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女生剪個短髮不是失戀就是同性戀?呵呵

社長說

現在剪個頭髮都要看臉了?

女生剪個短髮不是失戀就是同性戀?呵呵

女演員為戲剪髮,

媒體用詞往往會選擇「犧牲」

那假如她們就是想趁機擺脫長發的束縛呢?

家裡姑娘剪了短髮,

高中時是為了學習,

之後則是揣摩發生了什麼事,

那萬一姑娘就是想剪個短髮爽一爽呢?

這樣看來,女生髮型的變化往往會引來眾多討論,彷彿長發是理所應當,短髮就是一個有故事的女同學。剪短還是留長,why this would be a question?

歷史遺留下的長發

「難道自然不曾教與你,長發於男為恥,於女則為榮光。」

——《新約聖經·哥多林前書》

現在我們普遍稱為「西方」的歐洲地區,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對男性哲學家都保有一種類似於現在我們對「膚白貌美」的小鮮肉一般的理想形象,那就是養長發,留鬍子

(你可以想象一下《深夜食堂》里詩人小田切讓的樣子,雖然不一定那麼準確)

(或者西方繪畫作品里柏拉圖的形象)

但是儘管如此,當時古希臘羅馬的女性頭髮長度普遍上依然長於男性。如果有男性過於關注自己的頭髮,他很可能會被其他人冠以「女人氣」的評價。這種對於頭髮長短和性別關係的文化態度在西方一直延續了下來,前面《哥多林前書》的引言也能夠體現這一點。

如果把視線向東移動,到了古代,你會發現,長發似乎並不專屬於某個性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樣的觀念對於古代的人來說言少意重,無論男女,頭髮大多都是生之養之,長發及腰。

(《白鹿原》里鹿子霖的假辮子:那不是辮子,是尊嚴)

男女髮型之間的差異,是在近代西方文化不斷滲入后才逐漸體現出來的。然而在革命變革時期,剪辮明志這類行動,多少都與當時的女性無關。20世紀20年代,儘管有相當數量的年輕女性為了響應革命剪成了現在的學生頭,但卻被地方政府以有傷風俗的名義所禁止。

到了現代,短髮似乎漸漸成了一種潮流,東西方對女性短髮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留短髮的女性數量也越來越多。然而,以頭髮長度來判斷二元化的男女性別仍然在大多數社會中適用,多數女性也仍然會選擇保留長發,或者剪短后再養回去。

話未出口,見發先知

我可能需要一條假辮子。

—— 鹿子霖(並沒有)

你的髮型訴說著你的故事。

正如上文所說,鹿子霖以頭髮審時度勢,娜塔莉·波特曼在《V字仇殺隊》中剃光頭明志,《悲慘世界》安妮·海瑟曼被人削髮以象徵著她低賤而又悲慘的身份…… 這些髮型的變化無論是否自願,其中所包含的「故事」無論當事人自己是否贊同,都有著一個相同的功能——向其他看見髮型的人表達這個「故事」。從這個角度來說,髮型幾乎起到了類似於語言的溝通作用。

(這位兄弟不羈的髮型又訴說著他什麼樣的人生呢?)

這種情況並不針對於某一個性別。髮型中蘊含的含義大多是在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下逐漸建築起來的,作為一種類似「常識」的信息存在於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的意識中,並把影響力加諸於每一位個體之上。並且,這種含義有可能因地區或時代上的文化差異而各有不同。舉例來說,長發,在前文曾提到過,在西方長久以來被認為屬於女性;然而在古代,卻是幾乎人人都有。

髮型「語言」,在其他人的判斷里,可以代表這個人的信仰、生活方式、性取向、政治和宗教態度等等。與此同時也會作為一種信號或者標誌來表明一個人與某個群體之間的聯繫,儘管這種聯繫往往也是建立在刻板印象之上的。比如,非主流頭之於葬愛家族,中年禿頭男性之於摳腳大叔。

不過髮型所能表達的最關鍵的信息之一,是關於一個人的性別身份,在這之中髮型作為一種性標識而存在。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髮型代替了你本人的語言,對他人訴說著你的性別身份和傾向,甚至於你在性方面可能會接受的行為和你關於性的信仰等等。以歐美女性為例,經常會有金髮女生相對於棕發女生更「好玩」,對性更開放;紅髮女生對感情比較不認真;以及短髮女生更可能偏向於對性不感興趣之類的觀點。

這種「以發看人」的態度雖然並不完全針對於某一個性別,但卻對不同性別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力:事實上,髮型對女性性別身份的影響以及拘束力相對於男性要更明顯,影響也會更大。

