是咬痕已經留在了這些橡皮泥毛蟲上。科研人員通過這些痕迹進一步辨別出是哪類捕食者捕食了毛蟲。人們通常認為脊椎動物是熱帶地區最重要的捕食者,但在這項研究中螞蟻等節肢動物卻是使毛蟲的被捕食風險朝著赤道增加的主要因素,而非鳥類和哺乳動物。這項研究更提示著我們,節肢動物捕食者通過調控毛蟲使植物免於被全部吃光,從而使地球保持了綠色,而這些節肢動物的作用越是朝著赤道方向就越發凸顯出來。

項研究通過「分配實驗(Distributed Experiments)」的方法,集合21個國家的40位科研人員,通過給每個參與人員分發統一的假毛蟲,並遵循標準化的實驗流程,使得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分部全球的31個試驗點的數據。越來越多的生態學家開始研究大尺度上的生態格局和過程,然而單個研究人員或是團隊卻沒有精力去開展相關實驗來回答這些問題,通過設計能被分成許多個小實驗的研究,我們能讓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參與進來,一起合作闡釋更大格局的問題。

該項研究以Higher Predation Risk for Insect Prey at Low Latitudes and Elevations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並在Science首頁進行了相關報道。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副研究員Akihiro Nakamura和碩士研究所黃述銀通過在補蚌20ha熱帶森林監測樣地開展相關工作參與了此項研究,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此項研究請聯繫此項目的聯絡人Akihiro Nakamura[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