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群言爭鳴丨以人為本:高等教育的系統轉型與功能再造

我們國家高等教育近年來發展非常快,現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預計到2019或者202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突破50%。在2020年如果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進入普及化階段,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建構和功能按照國際經驗將發生一個比較大的變化。

變化

01

高等教育系統轉型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隨著上大學的人群越來越多,高等教育的性質開始進入第三級教育體系。第三級教育體系就要求突破原有的大學教育、職業教育、學術導向與應用導向、職業導向的界限,改變狹隘固化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制度,培養新的教育機構和組織形態,形成使不同人才脫穎而出的培養環境和機制。

高等教育系統轉型的內涵有4個方面,總體目標是建立現代化的第三級教育體系。

多樣性

改變高等教育發展方式,由高等教育的「同質化」走向「多樣化」、「異質化」。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我們按照科類對高等教育進行了分類,有文理綜合大學,有農林、師範、地質、石油、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體育院校、藝術院校;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988、211工程的實施,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加強,按照高等教育功能對高等教育進行分類,高等教育功能分為教學、科研和服務,所以有的大學稱為研究型大學,有的大學稱為教學型大學,還有的稱教學研究型大學,還有一部分大學叫服務性高校;「十三五」規劃以來,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分類還是按照人才培養的規格和類型來分,主要是研究型、應用型和技能型的分類方式。

全面性

一個世界大國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數的幾所一流大學,而是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現代化就是建成全方位發展、而不只是少數一流大學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就我們國家而言,中央部屬高校相對規模很小,90%以上是地方高校,而地方高校基礎比較薄弱,如果不注重地方高校發展,只是重視一部分高校建設,這個轉型也很難實現。要建成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而不只是建成一部分或者個別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開放性

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要求建立開放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人才培養的立交橋。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生可以實現學分互相承認,以靈活的學習制度和教學管理制度為紐帶,搭建起開放多元、便捷暢通的高等教育「立交橋」和終身學習平台,為每位學習者提供儘可能多的學習機會。

包容性

現代化的高等教育也是包容式發展,需要在包容發展中推進多樣化的高等教育。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除了政府辦學之外,還會有社會多元的辦學形式建立起來,會逐步形成以政府主辦的公立高等教育與民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企業大學等共同包容發展的高等教育系統。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重視和規範非正規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學生和社會各界提供更充分、更多樣、更適切的學習機會。

看點

02

形成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觀

過去我們把高等教育當成經濟發展的工具、就業的工具,當然這個方面對於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就業都是需要的,但是還是不全面的。如果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情況下,在大多數青年都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下,高等教育功能肯定要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傳統的工具性功能觀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功能觀。

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觀強調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不再只是關注少數重點大學發展,而是要為每類高校發展提供合適的機會與舞台。我們要促進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高校發展。第二是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切的教育。在一些地方高校和一些區域大學,不可能辦成一流大學,但是辦一流大學部教育或者發展一流專業是沒問題的。

為每個學生髮展提供適切的教育是每個學校的關鍵,不只是一流大學可以辦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地方學校照樣可以做到。從現實看,許多優秀人才並不是畢業於名校,比如馬雲,比如一批院士等。

教育政策要注重充分發揮各個層次高等院校的優勢,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個層次的人才。政府在資源分配方面,一定要避免嚴重傾斜以及隨之而來的惡性循環。應該尊重教學和科研不同的規律,教學資源要做到公平配置,科學研究要提倡公開競爭。應該努力提高全國高校的教學水平,努力使每一位進入大學的學生受到合格的高等教育。

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觀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

普及化階段的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呼喚人才培養制度的創新。到了普及化時代,對於人才培養要重新做出定位,即專業教育向後推遲,改變以專業教育為主的培養模式,建立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以通識教育、終身學習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普及化的進展和工業化向前發展以及信息時代的來臨,要建立一個和產業結構、經營結構密切聯繫的高等教育結構、人才培養結構,顯然這是不現實的,因為有的時候我們沒辦法預測未來有哪些產業誕生。

