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吳仁寶:一個中國農民的中國故事

彭維鋒

那是一所掩映在華西村鬱鬱蔥蔥樹木花草之中的院落。春風拂面,花木繁盛,就是從這所小院出發,吳仁寶創造了「天下第一村」的所有的輝煌與傳奇;也就是從這所小院出發,吳仁寶走出了江陰,走出了無錫,走出了江蘇,走出了而邁向世界。五十多年過去了,華西村民熱愛他,百姓了解他,基層幹部學習他,社會各界認同他,連國際友人也知道他。是因為他的思想?是因為他的成就?是因為他的魅力?是因為他的象徵性?是,又似乎不全是。

吳仁寶,1928年11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華墅鄉吳家基一處「竹閣閣、泥垛垛」的茅草棚里。那個時候的華西村,138戶人家,卻有125人當長工、做童養媳、去討飯,住的是「泥垛牆、茅草房,擋不住風、遮不住雨」。全村800多畝土地,分割成1200多塊,真正是「高田崗、高田崗,半月無雨苗枯黃;低田塘、低田塘,一場大雨白茫茫。」華西人缺吃少穿,走路打晃,「窮夠了」三個字濃縮了華西過去的全部歷史。有一首歌謠如此唱道:「一場大雨白茫茫,半月無雨苗枯黃,日均只有半斤糧,有女不嫁華西郎。」

多年之後,當吳仁寶已經成為「天下第一村」的「老書記」的時候,他開始用他頗有個性特徵的語言,回顧並梳理自己的人生:「回顧過去,我的人生經歷,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看當家、跟當家、自當家。」

可以說,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又不斷實踐,是吳仁寶一生中都始終秉持的思想理念。在解放前的20年,他是看別人怎麼當家的:從7歲到11歲,吳仁寶先後上了三個私塾,相繼受教於周宏究和吳葵陽兩個先生;從11歲到17歲,吳仁寶被四戶人家雇過長工,品嘗過各種酸甜苦辣苦樂悲歡。建國后的上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他是在跟著當家:他奮力耕耘屬於自己的土地,他為了集體的利益而不惜萬般辛勞。從70年代開始,他開始自當家:解放思想,超時俱進,獨立自主,執著創造。

事實上,對於吳仁寶而言,在他的人生經歷中並不乏獨立性的思考和個性化的行動,也不缺乏做人做事必須的責任、擔當和毅力;當然,更重要的是,吳仁寶從來不缺乏靈活、機敏與膽識。早在他的青少年時代,他就在砍柴、捕魚之餘,學做一些小生意:先是賣點小鹹菜、蘿蔔乾或豆腐乾,積累經商的經驗;等有了些經驗之後,他和他的同鄉開始從事販布生意;等販布生意不好賺錢時,他又開始到無錫販賣雞鴨畜禽。特別是1957年11月,吳仁寶響應國家號召回到村裡,放棄國家幹部的身份,心平氣和地做一個農民。這在當時一般人很難接受,以至於他的堂弟吳仁彪專門跑去安慰他。在吳仁寶家的院子里,看到正忙著填豬圈的吳仁寶,神態自若,幹勁十足。吳仁彪小心翼翼地問候他,沒成想吳仁寶竟然笑著說,我本來就是種地的,到哪裡都一樣,都能幹出成績來!

是的,早在吳仁寶開始上私塾的時候,當私塾教師周宏究老先生問他將來想以什麼為志業之時,他斬釘截鐵地回答道:長大想做種田的神仙。當然,這樣的回答令周宏究老先生倍感驚奇,也引起了他的同學們的嘲諷和譏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之所以讀書,卻因為「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對於一個節衣縮食求學圓夢的農民子弟來說,讀書的目標卻是「做種田的神仙」,聽起來頗有些不倫不類甚至鼠目寸光;但對吳仁寶而言,其意義卻絕非字面意義所能說得清道得明。他的母親朱玉娥七個兒子,有的病死,有的淹死,有的溺死,有的送人,最後只剩下兩個,原因就是一個「窮」字;他的家庭食不飽腹,衣不避寒;他的祖父吳發祥、父親吳壽坤之所以為他起名「仁寶」,其意也是希望他能給全家帶來好運,招財進寶,富而行仁,有財有德。也許正是這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對土地的厚重情結,對鄉村的無盡熱愛,以及生長於大地之上的這種胸襟、氣度、坦然和智慧,決定了吳仁寶以後的思路、道路及夢想。

吳仁寶說:「我是窮過來的,看到有人窮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讓窮人過好日子,這是我的原動力。無論任何時候,我都堅信一點,共產黨是要為大多數人民謀幸福的。什麼是社會主義?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實際上,對於一個鄉土的改革動力問題,這樣一個事實都不止一次被強調過:的農民具有極大的創造力。無論如何,在鄉村社會,那些並不缺乏想象力、創造力、洞察力和執行力,同時又充滿幸福願景和發展意識的農民,都在以尋求某種程度的突破方式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但是,後來的無數事實表明,在數以千百計的改革嘗試中,在最初的「原始積累」過程中,只有那些最具有改革傳統、更富冒險精神和執行力量的農民和農村地區,方能以各種靈活的方式遊走在政策和制度的邊緣而率先獲得成功,並最終實現了將傳統的農村共同體推進到了現代意義的農村社會。

