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霧霾成因研究需協同攻關 熱島效應或加重「病情」

原標題:霧霾成因研究需協同攻關 熱島效應或加重「病情」

近年來,霧霾成為影響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與公眾息息相關的重大問題。對此,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和多位高校專家指出,目前霧霾研究尚未形成體系,亟須從國家層面整合力量協同作戰,只有追因窮源,治理才能有的放矢;同時治理還需理順機制,解決好研究、決策和減排的關係。專家還指出,應警惕大城市可能帶來的「熱島效應」加劇霧霾。

霧霾成因研究需協同攻關

談到霧霾成因方面的研究,陝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振文認為,儘管包括西安在內,目前很多城市對細顆粒物的來源構成進行了源解析,但離真正把霧霾來源、形成機理和危害性搞清楚,還有較大的距離。

專家還指出,大氣污染,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複合型特徵。西方發達國家在近二百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各類問題,在現階段出現了集中式爆發。「我們的大氣層,就如同一個實驗室中的反應容器。人們往這個容器中排放的污染物越多,成分越複雜,越會發生更為複雜的二次反應。」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黃汝錦說,「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單靠一個科研單位或學科是很難完成的。」

科學院院士安芷生表示,從全國範圍內來看,在大氣細顆粒物研究方面,中科院起步也是比較早的。越是研究得深入,越是感覺到,要破解霧霾的「秘密」,單靠某一個學科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必須集中多學科的專家,協同攻關。

張振文建議,應儘快在國家層面上,整合各方面的科研力量,並建立起明確的研究分工。這樣不僅可以花小錢,辦更大的事情,而且也有利於達成一致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導霧霾治理。

協調研究、決策和減排三方關係

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曹軍驥致力於PM2.5研究20年,他指出,在國家層面考慮與規劃PM2.5治理工作時,還需堅持「政府主導、科技治污和公眾推動」的基本思路,理順空氣污染治理管理體制,發揮法律和科技兩個層面的重要作用。

曹軍驥建議,由國務院成立專門解決空氣污染的常設機構,超越目前空氣污染治理的各個部門,統一領導,從體制上理順當前多頭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做好頂層設計,包括政策制定、標準討論、科技規劃制定、管理體系建設等問題,有效指導全國的治污實踐工作。同時,加強政府部門、學術界、公眾、民間團體等的有效溝通與交流,為政府有效決策,經費高效使用、資源配置等提供諮詢建議。

在法律層面,曹軍驥表示,針對目前的法律體系開展細緻修訂,並擬定新的法律體系以應對中長期污染控制之需,保證法律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在科技治污層面,曹軍驥指出,PM2.5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顧此失彼,需以科技治污為導向,整合科學研究、政府決策和工業減排這三個方面的力量,進行通力合作。

他表示,首先要儘快啟動國家清潔空氣專項,加強環境部門監測、分析和研究等能力建設,加強源解析、重污染事件過程、二次污染物及其環境效應的定量研究;增強計算機數值模擬能力,加強天氣過程與空氣污染相互作用的研究,提高空氣污染預警預報水平。

第二,推動PM2.5及各類前體物監測、分析和研究等的標準化及設備與材料的國產化;面對複雜多變的污染形勢,加大高科技、新技術在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第三,在空氣污染治理過程中,始終堅持遵照科學規律辦事,提高各級部門環境決策的科學水平;加強科技治污的科學普及,正確引導輿論導向。

長安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鄧順熙則指出,目前學術界對霧霾成因仍存在爭議,相關分析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但與此同時,對於石油化工產品的使用、排放等必須加強控制,減排決心不能動搖。目前國內部分地區存在「減排措施明顯、降霾效果不明顯」的情況,容易導致否定「減源」的錯誤認識。霧霾的形成是一個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減排無疑是霧霾治理工作的關鍵舉措,必須堅決貫徹。

「熱島效應」可能加劇霧霾

鄧順熙指出,相較於外國曾經發生的污染事件,大氣污染成因的複雜性更高。由於城市功能布局需要,石化、燃煤、尾氣等污染因素不可避免的集聚、反應,增大了污染治理難度。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擴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熱島效應」影響在不斷加強。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相較於周邊地區溫度更高、空氣密度下降、風速降低,一系列反應不僅使得城市中心污染物難以擴散,還令周邊農村地區的污染物進一步向城市中心聚集,導致頻發、持續的霧霾。」鄧順熙說。

鄧順熙說:「國內城市往往採取『攤大餅』式的發展路徑,產業布局隨城市中心快速擴張。路面全部硬化,缺乏滲漏緩衝設計,城市發展沒有預留任何緩衝地帶,抗風險能力隨之進一步降低。一旦霧霾形成,城市中心污染最為嚴重,治理也最困難。」

鄧順熙指出,要打破當前城市發展嚴重不均衡的局面,從系統上解決城市污染治理難題。在城市的布局、發展中,可學習和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建設城市或城鎮群,各板塊內部和板塊之間,構築森林、湖泊、草地等生態緩衝地帶,提升環境容量。同時,進一步優化中小城市發展布局,均衡教育、醫療、科技等資源配置,為更多人群提供穩定、優良的生存發展環境,避免人群向大城市過度集中。(記者 姜辰蓉 張晨俊 西安報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