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不開心是因為情商高。" 爛好人都這麼說

「爛好人與真小人」

作家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描述白、鹿兩大世家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其實很像一個人成長中所面臨的考驗。

小說里,剛開始是為了實利之爭,但可笑的是這種實利來自迷信,來自自我感覺良好,白家想要換到鹿家的風水寶地。

就像孩子,剛開始想要的東西多是身體所需的,跟吃有關的慾望,能讓身體直接感受到愉悅的東西。

還有玩具,玩具在大人眼中看來可能沒價值,但不值幾毛錢的彈珠、牌卡,在孩子眼裡就是寶貝,是重要的東西。

漸漸地,這場爭鬥往面子的方向去,離物質遠了。孩子長大了,懂得什麼東西值錢了,彈珠、牌卡之類的東西沒價值了。

可笑的是,過去把彈珠和牌卡視為珍寶的想象力,轉移至名望、面子。

人開始變得虛偽,開始嘴裡說不要,手心卻伸出去討;光天化日,眾人面前貌似什麼都不幹,到了夜裡偷偷的干,大大的干。

孩子之間打鬧,多的是鼻涕和眼淚;大人之間的爭鬥,可是多了濃濃的血腥味。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喜歡「真小人」,勝過偽君子。

因為真小人容易理解,就像《白鹿原》裡頭的黑娃。

黑娃一不像鹿子霖,到處睡別人老婆,連自己的兒媳婦兒也不放過,被揭發了還惱羞成怒,要弄死傳送流言蜚語的人,而不是檢討自己。

二不像白嘉軒,一輩子為了自己的面子、家族的面子,兒子女兒可以不認,說是為了整個家,實則為了他自己。

黑娃想要什麼,他就說,他就去要。別人動他老婆,他就用自己的力量去討公道。他不講那些冠冕堂皇的話,他做他自己。

其實真小人跟偽君子半斤八兩,都談不上有多好,但當更多人喜歡真小人,實則更多的是喜歡「真」,而非「小人」。

這是在不得不的選擇中,過期的泡麵跟長霉的饅頭之間選一個,有其他選擇的人,無須降格以求。

然而,有些人被稱為「爛好人」。

爛好人活得虛偽,卻彷佛沒有得到什麼實利。

甚至可能自己活得非常痛苦,卻還無法拒絕別人施加更大的痛苦給他。並且他忍著痛,好像這個痛苦是他該受的、應得的。

為什麼爛好人在虛偽中活得痛苦,卻放不下這種痛苦?

因為爛好人並非無所求,他求認同並逃避衝突,但這都是把自己的快樂交在別人手上,所以再怎麼求,快樂都無法真正回到自己身上。

02

「爛好人的聖母情結」

對爛好人,有種描述可以說是「陷入聖母情結的人」

英國諮詢師雅基.馬森(Jacqui Marson)在《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Curse of Lovely)中,談到一種強迫心理,稱為「聖母情結」。

陷入聖母情結的人,活在一種不健康的假我狀態。

簡單說,就是活得虛偽。

馬森認為聖母情結的人要不是活得像是「憤怒逃避者」,就是「認可追求者」,或是兩者的綜合體。

無法面對他人對自己的任何批評,很害怕被指責。或者非常重視他人的認可,得不到認可就活得非常惶恐。

對於這兩者,馬森闡釋聖母情結的人大體有八種表現,這八種表現也是八種內心痛苦的來源:

1、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

2、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的行為準則,即使受了委屈。

3、認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行事。

4、面對重要他人(長輩、師長、愛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5、不敢在大庭廣眾下與人起衝突。

