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們四無青年,沒有中年危機!

無公害、無國界、無禁忌、無現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周刊(ID:new-weekly)

2016年12月19日,波蘭青年 Wojciech Dopierala 行走在雲端,在大迦納利島 Tamadaba 自然公園挑戰148米長的高空扁帶。圖/IC

你要怎樣才會對自己的生活滿意?什麼樣的房子、車子、工作和人際關係能讓你說「夠了,我已經滿足了」?

這個問題,對18歲到25歲的「92一代」而言,本來根本不用考慮,至少犯不著現在就感到焦慮。可這些日子,「90后中年危機」「2000萬空巢青年」之類的話題卻頻頻刷屏、頻頻10萬+,成了年輕人最關心的事。

與此同時,高調流傳的還有一大撥90后霸道總裁成為獨角獸、90后小鮮肉天價片酬、90後學霸顏值爆表之類激動人心的勵志故事,以及一場接一場精確針對25歲以下年齡組的產品發布會和營銷活動。

整個社會拚命地提倡「出名趁早」與「少年得志」,好像誰不提前成功、誰不抓緊消費,誰就不是合格的92一代似的。同樣地,整個社會也熱烈地追捧著年輕人,好像誰不重視他們,誰不研究他們,誰就沒有未來一樣。

整個社會都在熱烈地追捧年輕人。圖/Unsplash

92一代是這個時代的寵兒。

這種高期待是累積了三十年的結果。作為60后的孩子,92一代往往被認為得天獨厚,是有史以來最幸福、資源最好的一代人。他們出生在上世紀90年代,是改革開放經濟成果的真正享用者,是義務教育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完全受益者,是無國界的互聯網原住民和手機終端時代無師自通的天才兒童,也是未來拉動經濟的主力消費群。

他們的人生,滿滿地傾注著上一代人的愛和錢,也是父母實現未竟夢想的試驗田。跟過去的年輕人相比,92一代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今天,在父輩資源和關注中長大的他們,卻沒有按照父輩的套路生長,而是長成了完全不一樣的另一種人。如果說70后、80后的人生是奔著「四有青年」的目標去的,那92一代中的佼佼者,就是正宗的「四無青年」。

同為24歲的Charlotte Bailey和Charlie White原本住在倫敦市中心,兩人加起來一年能掙五萬英鎊。2016年,他們放棄優渥的生活,踏上了環遊世界的旅程。圖/IC

92一代的真面目

什麼是「四有青年」?這個概念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具體的說法來自《人民日報》1982年5月4日的社論《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其中將鄧小平給《少年報》和《輔導員》雜誌的題詞延伸為「培養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新一代」。

從那以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就成為70后、80后的做人目標。直到今天,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希望被認為是自律的、熱衷公益的知識分子和理想主義者,這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包袱」,也使他們成為92一代吐槽調侃的對象。

是的,至少從表面上看,「四有」的價值觀離92一代越來越遙遠——年輕人不再把詩和遠方掛在嘴上,也不再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而是更獨立,更強調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和個體價值。

「四有」價值觀宣傳畫。圖/《國產凌凌漆》

然而,「四有」作為一種價值內核,從來沒有過時,也沒有消失,只是在新環境下轉換了形式。舊「有」帶來了新「無」,92一代的全新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徵就是「四無」。

什麼是「四無青年」?是指無房、無車、無事業、無存款的人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70后、80后里也有大把。2009年,《新周刊》專題《透析90后:他們不是另一代人,他們是另一種人》中寫道:用代際理論來解釋90后已經太out了——他們不是另一代人,他們是另一種人!他們的行為方式、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甚至沉默,都是與我們迥異、讓我們完全陌生的。

如今,經過8年的成長,92一代的面目更加清晰——所謂「四無」,指的其實是92一代普遍的生存狀態:無公害、無國界、無禁忌、無現金。在無的同時,他們又有教養,有情趣,有文化,樂於分享,具有國際視野,推崇自由無束縛的生活方式。

「92一代」不是另一代人,他們是另一種人!圖/Kaique Rocha

從「四有」到「四無」的轉換路徑

從「四有」到「四無」,轉變與進化有跡可循,有據可查。

第一,過去的「有理想」進化為今天的「無禁忌」

92一代不再把理想主義掛在嘴邊,卻更理想主義,更願意冒險,更願意嘗試新事物。90后可能是全球最熱衷於創業而不是就業的90后,在福布斯公布的2017年30歲以下300名亞洲傑出人物中,近五分之一來自。

