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不是沒時間,你只是拖延

(一)

總有朋友在後台問我:羊羊,你既要做好本職工作,又要帶好孩子,而且你是單親媽媽,家裡家外事情一定很多吧?居然還能抽得出時間來寫作,甚至保持日更。我得向你學習時間管理。

每次看到這種留言,我都覺得很汗顏,因為這些朋友所不了解的是:我其實也是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

我的確需要做這麼多事,所以每天都很忙。

我忙到什麼程度?看看我一天的日程就知道了。

早上七點二十起床,洗漱完跟小朋友溫存一會兒,摟啊抱啊親啊的搞一分鐘,然後小跑著去開車。八點二十分到達單位吃早餐,早餐后八點半上班。

上班時間需要小跑著去上廁所,然後中午就餐為了不把時間浪費在排隊上,我一般都是延遲半個小時以上再去吃飯。

中午一點鐘躺倒午休,兩點起床上班。我們一般下午五點半下班,但一般這個時間都走不了,六點半、七點半甚至八點半才走是常有的事。

回到家馬上吃飯,然後陪孩子玩一會兒,再磨蹭一會兒,弄完孩子洗完自己已是晚上十點半。接著,我打開電腦,碼字到十二點半甚至凌晨一點,睡覺。

這樣一天下來,真正能屬於我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也就是孩子睡著以後的兩個小時。

然後,我就沒有時間去鍛煉。

每次看著自己身上的贅肉,我都在給自己找借口:「我這不是沒有時間嘛。」

朋友聽了,總會問我:「每天花半個小時運動就好了啊,你半個小時的時間都抽不出來嗎?而且,對於腦力勞動者來說,運動其實是最好的休息。」

我當然不是抽不出時間鍛煉,我只是懶,只是想拖延。

因為我覺得運動是一件比較辛苦的事,不如躺在沙發上玩手機來得舒適,所以我選擇了逃避和拖延。

因為逃避和拖延,陪伴孩子的時候,我也不夠專心,無數次被孩子數落過「媽媽,你都不好好陪我玩,就知道玩手機。」

而我玩手機的這些時間,玩出什麼名堂來了么?並沒有。

我也就是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瞄瞄電視,做完這些事以後,其實我內心空空如也、一無所獲,還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本來陪孩子的時間就不多,既然我願意拿時間出來去陪她,那就應該全身心地陪伴,陪出質量,可我都把這時間花去哪兒了啊?

(二)

寫作是一件太需要靈感的事,沒有靈感的時候我枯坐在電腦前面,一個字都憋不出來,然後我就東摸摸、西看看,玩玩手機、照照鏡子,又去冰箱里找吃的。

時間就這樣嘩嘩嘩地溜走,孩子睡著以後的那點寶貴的自由時間,也就被我浪費掉了。

躺在床上的那一刻,我又開始內疚:剛才我幹嘛要拖延時間呢?我書櫃里還有那麼多連塑封都沒打開的書,這點時間我拿來看哪怕幾頁書也好啊。

某個周末,我送好友去長隆玩。從長隆回到家,再到我開車出發去接他們,我有大概五個小時的自由時間。

這五個小時的時間,我若是拿來寫一篇文章簡直綽綽有餘,偏生我的拖延症又犯了。

我先是躺在客廳沙發上玩了半個小時的手機,又打開電視看了半個小時的電視,其中有大概十五分鐘在不停轉檯。

接著,我花了半小時煮吃了一碗面,吃完覺得有點犯困,準備去午休一會兒。

躺床上以後,我又玩了一個小時的手機,才閉上眼睛入睡。我不敢睡太多,只調了四十分鐘的鬧鐘。

結果,鬧鐘響了以後,我還是覺得困,但這時候已經睡不著了,然後我就繼續躺在床上玩手機。

直到下午兩點鐘左右,我才坐到電腦前,開始碼字。

結果,因為沒及時保存文檔且忘記檢查筆記本是否有插好電源,等我好不容易碼了兩千字以後,電腦卻因為沒電而自動關機了,真是「功虧一簣」。

一看錶,去長隆接人的時間到了,我只能開車出發。

這五個小時,我啥也沒做成,完美地演繹了這幅圖所演示的情形,所不同的是我沒把事做完。

文章沒寫也就罷了,我連休息都沒休息好。早知道,我拿三個小時去睡覺,也有助於我醒來以後保持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啊,說不定就不會犯光顧著碼字但不保存文檔的低級錯誤了。

仔細分析下:我到底在拖延什麼呢?

遇到的事情顯得不那麼重要和緊急,我會拖延;一件事情我覺得做起來比較辛苦和有難度,我會拖延;某件事情很重要也很緊急,但我覺得自己完成起來「壓力山大」,我也會拖延。

拖延,說到底是一種逃避,正迎合了人類「好逸惡勞」的本性。

人類天性好逸惡勞,喜歡逃避問題、懶惰、短視,自視甚高卻很難腳踏實地。但你發現沒有?那些能夠脫穎而出的人,幾乎都是能克服這些本性的人。

(三)

我認真地總結了一下自己時間管理不夠高效的原因,其實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太信奉「效率至上」和「統籌方法」,試圖一心兩用。

比如,我可能會邊陪孩子而邊看劇。我理所當然地認為,同時處理這兩件事,不正是提高效率的好辦法嗎?但事實的結果卻不樂觀。

到後來我會發現:孩子我沒陪好,劇我也沒看好。最終,我會被內疚感俘獲。

我們國中的時候就學過一篇課文,題目叫《統籌方法》。

作者舉了一個早上起床做事情的順序為例,上廁所需要五分鐘、洗漱需要五分鐘、煮雞蛋需要十分鐘,做這些事情的順序應該怎麼安排?