大部分的社會都普遍會強調女性外表的重要性,也同時給予了女性的頭髮過多的關注。人們往往無意間會僅僅以髮型去判斷一位女性是什麼樣的人;而又因為在相當一部分社會文化中,女性的期望形象固化而單一,使得很多髮型不符合這種期望的女性被冠以性別模糊或異於常人的評價:例如,長發的女性會對異性更具有吸引力;而相對而言,短髮的女生則更男性化,對異性並不具備同等的吸引力。

也因此,女孩兒們大多從小就被告知要做好自我管理,去接受並不斷調整自己以滿足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在這個過程中,女性不斷地自我物化、控制自己以保持自己的「女人味兒」,髮型(特別是一頭長而濃密的秀髮)在這之中所佔的分量不言而喻,因此許多女性會自然地選擇保留相對較長的頭髮以呼應自己的性別認同。

正如當初那句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長發女有少年娶了,那麼其他人呢?

我與我髮型最後的倔強

隨著時代發展,短髮對於女性,逐漸翻身成為了一種潮流。似乎女性對於長發的執著與長久的歷史連結正在慢慢消解。但是,相對於其他髮型長發,長發在性別身份認同上,依然能夠給予女性更多的安全感。

在《銀河護衛隊》中飾演星雲Nebula的Karen Gillan在第一部中為了角色剃光了自己多年的長發,她還曾在推特上提到過別人對她奇怪的打量。第二部時她的一頭秀髮得以保留,她直言這是「最好的禮物」——類似的事情並不是個例,對大部分女性而言,長發仍然是更安全也更符合她們個人性別認同的選擇。這其中就包括普渡大學的學術顧問Rhonda Nemri

Nemri曾在Feministtalk(女權之聲)上坦言自己的長發更能給她帶來安全感,讓她覺得她依然是別人眼中「她應該是的樣子」。換言之,在她看來,其他人甚至於她自己,都更能接受她長發的形象;也因此,她遲遲沒能對自己的頭髮痛下狠手。

她還在文章中提到,現代社會人們往往認為女性的髮型與她的長相有很密切的關係——似乎只有長得更符合普遍審美的女性才適合短髮,以此作為一種時尚的體現的同時,還能保留有對異性的吸引力。

可見,雖然長發與女性之間的關係似乎正在被淡化,但很多女性對頭髮長短的考慮,仍然很大程度上是在考量什麼樣的髮型更能夠體現自己的女性氣質,或者什麼髮型能讓自己更好看,更具備社會需要女性所需有的吸引力。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女性在網頁搜索短髮髮型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搜索結果:

話至此時,無論長發短髮,彷彿最重要的都是:這樣好看嗎?男生會更喜歡嗎?但不管怎麼說,往往長發在這種時候都會是更保險的一種選擇。

短髮萬事皆了?圖樣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並不是所有女性剪短髮是為了趕潮流。有些女性為了表示自己對固有長發女性形象的反抗,或者只是因為喜歡短髮的方便舒適等等原因選擇了短髮,但卻也無可避免地落入了社會對於女性短髮的刻板印象中,例如前面提到的認為短髮女生更男性化、或者被當做是同性戀的表現等等。這樣來看,似乎女性的髮型無論如何,都一定會被假設蘊含著某種含義,而不能僅僅是想剪而已。

Thought catalog網站上的一篇文章里記錄了一些女性在剪短髮之後,周圍人的態度:

「人們對我的頭髮又愛又恨。有人會猜測我是個拉拉,但我覺得這個頭髮讓我更自信。」

「男生們會覺得你是同性戀,那些比較保守的男生在我長發的時候會想跟我生個孩子,現在都沒影兒了。」

「他們覺得我剪短髮很勇敢?並不存在好嗎。」

「他們會說:你為什麼剪短?這樣看起來挺個性的,但我還是喜歡你長頭髮的樣子。」

「很多人誇我的頭髮,但也有人會覺得我是gay。」

除了上面這些,可能還會有的比較多的反應就是:

「你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我想說,可能吧,但我就剪個頭髮怎麼就那麼多事兒了呢?

參考資料:

Time, (2016) Now You Know: How Did Long Hair Become a Thing for Women?

新華網 (2010)女子的頭髮之變:短髮革命與新女性的誕生

Deborah Pergament, It's Not Just Hai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for an Emerging Technology

Jodi Manning The Sociology of Hair

Nermi, R. (2012) My Hair, My Identity, My Security, My Protection: The Veiled and Unveiled Symbolism of Hair and Image.

hoK leahciM13 Women With Short Haircuts Reveal How Differently They』re Treated From When They Had Long Hair

Daily News & Analysis (2017) No more bald head: Karen Gillan's gift for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2'

你可能會喜歡:

女博士怎麼就成了世俗人眼中的第三類人?

身體之愛,始於騷情——年輕人性彆氣質趨勢報告

「我是一個產品經理,女的!」| 職場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社會學了沒

泛社會興趣社區

微信 ID: socialor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