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幹啥能跑贏印鈔機?醍醐灌頂!

近日,在某沙龍上,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邵宇拋出來一個有趣話題:哪些投資能夠跑贏印鈔機?

他分析指出,從現有數據來看,1985年-2017年M2(廣義貨幣)翻了303倍,30年的複合增長率為21%。

那麼,在貨幣泛濫下,誰能跑贏印鈔機?或者是無人戰勝印鈔機?

他的主要觀點:

如果不能為財富增值、保值,每年增長21%,並且持續30年,你的錢就貶值了,這是我們整個國家流動性的增長速度。

過去三十年裡頭只有配置兩類核心資產,第一加了槓桿核心區域的核心地產,第二極少數的科技型、前沿型、成長型的股票,否則是搞不定這台印鈔機的。

老的三架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新的三架馬車分別是深度城市化、大消費時代升級以及一路一帶所引領的新一代全球化。

以下是邵宇先生此前在公開場合的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交流。剛才聽了前面這麼多的頒獎,大家感謝了非常多的人,有感謝消費者的,有感謝投資人的,有感謝員工的,有感謝監管者的,但我覺得大家好像忘記了感謝一件事,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印鈔機。

1

不能每年增長21%,你的錢就貶值了

這張圖非常重要,它告訴在過去三十年時間裡,我們的M2,也就是廣義的購買力,簡單來說就是印鈔,它對應的是那根紅色的線,對應的是左邊這張軸,從1986年開始有這個數據到2016年一共印了280倍左右的鈔票。

什麼概念?也就是如果1986年你有1萬塊錢,你是萬元戶,現在相當於你的等值財富是280萬元左右,每年年化增長是21%,並且持續30年。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如果不能為財富增值、保值,每年增長21%,並且持續30年,你的錢就貶值了,這是我們整個國家流動性的增長速度。

在這過程中可以做個比照,也就是GDP增長速度。奇迹,非常了不起,實體財富從1986年到現在每年增長大概16%左右,16%是名義GDP,也就是有10%左右的實際GDP再加上每年5%—6%左右的通脹,所以是16%,它對應的是那根藍色的線,這就是被稱之為奇迹的來源。

我們看到美輪美奐的基礎設施,大家穿的、用的,包括這麼多成功的企業,都是屬於這個類別的。大家可以簡單算一下,每年21%的錢印出來了,實際需求增長16%的話,多出來的錢到哪裡去了?

2

如何跑贏「印鈔機」

這張圖更加重要,據說這張圖一方面引發了對房地產的這一輪搶購,另外引發了對於科技股、創新股無窮憧憬。這張圖是把剛才M2那張圖做了累加,也就是把每年供應的貨幣堆到一塊。做投資要有參照性,有基準,你的基準是什麼?你的基準是CPI嗎?CPI占收入多少?大部分錢還是放在財富增值和投資領域。這根藍色的線,就是M2,我們稱之為洪荒之力,所有人的努力奮鬥,不管是做公司的、做投資的、做投機的、做配置的,都在跟這根線搏鬥。也就是在這過程中我們找到了極少數的成功投資或者資產,能夠跑贏這台印鈔機。是誰呢?這裡給大家做一點分享。

第一是非常出名的傳統的瑰寶:冬蟲夏草。從有數據的1990年開始到最高峰2013年,3500根的冬蟲夏草從大概每斤150塊錢一口氣漲到21萬,非常了不起。當然你要做年化,放到30年裡面做比較,增長率是22%,印鈔速度只有21%,而增值速度是22%,你就贏了。當然大家都知道,冬蟲夏草有一個缺點,不能買一大堆放在家裡,如果你都吃了也就升天了,它不耐儲藏。

第二,就是上海的車牌。上海車牌2001年第一次進入標準市場化拍賣過程,這個過程中當年12月份拍出了宇宙最低價,一張車牌100塊錢,最新成交價應該是86400塊錢,也就是從2001年到最新大概漲了800倍。800倍要做年化,它的收益率是25%,打敗印鈔機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你也知道,現在你肯定也沒有辦法買一堆車牌屯在家裡,因為這是被禁止的。

