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撕開知識變現的面具,還是流量變現的嘴臉

橫亘在自媒體發展面前的鴻溝無非是變現二字,賺錢自保都做不到,哪裡來的詩和遠方?

為了變現,許多自媒體人偏離自己的初衷甚至是良心去打造「爆款」;為了10萬+,就逼著記者去「迎合」看客,硬生生被戴上「小編」名號的新聞人。現在還能自稱新聞人的,就零星剩些老牌媒體,記者的「良心」成了稀缺品。

知識付費時代的帶來似乎為內容創業的自媒體帶來了一絲春天的痕迹。但是「假」知識太多,真·乾貨太少,觀點嚇人,名詞蒙人的媒體語不驚人死不休,外加標題黨加持就是豪華套餐了。

「牛人」、「大咖」的知識講座一個個叫出來都感覺厲害到上天,小白不懂多厲害,於是個人都能戴個高帽就出來唬人,讓張亮-leo幫我們撕開流量變現帶著的知識付費面具吧。

有人問我對知識變現的看法,我說,但估計要被罵。

從來都只有流量變現

對於大多數嚷嚷著「知識變現」的人,在我看來,大多數都並不是互聯網的從業人員。

說真的,我並不知道「知識變現」這種口號是誰喊出來的,但我從心底里認為,能夠喊出這種口號的無非就這麼兩種人:

1、內容產品的從業者。需要說服投資人自己的商業模式與傳統的流量變現並不相同,同時希望自己的內容消費者對自己消費的內容能夠產生「優越感」,於是捏出來一個概念。

2、互聯網評論家。縱橫闔閭多年,主要以「觀點嚇人,名詞蒙人」吸引眼球,抬出新的概念,以防讀者覺得一個評論家,只知道討論流量入口,只知道變現的邏輯就一種,然後喪失趣味。

3、自我感覺良好的自媒體人。覺得自己能寫點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能夠獲得冬粉關注,就覺得自己走的路絕對不能和傳統的內容產品一樣,必須得有自己的特色,以此抬高自己。

事實上,互聯網產品,從來都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變現手段(然鵝,亮哥也就知道3種):

1、要麼擁有巨大的用戶群體,通過這些用戶在產品中駐留的時長和多樣的訪問,通過流量去獲得廣告、增值服務等收入。通常,這種變現稱之為「流量變現」,也就是聊的最多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

2、要麼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可以通過對C或對B的銷售,直接獲得收入。這種變現可以稱之為「能力變現」,但這種產品基本上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幾種類型中:遊戲、工具或供應商直接向需求方銷售的平台。

3、要麼,劍走偏鋒,遊走在黑產的世界里,這部分亮哥真的接觸不多,就不聊了。

事實上,80%甚至更大比例的互聯網產品,不分Web、App都是流量變現。

而流量變現最大頭的部分,就是以提供信息為核心價值的產品,其中,內容產品的變現,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並不能和電商、搜索、社交類產品相提並論。

從最早的門戶網站,到後來的社區論壇,再到現在的各種新媒體和自媒體。

而之所以知乎果殼活得看起來比當年的豆瓣貓撲要好,之所以自媒體人賺得比自己做主編製片的時候要多,很簡單的原因,是用戶現在開始樂意為內容付費了。

至於說,這個內容,究竟是知識,還是看起來長得像知識,並沒什麼所謂。

知乎上,看到張公子回答了一道題「楊振寧真的很偉大嗎?」,心有戚戚,由於張公子禁止轉載,於是,我就按照我理解的簡單說一下:

1、絕大多數的學界頂尖成就,都是普羅大眾無法理解的,而擁有這些成就的人,其實比大眾認知到的「牛」還要牛上許多倍。

2、大眾對任何一門學術,都缺少了解以及敬畏,而之所以缺乏敬畏,是因為大眾根本都沒入「學術」的門。

3、大眾對「牛人」的敬畏來自於他人的傳播,而業內對「牛人」的敬畏來自於自己許久都搞不懂的問題,牛人兩三下就搞定給出了答案,於是知道普通人與牛人之間是天壤之別。

4、之所以他人的傳播中,我們可以零星知道某人很牛,但事實上,這種牛,已經做了簡化,以便利於理解,因為如果不簡化,以我們普通人的認知能力,很容易被嚇到,並認識到其實自己非常無知。

我心有戚戚的其實是:

大多數人對「知識」這件事情都缺乏敬畏之心。

用知識來變現的,會是什麼人呢?

