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未曾聽過的海淀西山傳說,咱家門口的傳說……

生活在海淀其實是一件有些幸福的事,這裡有風光秀美的三山五園,即可享受山水間的情景,又可品諸多古建築的雄偉與莊嚴。在這片土地上,還流傳下了無數富有傳奇色彩的典故與傳說。隨手收集的這些故事,想必一定有你未曾聽說的。

1984年夏天,太舟塢村北水塘中忽然盛開一池荷花。這裡並無人種荷,但滿池荷葉密密匝匝,莖粗葉大,粉紅色的花朵十分惹人喜愛。一時間,《京西盛開古蓮花》的消息成了爆炸性新聞。人們忽然想到,這裡是個多年的葦塘也是清代王府花園,還有「要做官,找索三」的民謠。有關專家也來到這裡考察,斷定這裡就是索額圖花園別墅的遺址。

索額圖是清朝康熙皇帝寵臣,滿洲正黃旗人,赫舍里氏。是康熙初年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第三子,康熙皇后的叔父。地位顯赫,曾參與許多重大的政治決策和活動,是康熙朝的「輔弼重臣」。當時他與宰相明珠,成為康熙皇帝的左膀右臂。

康熙帝繼位之初,鰲拜擅權,索額圖輔佐康熙組織滿族少年演習「布庫」(摔跤),計擒鰲拜,並將其黨羽一網打盡,故深受信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索額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率領清廷使團前往色楞格斯克,與俄方代表會談兩國邊界問題。但由於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道路被阻,不得不半途折回。次年,俄國提議以尼布楚為談判地點。索額圖仍為談判使團首席代表,率使團至尼布楚與俄方代表F.A.戈洛文談判。在談判中,索額圖闡明黑龍江流域屬於的原委,義正詞嚴地駁斥俄方提出的以黑龍江或雅克薩為界的無理要求。雙方終於簽訂了第一個中俄條約——《尼布楚條約》,確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至海為中俄東段邊界。索額圖先後兩次參加平定準噶爾之役。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年老休致。后在清朝宮廷鬥爭中依附皇太子胤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議論國事,結黨妄行」的罪名交宗人府拘禁,後來死於禁所。

索額圖在朝居官權勢很大,家藏黃金、白銀數十萬兩。被罷官后,居住城裡不便。為了隱居,他選擇距京師三十餘里的太舟塢,在村北修建了他的宅園。索額圖花園西側就是黑龍潭,山泉水非常充沛,可引水入園。宅園佔地面積50餘畝,園西牆即現在太舟塢村北至東埠頭村大道西邊。出土條石的位置正是園中水座建築遺址。水座前為宅院廳堂,廳旁有套院,小院中疊置假山和花壇。竹影花香,十分悠靜。小園盛時是一座以水景為主體的景觀園林。黑龍潭水由西向東流,流至索額圖園門前,水沒有直流入園,而是折而向北流,跨溪橫架石橋一座。然後,小溪折向東流,一股水流向村東甄家稻田,四成注入索額圖花園中。第二座橋為南北走向,小溪雙彎曲地折而東,建平橋一座,水從橋下流過,折而北形成一個小小弧形弓背,名叫「小彎子」。然後向東流入榆河,經屯佃村流入長樂河。園北牆建水閘一座,攔水入園。從水塘址、石橋址、園西牆址地勢看,為前宅後園的格局。索額圖被誅后,因距京師甚遠,不便再賜與親臣居住,可能閑置很長時間,又因年久失修而殘破不全了。雍正八年(1730)9月23日,京師大地震。白家疃村是地震中心,索額圖花園可能就毀於此次大地震。

溫泉顯龍山上有一組大型的摩崖石刻,「水流雲在」四個大字被譽為北京地區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您知道嗎?「水流雲在」這四個字究竟出自誰之手?

「水流雲在」刻於大青石之上,座南面北,四個大字非常壯觀,下面有題註:「英斂之偕內子淑仲小兒,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時宣統退位之次年正月也」。

英斂之是何許人?提起他一手創辦的刊物《大公報》,你一定就知道了。英斂之(1867~1926),字斂之,號安蹇齋主、萬松野人,天主教徒,滿族正紅旗。1898年前後受康有為、梁啟超變法思想影響,開始評論國事,曾在澳門《知新報》上發表同情戊戌維新變法的文章。1902年在天津創辦《大公報》,兼任總理和編撰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后,名義上仍負責《大公報》工作,實際上已退居北京香山靜宜園,以主要精力創辦女學、輔仁社等慈善教育事業,從事天主教革新工作,后又創辦輔仁大學。1916年將《大公報》售予王郅隆。

那英斂之又為什麼會刻下「水流雲在」這四個字?據《海淀文史》記載:1913年2月,英斂之攜妻兒來到溫泉,閑暇時他登上顯龍山頂眺望。雖然時值冬日,但是山下的溫泉水涌溢,緩緩流淌,熱氣蒸騰,以致山上雲霧繚繞,白茫茫一片。英斂之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不禁信口吟詠起杜甫的詩:「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稍後,他發現山頂西面有一巨石,其北壁如削似切,甚為平整。看著這塊巨石,英斂之深思片刻后,匆匆離去。第二天,英斂之僱人帶著筆墨再次上山,借著頭天的餘興,他揮灑大筆寫下榜書「水流雲在」四字,下面題註:「英斂之偕內子淑仲小兒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時宣統退位之次年正月也」。這一年,英斂之47歲。