6、害怕做任何可能引人注目的事。

7、在關係中,總是害怕欠別人什麼,因而習慣單方面補償對方。

8、過度誇大拒絕別人的後果。

綜合以上八點,爛好人之所以痛苦,在於他的生活沒有真正的邊界。任何人都可以侵門踏戶,對他予取予求。

但這個權力是虛偽者給予他人的,好像別人拿起鞭子要打人,自己還把臉湊上去。

他不敢告訴別人他好痛,所以不只臉痛,心更痛。

長期的痛苦下,自然很能保持心理的和諧。

爛好人可能是有聖母情結的母親,一家老小全靠她一個人像超人一樣做所有家務,每個人都享受她的付出,卻不怎麼感恩。

有聖母情結的愛人,很怕另一半失望,即使對方把工作看得比自己重要,即使對方在性方面完全不顧自己的需求,卻不敢表達自己,在生活各種環節演出假高潮。

有聖母情結的職員,即使自己的工作還沒幹完,長官無理的要求,同事雞毛蒜皮的小事都丟到他身上,因為大家知道他不會拒絕,他是好人。

馬森告訴我們,這種不健康的假我,非但會使一個人不快樂,還會使一個人失控

就像當父母的,有時也需要用健康的假我面對孩子。

育兒書裡頭說的,爸媽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有時需要假裝生氣,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不該做的。

假裝生氣不是欺騙孩子,而是避免真的生氣。

因為往往當一個人真的生氣,他就很難控制自己的言行,可能說了傷人的話,甚至使用暴力。

有時,假裝生氣是為了保護孩子,讓自己有空間緩衝情緒。

同時避免扮演聖母情結的父母,失去對孩子應有的管教,把教養中的怒氣自己吞,卻逼使自己達到臨界點而失控。

聖母情結就像幽靈,是一個人內心的執念,好比《白鹿原》中的白嘉軒,他是一個不懂得拒絕的人。

他不懂得拒絕誰呢?

他不懂得拒絕祖宗、家法。這兩者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中,時時刻刻監督著他,他做的每一件事,看起來都是為自己做的,實際上卻都是為了別人。

到最後,哪些是為了自己,哪些是為了家,哪些是為了祖宗,他自己都分不清。

最後他傷害了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03

「拒當爛好人,從理解情商開始」

情商是什麼?按照早期提出情商的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戈爾曼(Daniel Goleman),以及後繼研究者如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和定義,情商包括底下特徵:

1、覺察、理解、表達和管理情緒的能力

2、該能力包括對自己與他人

3、情商是個體「感覺」、「行為」與「想法」之間的有效轉移

4、情商可以培養

5、情商可與其他多元智能的商數互相影響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爛好人是一種低情商的表現

近期在網路上看到幾篇說「情商無用」、「高情商害人」的文,其實談的都不是真的高情商,實際上連情商都不算。

邏輯學有個名詞叫「稻草人謬誤」,亦即說的是A,實則認知的是非A。

好比這幾天看到一些文章,把「情商」說成忍耐、不勇敢、盲目配合他人,甚至一種孬的行為或心態。

這個結果就是創造了一個稻草人,一個假的情商定義。因為情商高低明明是看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在社交衝突中如何化解,而不是壓抑自己好逃避批評,或是拍他人馬屁好追求認同。

明明情商有實際的理論研究和定義,如果不就這些研究和定義來談情商,形同抹黑情商,並且也讓實際上不理解情商,甚至需要提升情商的人,忽視了情商。

標新立異,看起來好像比情商研究者高一級,其實可能只表現了自己的無知。

再舉個例子,好比當我們談一個人高智商。

高智商指的是「經過智力測驗」,智力達到一個級別,譬如要成為門薩會員,有一個接近智力測驗150分的門坎。

情商同樣有測驗,如果沒有經過情商測驗,自己說自己高情商,然後說高情傷害了我,這種說法根本和情商無關。

相反地,從情商的定義來說,一個符合馬森聖母情結表現的爛好人,對照情商測驗的題目(大家可以找來看),做出來的結果將是低分,而不是高分。

04

「當個真好人,你可以」假「一點」

虛偽,某個角度來說指的是「一個人無法真誠的做自己」。

對於什麼是自己,就牽涉到一個人對自我的探索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自我總有些區塊,我們無法靠自己認識」,譬如佛洛伊德的「潛意識」。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自我來自建構,建構本身就是認識的過程,譬如皮亞傑。

還有些心理學家著重自我與環境、他我的互動,自我除了自己看自己,還包括通過他人的「鏡射」,如自體心理學。

其中,心理學家溫尼科特(D.W.Winnicott)在《偽裝與真實》(Playing and Reality)對真我與假我做了很多論述。

他並不認為一個人拿出假我,而不以真我示人,肯定就是虛偽的,道德上有瑕疵的。

在社會上生活,更多依靠的是情商,因為人際關係的相處,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重要方式。