其實很簡單,與科學對比一下,科學家是不會做「科學知識變現」的,或者說,他們是沒有辦法去做「科學知識變現」的,於是,就有人要替他們去做,這種人,我們通常叫他們「科普作家」。

真正有知識的人,並不能通過知識變現,但善於說故事、簡化知識的人卻似乎能贏得一波紅利。

這並非是「知識」的價值獲得了認知,而僅僅是營銷者的又一次勝利而已。

知識變現之所以難,實際上體現在以下幾點:

1、人們對真正的「知識」缺乏了解與敬畏。

2、目前能夠流動的「知識」實際上只是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認知盈餘」。

3、知識的「持有者」沒有太多機會進入到變現的過程中,而知識的「包裝者」與「推薦者」才是實經歷並獲取變現的角色。

4、真正的知識價值會在價格體現中被低估。

大概這是我的認知。

我一直有一個假設:

大部分人為自己認為需要的知識付費,但大部分人無法從這些付費的知識里獲得價值——但這並不影響消費者下次繼續付費,因為這些人並不能識別知識,同時也並不真的需要這些知識。

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識,所以,低維度的面對大眾,且未必需要深度的知識普及內容,必然會大受歡迎。

人們普遍熱愛「學習」的原因,大多數並不是因為知道自己缺什麼,然後去彌補,而是因為社會化媒體、傳統媒體+內容演繹者的包裝刺激所造成的社會風氣。

很多「知識」只是長得像「知識」而已。

而很多人,也只是裝作自己「很愛學習」而已。

所以,事實上,這只是又一次讓內容通過流量變現而已,只不過這一次,比之前的幾次看起來,有了較大的進步,畢竟C端為此願意付費了,這已經是巨大的發展了。

核心是眼球經濟

說來說去,說到最後,你會發現,內容付費的關鍵,從來都不是知識,而是是否可以提供受眾喜愛的內容。

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繼續討論下去。

內容付費的核心,始終都是內容是否能夠吸引眼球,以及能夠吸引多少眼球。

新的世代,人們將此稱之為「冬粉經濟」,並強調IP的價值,所謂IP,或者說,品牌的核心,都是其能吸引到的關注的數量,以及這些關注有多少會變成認同。

羅輯思維也好、咪蒙也罷,又或者是最近頻頻製造新聞的新世相。

本質的核心都是他們通過內容吸引了認可他們的受眾。

羅輯思維吸引的是那些「似乎對知識有訴求的青年」,咪蒙吸引的是那些「對現狀不滿的普通人,且女性居多」,新世相吸引是那些「需要別人懂自己」的普羅大眾。

圈粉的關鍵從來都是提出自己的觀點,滿足他人的訴求,吸引到的冬粉的多少,完全在於你提出的訴求的覆蓋範圍。

就好像星期六有讀者評價說:「亮哥你的公眾號難道不是用來傳播運營知識,解決小白認知的嗎?」

這裡其實對於內容提供者和內容消費者之前的默契和思維方式,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對於大多數時刻準備變現的自媒體來說,知識不知識的不重要,內容是否獨此一家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流量=錢的公式始終恆等。

但對於另外一些小部分並不打算變現的自媒體來說,知識其實挺重要,內容是否獨此一家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並不打算依靠冬粉賺錢,只在意自己究竟提供了哪些價值。

這並不是說,那些不打算變現的自媒體更清高,而是每個人都有選擇道路的權力和理由。選A不選B只關乎選擇,無關乎道德。

當然,這並不等於說,不打算變現者提供的內容更好,更接近於知識。

就如同上文所說,公眾對於知識本身的判定能力,直接決定了內容提供者提供出來的內容,讀者可以接收多少,又可以消化多少,對不同的人來說,內容提供的知識的價值既不恆定,也不相同。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所以,安靜地做一個無欲無求的自媒體,或許是更多的自媒體人的歸宿。

- 2017027 No.1468 -

| 回復"目錄"查看B12往期 |

猛戳「閱讀原文」,置頂並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