另外我們看股票市場,也就是那根黃色的線,當然這裡有很多上市公司,你問問自己市值的增長。黃色的線代表騰訊,亞洲目前第二大市值公司,在它2004年上市價格是4.5元,這是二級市場的良心之作,到15年最高漲到800多塊錢,也就是說,從04年到15年12年時間漲了190多倍。年化以後接近20%,注意我這個年化是30年的年化,不是這12年年化。但是有一個很不幸的消息,馬化騰先生自己在6.5元的時候拋了很多。極少數高速成長的股票能夠滿足你的要求,當然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點,不能光看二級市場,因為在二級市場上以炒股為生,做到年化21%的收益並且持續30年,目前活著的人只有一個,就是巴菲特先生。

現在轉向那根紅色的線,也就是房子,大家都關心房子怎麼樣。因為大家知道真正有市場化的房地產是從1998年開始,所以我們樣本很短,從99年到現在。紅色的線記錄的是上海四個核心區域房價走勢,大概是靜安、盧灣、黃浦和徐匯。什麼叫樣本數據呢?就是這套房2001年賣什麼價錢現在賣什麼價錢,大數上看是20年20倍。但是上海不光有這四個區域,還有更加遠一點的區域。其實房價瘋漲也就是過去十年,大概十年10倍,這是平均房價漲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差不多,都是這樣的平均房價漲幅。年化以後怎麼樣呢?年化到30年以後一點都不性感,年化以後每年收益是6%而已,每年印鈔速度是21%,可是房子只有6%。

但是請大家注意,做生意的都清楚,因為買房子的正常人都是加了槓桿的。如果你用現金去買就傻了,因為收益只有6%而已,如果加了槓桿的話,首付兩成就是5倍槓桿,最後結果是30%,在扣減付給銀行的利息6―7%左右,就在23%左右。這就是為什麼核心城市核心區域的房價經久不衰永遠不敗的道理。

當然可以嘗試其他的策略,可以配置理財、配置黃金、配置其他的東西。但根據我們的樣本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十年裡頭只有配置兩類核心資產,第一加了槓桿核心區域的核心地產,第二極少數的科技型、前沿型、成長型的股票,否則是跑不贏這台印鈔機的。

大家馬上就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個規律只是適用於還是放置四海皆準?第二個問題,過去三十年裡頭是這樣,未來十年是不是也是這樣?我可以告訴大家,對於這兩個答案我們現在都是YES。

我看了一下十大富豪排行榜,只有宗慶后等不多的一兩個是做實業的,其他就是王健林、馬雲、馬化騰等等這些人。世界前十名富豪不一樣,加了兩個人,第一是ZARA的老闆,賣衣服的,還有一個是墨西哥電信大亨,其他人還是比爾蓋茨、巴菲特,facebook老闆、google的老闆,可預見的未來10年,這個世界可能沒有太大變化,大家仍需努力。

3

未來的機會在哪?

再回到。最新數據都已經穩住了,大家開玩笑說2016最後三季度GDP增長都是6.7%、6.7%、6.7%,像心電圖不跳了一樣,但裡面暗流涌動,有很多內容。

現在有新的三架馬車,老的三架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新的三架馬車分別是深度城市化、大消費時代升級以及一路一帶所引領的新一代全球化。

什麼叫深度城市化呢?大家看這張圖,剛才一開始放的是核心城市的排行榜,那裡靠譜的城市都在五年前我們給出的這張未來經濟地理核心地圖上了,在這裡做投資都是能賺到錢或者有未來的,其他地方就別去了,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未來會更加集約。包括它的房價。

