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絲路文化丨玉石之路、絲綢之路、青銅之路的多元文化格局

玉石之路、絲綢之路都很重要,但我認為其二者之間還有一個青銅之路(也叫做「黃金之路」)也很重要,將三者結合,才能形成一種多旋律的探索。這三條路是有先後關係的,玉石之路是最早的,緊接著是黃金之路(青銅之路),絲綢之路晚一點,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東亞新石器時代可以稱之為玉器時代:紅山、良渚、齊家文化是玉文化的三座高峰。然而,西亞及附近地區金崇拜亦源遠流長。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地中海周圍地區均崇拜黃金。英國羅森夫人和鄧聰先生最早注意到並正式作出了論述。

玉石之路

早在1966年,日本近山晶就提出古代存在一條與絲綢之路并行的玉石之路。1994年,臧振在《人文雜誌》發表《玉石之路初探》,明確提出了「玉石之路」概念,並大膽地將良渚、石峽文化玉器與西域聯繫起來,認為開通玉石之路的很可能就是以玉為兵的黃帝族,他同時在《絲綢之路》發表文章宣稱玉石之路是絲綢之路的前身。1995年,張如柏對古代玉石之路進行了探討,提出游牧民族崑崙-祁連一帶的月氏、塞人和羌人在玉石之路上起了關鍵作用。早在1989年,楊伯達就注意到了玉石之路的存在,2004年,他對玉石之路網路進行了重新具體勾划。2002年,巫新華結合考古學和地理學對「玉石之路」進行了溯源。

如今,有關玉石之路的成果有:1、王仁湘著作《彩陶與玉石:前絲綢之路探索》;2、干福熹《玻璃和玉石之路——兼論先秦硅酸質文物的中外文化和技術交流》;3、葉舒憲、古方主編《玉成: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探源》;4、電視紀錄片《玉石之路》;5、梵人等著《玉石之路:消失在古墓中的歷史》;6、駱玉城等著《玉石之路探源》。

《穆天子傳》記載穆王西行見西王母:「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 《漢書·地理志》記載:「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臨羌在今青海湟源東南。從穆天子傳等文獻的記載,考慮到當時的交通手段,西王母的原型在甘肅、青海至新疆東部的可能性較大,說明中原王朝與西域地區的交流至遲在西周中期之初的穆王時期已經開始。

瑪瑙之路

此次考察的重要站點之一——阿拉善盟,是瑪瑙的海洋。我們首先參觀了博物館,走廊上有瑪瑙精品展。然後走訪了瑪瑙奇石市場,從十多年前幾千元一卡車到現在上百元一克,價格瘋長了成千上萬倍。隨後,我們又在騰格里沙漠撿拾瑪瑙,天老地荒,樂在其中。阿拉善瑪瑙質地堅硬、色彩豐富,但與深紅的西周瑪瑙明顯不同。阿拉善雖然有大量瑪瑙,卻不是西周瑪瑙珠的來源。

現在看來沿史前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的不只是和田玉,還有瑪瑙,可能還有綠松石和水晶。瑪瑙古稱「赤玉」或「赤瓊」。公元前三千紀的印度河和兩河流域流行蝕花肉紅石髓珠,該類飾物及其製造技術在歐亞大陸廣泛傳播。「肉紅石髓」又稱「紅玉髓」或「光玉髓」,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肉紅石髓本為世界各地常見的玉石品種,但蝕花肉紅石髓珠(Etched Carnelian Beads)常見於印度河谷和兩河流域的古代遺址,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西周瑪瑙非常稀罕,最早見於北方夏家店和殷墟遺址,主要出土於西周貴族墓葬,東周仍流行。韓城芮國梁帶村遺址、曲沃晉侯墓地、平頂山應國墓地等處都有發現。

考古學已經證明西周瑪瑙珠來自南亞或西亞,古人亦有記載。曹丕《馬腦勒賦》序云:「馬腦,玉屬也,出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固以名之。或以系頸,或以飾勒。余有斯勒,美而賦之。」現存最早的文物鑒定專著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亦云:「瑪瑙多出北方,南蕃、西蕃亦有,非石非玉堅而且脆,快刀刮不動」。狹義的玉,就指軟玉,就是和田玉,廣義的玉包括瑪瑙、綠松石、水晶。因此,玉石之路不只是和田玉之路,還要考慮瑪瑙、綠松石、水晶遠距離交流的可能性。

現在,通過多種考察,我們基本可以認為西周瑪瑙是由西向東傳播的。綠松石是玉的一種,有,土耳其也有。中原地區,8000年的時候就開始使用綠松石,有可能與瑪瑙一樣也是由西向東傳播的。因此,玉石之路不僅是多元多路的,更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研究的。

青銅之路

青銅之路與絲綢之路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青銅之路活躍於夏商周三代,幾乎沒有文字記載,主要作用是由西向東傳播青銅與游牧文化。絲綢之路繁忙於漢唐宋元時代,史不絕書,主要是由東向西傳播絲綢與定居農業文化。兩者先後相繼而方向相反,可以說是青銅之路誘發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取代了青銅之路。研究表明青銅技術的傳播並不是孤立的現象,而與羊、羊毛、牛、牛奶、馬、馬車等技術的傳播密切相關。青銅之路將歐洲和東亞納入了以西亞為中心的古代世界體系,絲綢之路又加強了東亞與西亞、歐洲的聯繫。只有將絲綢之路與青銅之路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地理解歐亞大陸文化的形成及其相互交流與互動的歷程。

金入華夏

夏商兩代約1000年,但東亞考古出土黃金不到1000克。《史記·平準書》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管子·乘馬》載「黃金者,用之量也」,「金貴則貨賤」。《管子·輕重》載「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先王……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可見,從春秋戰國開始,黃金就已被當作價值的尺度。

有關金玉關係的研究,可以參考喬梁《黃金與美玉:古代農耕與畜牧集團在選取首飾材料的差異》和黃翠梅、李建緯《金玉同盟——東周金器和玉器裝飾風格與角色演變》。

從目前已知的考古發現來看,金玉關係對應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玉玦與金環、玉簪與金冠、玉璜與金項、玉鐲與金釧、玉韘與金戒、金帶與玉鉤、玉覆面與金面具、金鞘與玉具、金印與玉璽、金杯與玉卮、金權杖與玉杖首、金書與玉冊、玉帛與金錦、通靈寶玉與長命金鎖、玉作與金工等。

織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現。法門寺地宮發現的唐代的織金錦,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織金錦實物。北方游牧民族酷愛織金錦,因為北方寒冷少水,周圍的色彩較單調,唯有猶如太陽光芒般金光燦爛的金色,才能給生活在廣漠中的人們帶來一絲生機。我們考古發現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絲縷玉衣就是充分的體現。

昆崙山下盛產和田玉,體如凝脂、溫潤光潔、貴重超群、聞名天下。阿爾泰山蒙語意為「金山」,「七十二條溝、溝溝有黃金」,舉世皆知。穿越沙漠戈壁訪古尋玉到馬鬃山,清晨深入地下10來米,見到了夢裡尋她千百度的馬鬃山玉;傍晚參觀明水漢代古城堡順便登上楊增新要塞,意外遇見金山金礦。馬鬃山地區有色金屬礦藏如此豐富多樣,以至於有好礦而無好水。明水缺水不缺金。玉脈與昆崙山藕斷絲連,金屬與阿爾泰山遙相呼應,金玉交響馬鬃山!

En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