他們是最勇於表達自己的一代人,生來就是鏡頭聚焦的中心,哪個90后沒有數不清的童年照?因此,當眾表達、表現、表演對他們來說都不是難事,幾乎可以說,直播就是在92一代自我表達的強烈願望中應運而生的。在直播平台上,他們唱歌、跳舞、化妝,甚至睡覺、寫作業。跟保留隱私相比,他們更想擴展社交,增加信用,這是互聯網時代才適用的生存法則。

你以為92一代只會追捧小鮮肉?太低估他們的審美了。在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中,他們置導演為吸引年輕人專門設置的90后角色於不顧,偏偏迷上了保溫杯不離手的老幹部李達康,投入地守護起「達康書記的GDP」,生生把老戲骨吳剛捧成了新網紅和表情包。

《人民的名義》角色李達康。

第二,過去的「有道德」進化為今天的「無公害」

92一代從小被教育要講文明懂禮貌,他們是最會說「你好、謝謝、對不起」的一代人。對於92一代來說,彬彬有禮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電梯超重時,退出去的幾乎總是人群中最年輕的那個人。現在的年輕人雖然不怎麼提「學雷鋒」了,但更有道德與公德,做義工的時間比過去幾代人要多得多。

而在擇偶方面,根據有緣網的調查,只有不到20%的90后將金錢作為擇偶標準的前三項,大多數人更看重性格、顏值和品位。超過60%的90后女性認為,金錢不是擇偶的必要條件。

第三,過去的「有文化」進化為今天的「無國界」

92一代不僅接受過系統的國內教育,很多人還遠赴海外留學,比父輩更有文化,更具國際視野。他們雖然不一定會換燈泡、修馬桶,但大多能自如地用外語溝通,熟練地使用互聯網規劃路線、預訂交通與住宿等。

因此,出境游和海外購就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90后旅行方式研究報告(2017)》顯示,90后平均每年花在旅遊上的錢約為年收入的20%,其中近七成人會獨自承擔全部費用,而且懂得如何不花冤枉錢。

出國游已成為年輕人的常態。圖/Yuri Catalano

第四,過去的「有紀律」進化為今天的「無現金」

在移動支付加速全面滲透的大趨勢之下,92一代的手機就是錢包。他們兜里沒現金,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消費力,不管是去超市、便利店、餐館、咖啡店還是菜市場,帶一部手機就可以暢行無阻。

支付寶2016年度賬單顯示,支付寶活躍用戶中,90后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高達91%,並且不同區域年輕人之間的差距正在被拉平,四五線城市以及農村的年輕人和大城市裡的一樣,享受著普惠的金融服務。

掃一掃即可完成交易的便捷體驗,讓消費變成了隨時隨地的事,但這並沒有使年輕人變得大手大腳——實際上,經由支付寶進出的每一筆錢,都變得有跡可循、有據可查。

不僅如此,消費的數據化讓92一代對財富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是數字的累積,也是信用的累積。較高的信用值,意味著可以享受到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和公共服務。

92一代在哪裡?

4月,微博上一片歡呼雀躍,雀躍的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本規劃所指的青年,年齡範圍是14—35周歲。」——1982年生人感覺名正言順地恢復了青年身份。

青年真好,但年輕不保證成功,成功的從來只是幸運的極少數。且不說成功者本身就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在那些成功背後,還有那麼多人被直接拍死在沙灘上。霸道總裁不常有,而苦逼創業者年年有;帶貨女王不常有,而微商刷屏朋友圈天天有;職場精英不常有,而加班狗累暈在京滬穗深成渝蘇杭天天有。

無公害、無國界、無禁忌、無現金,就無有中年危機。圖/Unsplash

對92一代來說,他們是如假包換的青年,他們的戰場和未來在哪裡?

在、美國、歐洲、日韓、澳洲的大學課堂,學習全世界的文化,交各國的朋友;在國際體育賽場,與國際頂尖選手同場競技;在風險投資叔叔的灼灼目光下,組團隊拿投資;在Quora,用英語與全球網友進行深度答問;稍一低頭,網購和《王者榮耀》都玩得很溜。

他們的生活中,三種事物絡繹而來、不絕如縷——朋友、機會、快遞。

嗯,他們是中午12點起床的太陽。

推薦閱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