有一個新的產業誕生,這個產業到底需要什麼人才,有的時候也是難以判斷的。比如動漫產業的人才發展,需要什麼人才?需要計算機,但是更多需要美術、需要想象力的藝術人才,同時需要營銷人才、管理人才、財會人才,所以不是簡單需要一種人才,需要多學科人才、多專業人才。在這方面包括以及世界上的一些國家試圖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和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之間建立無縫對接關係,適應新經濟的產業調整,可能是徒勞無益的。

高等教育與產業結構、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引領與適應」的關係,人才資源具有創造性、創新性與累積性,當人才資源聚集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引發「內源式」產業結構升級,也可能因「輸入式」的產業結構調整而吸納人才資源聚集。二者是互動的關係,而不是高等教育對於產業結構的簡單適應關係。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角度去計算如何根據未來產業發展來實現人才培養結構優化,也許是徒勞而無益的。

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觀強調高等教育功能要由傳統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擴展到社會公正與文化價值的功能

從社會功能看,由經濟本位轉向經濟與文化、政治、科技等多元功能的協調發展,既要重視高等教育和經濟工作的聯繫,也要重視高等教育促進政治文明、文化傳承創新、科技創造與科技素養等提升的功能。現代高等教育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和國家的,肩負著傳承文化、發展文明的重任,對於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與文化認知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理解與交往能力都起著重要作用,國際人文交流對於國家發展也很重要。高等教育的人文交流或者文化的傳承創新正在成為高等教育新的職能。現代高等教育不但要促進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提升個體的文化素質和促進社會發展及文化傳承創新。

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觀要求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關係,重建大學功能的整體性

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可以看作大學的本體功能,社會服務於文化傳承創新可以看作是大學的衍生功能,本體功能對衍生功能具有決定性作用,衍生功能對於本體功能起輔助功能。在大眾化普及化時代,應重塑高等教育功能的整體性,更加註重人才培養功能,部分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也應該重視科學研究功能,要從總體上把握高等教育功能的價值,避免功能分割與失衡。

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觀來統帥和協調內在的、學校本位的、生產者為主的功能觀與外在的、社會本位的、消費者為主的功能觀的衝突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實現,隨著高等教育現代化來臨,可能外來的功能觀、外來的質量觀在高等教育發展中起的作用更大,我們需要回應社會的聲音。大眾化與普及化進程中,可能要逐步由內在的、學校本位的、生產者為主的功能觀轉向外在的、社會本位的、消費者為主的功能觀。更多由從社會大系統的視野看待高等學校的定位與發展問題,而不是就教育論教育,從自身的、內部的角度和利益看待轉型與發展問題。

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觀更多是從發展性評價而非結果性的橫向評價方式來評價高校發展

評價評估排名影響著高校的發展導向,是高校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目前,各種評價評估還是一種靜態的、數量導向的、橫向比較為主的評價方式,更多是看學校的學科、科研論文、科研經費與項目、學生人數與層次已經所謂的各類人才等靜態指標,這種評價評估可以使提供某些信息,可以激勵某些內部質量薄弱、問責政策和實踐不足的高校建構內部文化,也可以誘導高校之間的競爭,但是過於信奉這些指標對於高校長期發展是無意的,也無法承擔對於國家與社會的責任上來

發展新評價一是倡導分類評價,不同類型的高校有不同的評價體系與標準,有自己的側重點和指標體系;二是從橫向比較轉向對於高校自身數年來的發展變遷,看到高校自己的進步與發展;三是注重成效。由重視投入性指標,如師資規模結構、教學資源、教學經費、教學設施、教學條件等,轉向產出性指標、結果性指標、發展性指標,如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起薪水平、職業發展與社會貢獻、社會滿意度、學生滿意度、社會評價等。用發展性評價替代橫向比較的靜態的結果性評價有助於高校更關注自身的長遠發展目標,更為關注人才培養的成效,更為關注科學研究的原創性與貢獻度。

歡迎關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官方微信——教育之弦!我們將竭力為您提供權威、有料、有趣的教育信息服務。

更多精彩中心官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