有600多個城市,但這次被限購或者漲的城市也就是25個,只有25個漲並且限購的話不是泡沫,實際上大家在用資金投票而已,這是靠譜的,大家都漲才是泡沫。現在政策調控是寧殺錯也不放過,短期這是對的,並且匯率上要加強資本管制,把資本流出通道都關閉,也都成為現實了。但是中長期來看,這麼多人口來到城市裡面,當然需要消費的升級,需要更多的消費品牌化或者公共服務,這裡頭自然而然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非常棒。

還有一個是新全球化,正以自己地緣為核心向周邊展開,包括一路一帶,包括和全世界的交易,這樣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的品牌和供應鏈。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未來增長的格局。

這裡面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現在提到的供給。供給是六個新的要素,我們稱之為六新供給,分別是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組織和新制度。

我特別想提到的一點是新的宏觀調控。我們老在質疑兩點,第一點是以前的宏觀調控就是刺激、放水、印鈔,我可以告訴大家兩個消息,第一放水可能明顯減慢,甚至全球流動性已經進入到拐點,其實央行已經很明確地通過收短放長的方式提高了我們的利率,現在需要溫和的釋放方式,關鍵是這些銀行界大佬們能不能聽進去。

第二,再給大家一個數字,金融行業從業人員一共是600萬,勞動力一共是7.5億,而這600萬佔據了大量的財富。這些人在美國的佔比都沒有這麼高,變化正在發生。

從我們的表述來看,我們用了式的槓桿乾坤大挪移,居民槓桿比較低,但地方政府部門以及國企槓桿比較高,現在這些槓桿開始了移動。大家都說去槓桿,其實沒有去槓桿,主要是槓桿的移動。

經過這一輪騰挪以後,國家本來想嘗試的,比如解決一部分國資向民資來嫁接的去槓桿的方式,以及通過PPP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實現政府向居民轉移的槓桿,以及大規模的併購轉向新型行業槓桿遷移的動作都已經開始。

但這裡面有一點很有趣,因為在兩年前提出這個槓桿的時候有一件事情我們沒有預見到,就是民間資本有一種巨大的衝擊力或者是政策博弈的情緒。

什麼概念?我們看一下最新數字就知道,現在M1、M1就是活期存款加上現金,M1增速是24%,你拿這麼多活期存款幹嗎呢?因為M2隻有11%,你囤積了大量現金和准現金,所以現在的問題就存在著政策博弈。

舉個例子,我們本來要搞一個改革牛,結果變成了槓桿熊;本來我們要通過供給側改革消解煤炭跟鋼鐵的產能,結果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期貨瘋漲)。這就意味著現在的政策制定跟市場博弈變得非常困難,在未來這種情況可能繼續下去。所以如果你不是對沖基金,跟不上這個速度,那就配置在你的核心資產上就可以了。

另外,商業銀行往投行轉移無非就是把融資成本降下來,為實體經濟輸送更多的彈藥。同時包括SDR等一系列的國際化使得債務向海外進行延伸,讓老外來買一部分單,但因為匯率的問題目前被暫停了。現在的問題是在於全球宏觀政策協調變得非常困難。

接下來這五年尤其重要,整個槓桿遷移的過程就像走在刀鋒邊緣一樣,稍微走邊緣一點就會掉下去,會出現2015年股災那一輪的風險。那我們怎麼辦?未來五年裡,如果幹得好我們就是歐美,幹得差我們就是拉美,我現在越來越覺得這不是一句玩笑了。

現在的人均GDP大約8000美金而已,如果還能按照現在的速度大概每年增長7%,到了2020年左右人均GDP將達到12000美金左右,12000美金在經濟學術語有一個特定的稱呼叫做高收入之牆,翻過這個牆的都是發達國家,就是所謂歐美。而從8000美金到10000美金到12000美金這個過程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二戰之後有很多國家對這個中等收入陷阱發動了衝鋒,最後成功的成為了發達經濟體,大型經濟體成功的只有一個也就是日本。

這個過程裡面有很大的風險,也有很多成功的機會。你應該在新的需求、新的供給以及新的宏觀調控裡面找到新一輪快速成長的機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