如今登上老年醫院院內的這座顯龍山,站在「水流雲在」四個大字之下,北望溫泉、蘇家坨、北安河和整座大西山,盡收眼底。

白家疃村名是由一個傳說而來,傳說幾百年前,村內有個世代以剪紙人謀生的張忠,手藝精巧,他剪的白色紙兵紙將曾為他奪回被溫泉村搶去的妻子,因而村名為白紙疃,後來叫成白家疃。據考,元代此地有白浮瓮山河由西向東流過,後來涸廢,留下累累河石,南岸有白姓人家,以河灘取村名,稱「白家灘」,后訛為「白家疃」。「疃」:村、庄、屯的意思。白家疃其南有「西河灘」,可謂和白家灘是姊妹灘。「白家疃」,明宣德三年(1428)成村,屬玉河鄉。嘉靖年成書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刊有「白家灘」,萬曆年間成書的《宛署雜記》刊有「白家灘」。清雍正年間為怡賢親王建祠,碑中記《敕建白家疃和碩怡賢親王祠碑記》。始見「白家疃」的記載。乾隆年間,高宗弘曆《游大覺寺雜詩》中有「遂過白家灘,村民多力農」句。嘉慶四年(1799)「靜宜園汛,左右哨頭司與二司把總官房,分別位於煤廠村、小屯村、白家疃、五里坨」。可見嘉慶年間稱之「白家疃」。民國年間稱「白家疃」,新成立后初稱「白家疃村」,后稱「白家疃」。村形長方,東西較長,主街東西走向,鋪有不泥磚。

楊家將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老年間「轅門斬子」、「穆桂英挂帥」、「四郎探母」等戲曲,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雖然戲曲所講的內容絕大多數是後人演繹,「三分為實、七分為虛」早已是定論,但人們還是願意相信:宋朝有這樣一個楊氏家族,他們為保家衛國而獻身,從楊業碰死在醴陵碑到佘太君百歲挂帥、十二寡婦出征,每一個情節都是感人至深,被稱為「一門忠烈」。

在很多零散的資料和傳說中,我知道了一些楊家將與北京西山的歷史淵源,綜合起來講給大家。既然是故事,我們也就不必探究其真實性了,時間、地點的矛盾也可以忽略不管,我只當故事講、大家只當故事聽吧。

北京的八達嶺非常有名,是整個萬里長城的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也是遊人來北京的必到之處。八達嶺所處的位置是一道長達20公里的山溝,名為「關溝」。這裡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必經之路,明朝的時候,為了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在那裡修建了數道長城,還設置了三道關隘,派有重兵把守。關隘的最北面就是八達嶺長城,如今到那裡,還可以在城門上看到「北門鎖鑰」的扁額。中間的關隘叫「居庸關」,是三道關隘的核心。七十年代我曾到過那裡,只看到一座殘破的點兵「雲台」,還有「居庸疊翠」石碑的底座(居庸疊翠是與盧溝曉月、瓊島春陰、西山晴雪齊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都是由乾隆皇帝命名並題字立碑的)。八十年代居庸關被重新修復,並對外接待遊人。三道關隘最南面的城門已經沒有任何痕迹可尋了,但地名尚存:就是現在的「南口」。

這三道關隘後來被傳說成當年楊家將鎮守的三關,如今到那裡,還能夠看到在溝底的「穆桂英點將台」。點將台是一個半個籃球場大的圓形石頭,上面非常平坦,還刻有幾個腳印和馬蹄印(按腳印的大小推算,穆桂英的個頭要比穆鐵柱還要高許多)。多年前,在高高的山崖上還有一座浮雕石像,被稱為「六郎影」,相傳是楊六郎守關長期站在那裡,久而久之,留下身影。如今八達嶺高速路就從其石刻邊經過,而且是處在平行的位子,能夠看得非常清楚。

相傳,當年佘太君非常想念鎮守三關的六郎,經常登山觀望,盼兒歸來。她所登的山就被叫作「望兒山」,也就是今天的「百望山」。山頂的平台叫「望兒台」,佘太君站在這裡,向西北望望、向東北望望,表達了內心對兒子的思念與擔憂。所以山下的地名被稱為「東北旺」和「西北旺」(現用的「旺」字是「望」字的誤傳)。後來,人們在台上立了一個佘太君的漢白玉石像,雕塑較粗糙,高度還不到一米五,而且老太君的手杖上面一截在建好后不久就被人打斷偷走了。

同樣,楊六郎也非常思念年邁的母親。一日他私自回家探母,正逢大雨瓢潑,身上的盔甲都被淋濕了,六郎只得脫下涼曬,這個地方就是「亮甲店」。殊不知,金國大將韓昌就埋伏在附近,也就是如今的「韓家川」。韓昌從川西面的山口出兵偷襲,打得六郎措手不及,急忙帶部隊向城裡撤退。金兵緊追不捨,眼看就要到了京城,楊六郎怕被朝廷發現自己私自立營,就找了棵樹把盔甲一掛,赤身率兵反擊,結果反敗為勝。六郎與金兵作戰的地方就是北京西苑的「掛甲屯」。

海淀的民間故事流傳眾多,也是基於海淀厚重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傳承,喜歡聽故事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戲說海淀」,給您帶來最「接地氣兒」的海淀歷史。

指紋識別不了二維碼的,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