因此溫尼科特以為有所謂「健康的假我」

當我們在社會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維繫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儘管偶爾沒有表現出真實的自己,但我們很清楚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那麼這樣的假我無礙於我們的心理健康。

譬如一個人在工作上跟同事之間,保持基本的友好,他不想讓朋友圈的某些私人信息被同事看見,所以設了分組,這無傷大雅。

相反地,有些人成天去批評別人不開朋友圈,或者什麼朋友圈設定只能看到三天就如何如何有鬼。

反之,那些批評的人真的完全敞開自身了嗎?

實際上,一般人都是在社交生活中,某種程度的有所保留,就像溫尼科特所說的,以「健康的假我」示人。

只要不是為了欺騙別人謀取利益,或是做了之後自己內心會不安、自責等負面情緒。自己怎麼拿捏人際界線,那是個人自由。

進而我們會發現,所謂的虛偽,與其說不敢做自己,不如說虛偽的本質在於「欺騙」。

欺騙的對象不只是他人,還包括自己。

爛好人的虛偽困境,就在於把自己陷於不能做自己的處境,不得不一個人面對焦慮,逐漸造成不健康的假我佔據了整個生活。

05

「重新愛自己」

從情商的角度,不想再當爛好人其實是培養情商的歷程,活出我們自己,愛自己

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1、自我肯定,並給予激勵。

從行為主義的角度,我們可以每天做紀錄,記下自己今天的好表現。譬如「過去一直不敢拒絕鄰居借醬油,今天我做到了,雖然理由很爛,但至少是個開始。」

並且我們每天反思今天我們做了什麼,記住這麼做帶給我們的感受,並且我們可以擬定下一次的目標。為了強化行為,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激勵,好比做到某個次數或效果,就去吃頓大餐。

2、認清自己的恐懼。

當我們逃避批評或過份追求認同,背後都有一個害怕受傷的心。這無可厚非,沒有人喜歡在社交中與他人產生摩擦。但是,當我們活得失去自己,在當中屢屢受傷,開始正視自己的恐懼,是一個必要的開始。

3、放下完美主義。

爛好人往往有一種完美主義,放大失敗,忽視成功。深怕對不起任何一個人,哪怕其他人根本不在意;深怕任何一件事做不好,哪怕其他時候表現都不錯。

當我們不想繼續做爛好人,也是一個道理,改善是漸進的,哪怕只是0.1%的改變,都值得鼓勵

完美主義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壓力會成為我們難以改善的阻力,反而更容易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讓自己屢屢受挫而放棄。

4、建立一個「升級」清單。

一個爛好人的聖母情結,現實中往往有輕重緩急,譬如「一個有直男癌的男孩子,遇到困難,可能向爸媽求援很容易,要跟女朋友求援很難,感覺沒面子。」

我們可以列一個等級列表,這可以讓我們更清楚我們在意主要問題,從比較容易改善的小事做起,逐步建立信心,慢慢往更大的轉變推進。

5、重新劃清人際邊界,互相尊重。

我們無須對每個人的情緒負責,也並非讓別人失望就肯定是我們的錯。爛好人之所以不是真好人,往往就在於爛好人剝奪了別人成長的機會。

好比「當一個無微不至的母親,教育出無法獨立在社會生存的孩子」,請問這是對孩子好,還是傷害了孩子?

每個人都有他的自我,劃定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好讓每個人都能做自己

6、把握每個自我覺察的機會。

每當我們因為勉強自己而焦慮、不安。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做自我覺察,找個安靜的地方,做幾個深呼吸,在深呼吸的同時(剛開始可以數拍子)去感覺我們內心的情緒,感覺我們身上肌肉和身體部位的不適與緊張。

從正念(mindfulness)的角度說,當我們不知不覺當了爛好人,我們的身體可能早有反應,記住這些反應,和我們的身體,以及內心的聲音對話。

聆聽我們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情緒,真實的恐懼,真實的希望,以及那些框架我們自己,帶給我們壓力的種種想法。

「結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