如果先上廁所,再洗漱,然後煮雞蛋,總共需要花二十分鐘。

如果我們把這些事情「統籌」一下,先把雞蛋放進鍋里煮,然後去上廁所,再洗漱,這個時候雞蛋也正好煮好了,整個過程只需要十分鐘,節約了一半的時間。

這樣的方法對我們合理安排時間當然很有借鑒意義,但有一個條件:這種利用時間的統籌只有在其中一件事情已經駕輕就熟到不需要動腦,可以無意識的完成時,才能發揮作用。

比如,我們可以邊走路邊跟朋友聊天,邊洗澡邊唱歌,邊打電話邊如廁。但我們邊開車的時候可以邊看書嗎?當然不行,因為二者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

我總希望「一舉兩得」,結果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 我時常會高估做一件事情的辛苦和困難程度。

很多事情,我還沒開始做,就開始在心裡打退堂鼓。越是預料某個工作難以完成,就越是會拖延。

反應在減肥這件事上,便是:我永遠都想「明天再開始」。

其實,如果我對自己沒有太高的要求,只給自己設置一個最低的目標:鍛煉身體。那麼,儘力去做的結果會不會比拖延要來得好很多?

事實上,很多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可能就像是一場登山比賽,開始時,因為種種原因我們落後於別人不少,於是你就開始糾結自己到底有沒有繼續攀爬下去的必要,卻不努力往前行,於是,越來越落後,越來越沮喪,越來越絕望,最後乾脆放棄了。

如果我們不去看別人,也不去想這座山到底有多高,只管「管它呢,我先把這一步爬上去再說」,也許不知不覺中,就會到了山頂。

第三、「懶惰的我」和「勤快的我」交戰的時候,我無意中成為了「懶惰的我」的幫手。

選擇懶惰,就當時的我自己而言,當然是一件很舒適的事。但從長期來看,它真的會降低我的自我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忙著玩手機,忙著吃喝玩樂,拖延了本該完成的工作或任務,結果拖延造成的後果給我帶來了損失,也給我帶來了更強烈的負罪感和焦慮感。

特別要說明的一點是:拖延症和休息,是兩回事。我們需要休息,需要休閑娛樂,但有些無意義的拖延,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甚至有些拖延,影響了我們實現「有效的休息」。

(四)

時間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寶貴的。

我們每個人從一出生就在向死亡邁進,每過一分鐘都是生命的倒計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中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每個人深思。

一個人如果能活到70歲,那將擁有25500天的生命。除去睡覺、吃飯等必須要耗費出去的時間,我們每個人可擁有的時間並不很多。

有的人浪費時間,拖延時間,耽誤時間,不是玩就是混,而有的人則抓住有限的時間,創造了更高的價值,人與人的差距也差在這裡。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名為《拖延心理學》的書,作者給我們提供了戰勝拖延症的幾種方法。既然說到這個話題了,我就把這些方法分享給大家:

1 確立一個可操作的、小的目標,而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目標。

比如,你確立的目標可以是「今晚十一點前,我要收拾完衣櫥」,而不是「我要成為一個富婆」。

2、將大目標分解成短小而具體的小目標,然後只管去做。

比如,如果你覺得完成一篇畢業論文是一項大工程,那你可以將任務分解成:今天先完成第一章。

3 如果能給你的時間不多了,不要想「這點時間我能拿去幹嘛呢,什麼都做不了,算了吧」,而是「這件事的哪個部分,我可以利用這幾分鐘的時間來做完呢」。

4、分清輕重緩急,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和注意力去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如果在專心趕工作的時候,不必去理會誰發來的微信消息,因為你沒有義務對別人有求必應。人家有急事的話,一般會打電話或直接上門來找你的。

時間管理,說到底就是要找到事情的優先順序,不讓瑣事佔據掉大部分時間,而導致重要的事情沒時間做。

5、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遭遇困難時,不要輕易放棄。困難只不過是一個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不是我們個人價值或能力的反映,遇到困難並不等於說我們「不行」。

6、工作的時候不拖延,不在狀態的時候不工作。

以上這些話聽起來很雞湯,因為時間管理能讓人做事更有效率,但不能解決個人的所有瓶頸。

我們加強時間管理,只是為了不讓自己再像無頭蒼蠅一樣瞎忙。

一天只有24小時,要工作、要帶娃、要做家務、要學習,要鍛煉,要吃飯,還要睡覺,仔細想想,時間的確不夠用,擠一擠時間就會多出來了嗎?

不會。

時間不是擠出來的,而是在最有價值的時間裡因為做了最有價值的事情被利用出來的。如果不想讓自己變得那麼辛苦,最好就是提升24小時的使用質量。

說白了,就是在該做什麼事的時候,就把精力集中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

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如何去使用這些時間。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惰性和拖延,然後形成一個好習慣,也許我們的人生真的會不一樣呢?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