就是在如此的勤奮、探索、嘗試、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吳仁寶帶領華西人逐步實現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嬗變。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他研究制定了華西村的15年發展藍圖,率領群眾起早貪黑,冒嚴寒、戰酷暑,肩扛手推,白天搞田間管理,晚上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華西環境。「頭痛腰酸不算病,爛手爛腳不缺勤」等,激起了華西人戰勝貧瘠,重塑河山的豪氣和激情。只花了7年時間,就把1300多塊老農田改造成為400多塊現代化農業示範方,硬是用人工重造了華西村地貌,實現了畝產一噸糧,建成了一個農業的樣板。

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他就冒著風險創辦了小五金廠;1978年,華西的工業產值已達到69萬元,銀行存款100多萬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吳仁寶為首的華西干群堅持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指針,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展開了華西村第二輪艱苦創業,並一步步實現了億元村、十億元村、百億元村、五百億元村的歷史性跨越。

50餘年的艱苦奮鬥,吳仁寶把昔日的「窮華西」,建設成一個「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廠容、村容)美麗,「五子」(票子、房子、車子、孩子、面子)幸福,「五業」(農業、工業、商業、建築業、旅遊業)興旺的新華西。

不僅如此,吳仁寶還堅持「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的理念,始終做到富了「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為中西部地區培訓基層幹部;在寧夏、黑龍江建成2個「省外華西村」,無償移交給當地政府;先後通過「一分五統」方式,納入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帶動3.5萬名村民走共富路。2005年,他又提出「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的思路,與全國各地的30餘萬名農村基層幹部進行了互學交流。

從1961年建村至今,華西村已經走過了50餘年光輝歷程。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征程,華西村創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恢宏奇迹,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也鑄就了共產黨人卓越的世紀傳奇。在充滿艱辛的創業歷程中,吳仁寶始終以一個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非凡膽略和宏大氣魄,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智慧、精力和心血,把造福人民作為畢生追求,秉持堅定的理想信念、頑強的拼搏精神、獨特的發展思路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團結帶領華西人民高舉旗幟,艱苦創業,開拓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華西村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富裕村、幸福村、和諧村,成為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的生動縮影,成為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鮮活實踐的代表,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吳仁寶也成為當代億萬農民的智慧象徵,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傑出典範,成為全國著名的先進典型和共產黨人的時代楷模。

吳仁寶在領導華西發展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大量的精神財富,被讚譽為「農民政治家」「農民思想家」「農民語言大師」,他曾擔任多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雙百」人物、全國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首個重大典型、100位新成立以來感動人物等榮譽稱號。

2013年3月18日18時58分,這個一生都像在「開會」,一生都在和「翻花樣」作鬥爭的老人,這個「最有名的農民」,終於可以休息了。那個時候,正是日落時分。

這個春天,是所有華西人最悲戚、最憂傷、最痛苦、最無奈的春天。在很久很久的一段時間內,就那樣籠罩住了這個偉大的村莊。有很多時候,他們甚至還不習慣沒有老書記的生活,他們嘴邊時時刻刻還說著「老書記」;但往往轉念一想,老書記已經永遠地老去了。

「生命不等於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續,父親用畢生奮鬥鍛造出的『吳仁寶精神』永遠不會結束。」在他的追思會上,華西村書記吳協恩用嘶啞的聲音說道。50多年的黨齡,60多年的農齡,85歲的年齡,100多年的工齡,他從沒有禮拜天,沒有節假日,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說話快、做事快、吃飯快、走路快、反應快。他永遠是「五個不停」——只要心臟不停,就腳步不停、腦子不停、事業不停、為民服務的思想不停。他始終堅持「三正」(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經營廉政)、「三平」(政策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三守」(守法、守約、守信譽)、「三不倒」(誇不倒、難不倒、嚇不倒)的標準,任何時候也挫傷不了他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戰鬥性。在他看來,活著,就要工作;活著,就要為老百姓服務;活著,就要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家有黃金數噸,一天只能吃三頓;房子豪華獨佔鰲頭,一人也只能佔一個床位。」「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人活著為什麼?人死後留下什麼?一個人活著,需要錢,但不能僅僅為了錢,應為國家、為人民多作貢獻!」是的,生命不等於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續,他實現了終生奮鬥的目標,並將他的思想和精神傳遞給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子孫、他的村民、他的朋友、他的同事,以及那些和他一樣不斷奮鬥不斷追求的所有人,永遠的,延續下去。

他曾經多次說過,「一名共產黨員,一定要想通。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有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而另一個人只有幾百塊、幾千塊、幾萬塊,但到了最後,都是一樣。」在他生前,他就把上級政府批給他的1.5億元獎金全部留給了集體。他用自己智慧的言行,超越了時間和生命,他的思想永葆常青,他的預言成為了現實,他的論斷成為了真理,他的話語成為了處事箴言,他的那一句普通之中卻透露出偉大的話語,早已成為許許多多人的座右銘:「一個共產黨員就是為民利益的一面旗幟。無論任何時候,我堅信一點,共產黨是要為大多數人民謀幸福的。當官沒有終身制,為人民服務有終身制。所以,我生命不息,服務不止。」(本文作者系勞動關係學院教授、新農村文化研究所所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