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1950年全國最賣座電影 石揮的曠世傑作《我這一輩子》

今年最賣座的肯定是《戰狼2》,吳京先生是大豐收,而我突然想起在六十七年前的一部最賣座電影,因為時代不可逆的悲劇,兩位大家,為全國人民提供了精神大餐,《我這一輩子》1950年全國最賣座,而製作人導演主演為一身的石揮先生,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卻先後以投河自溺形式結束了他們各自的我這一輩子,這唏噓的往事遺憾難以彌補,希望我們可以抽一點時間,好好回憶一下石揮先生的作品《我這一輩子》.

電影《我這一輩子》(1950)國內版海報

石揮自導、自演的、根據老舍先生的小說《我這一輩子》(1950)改編的同名電影,一直被電影界長期忽視,近些年來很都人都在呼籲給予這部電影應有的尊重。這確實是黑白電影時期難得一見的史詩性作品。石揮的這部作品,幸虧還沒有受到「X青文藝路線」的「洗禮」,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無限的感染力和文化張力。無論是導演手法,還是表演水準,堪稱電影史上閃耀現實主義藝術光輝的不朽之作!在1987年香港影評人評選的「十大名片」中,本片名列第五位。

1950年由文華影業公司攝製、石揮導演、楊柳青編劇的《我這一輩子》,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老舍作為一位優秀的作家,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石揮作為一個偉大的導演、出色的演員,在創作上極大程度地忠實甚至可以說發展了原作,石揮的一生和老舍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共同的生活經歷,相似的藝術氣質,使得石揮改編起老舍的作品來有一種別人無法企及的自信與從容,加上石揮爐火純青的出色表現,共同造就了這部電影史的現實主義作品。

這麼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在1957自編自導完《霧海夜航》以後,因忍受不了無辜的批判,含冤自沉於黃浦江,終年42歲。當然,每每看到這部影片時,另一位不能忘卻的人則是1966年8月24日自溺於太平湖的老舍先生,他們選擇了相同的方式結束了「我這一輩子」。

影片《我這一輩子》是根據老舍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導演石揮在基本保持原作精神的前提下,沿用了原小說的第一人稱,在時間的跨度上進行了擴展,即由原小說的清朝末年到民國十年(1921年)延伸到了l949年的北京解放前夕,展現了舊社會將近50年間的滄桑變化。魏鶴齡、李緯及程之在片中飾演的角色也令人難忘。

影片的主人公「我」是一個舊社會的巡警,其職業雖是統治階級的奴才,可與老百姓的關係,卻是一樣的街坊、鄰里;住的卻是大雜院,吃的是窩窩頭、炸醬麵.思想感情上從沒有離開過勞苦大眾。從這樣一個既服務於統治階級而叉心牽平民百姓的人的視角出發,去看、去聽、去想自己四十多年來所經歷的一切,不僅真實可信,同時又具有生活的廣度,凡是城市生活中的各階層人等的生活狀態都被涉及到了,而其中所揭示的事實,也是當時各種錯綜複雜的難以調和的民族的、階級的和社會的矛盾的縮影。全片展現的雖然是「我」的個人的一生的遭際,卻折射著整個時代的滄桑巨變。

劇作結構上,《我這一輩子》與老舍先生的經典之作《茶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茶館》通過一個茶館在三個歷史時期中的變遷來看整個社會的變化,而《我這一輩子》也是抓住了老巡警「我」的一生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從清朝末年22歲的「我」開始說起,一直到解放前夕老年的「我」潦倒街頭,饑寒交迫而死,展開了幾個橫斷面來表現社會的變遷,概括了近五十年的歷史。表現一位老巡警的大半生,內容龐雜,但是卻剪裁得當、脈絡清晰、轉換自然、繁簡適宜。

在影片《我這一輩子》中,由導演石揮扮演老巡警「我」,石揮原為話劇演員,是上世紀40年代話劇舞台上的泰斗,索有「話劇皇帝」的美譽。為了塑造「我」這個人物形象,石揮不僅直接深人生活學習,專門去採訪了一些退休的老警察,而且還刻苦鑽研人物形象,充分發掘自身和角色相近的生括積累.「一下子把要表現的一切都感受到了,並且同時也都應驗在自己身上了」。(石揮語)①因此,石揮扮演的「我」形神兼備,充分體現了人物的獨特性格。從青年、中年、老年一直到死前的垂暮之年,石揮把一個善良、守法、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下層巡警的老實人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我」這個形象細膩生動,哪怕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有充分的內心依據。比如與兒子海福吵架那場戲,「我」沖著海福發火說的一段話,念字的音調、節奏、輕重隨著人物情緒的起伏一瀉而下,對老人那種久壓心底不吐不快的委屈和辛酸的心情展現得絲絲人扣;還有,警察局中逼供那一場戲,石揮的眼神變化極其豐富而微妙:突然凝聚起來,接下來,一瞬間又變化出疑惑、驚愕、惶恐的神態,層層推進,把人物從毫無準備、不知所措到進退維谷、緊張尷尬的複雜心理表現得活靈活現。

還有「受刑」一場戲:「我」痛得無法忍受,卻不願喊叫出來,更不願吐露兒子的去向。面對窮凶極惡的警察局長鬍某,最後終於忍無可忍,顫顫巍巍地憋出了一句話: 「你但凡是個人,也要有點人心哪!」整段表演既「形於外」,又「動於中』』,十分耐人回味。

石揮在《我這一輩子》中的精彩表演為他在1982年義大利電影回顧展上贏得了極高的聲譽。法國的電影史學家米特里說:「我參加了這次『回顧展』,發現了電影,也發現了石揮。」日本電影評論家佐藤忠男說:「過去我只知道有個趙丹,現在我發現還有石揮」。香港的《中外影畫》(1985年7期)也認為石揮是最傑出的電影演員之一。

作為該片的導演,石揮在影片的美學風格上繼承了進步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在表現環境、氣氛、人物情緒等方面,都力求真實。為了獲得活生生的生活質感.影片中的北京街頭的外景、老巡警「我」潦倒后追著三輪車要飯的景象,基本上都是從實景中搶拍得來。

演員們的表演都很樸實。為了讓人物更加真實可信,「人物的全部裝束都嚴格按照生活原樣,衣服是從市民手中買來的當年穿過的舊衣服。石揮扮演的老巡警流浪街頭時穿的破棉襖、頭上裹的包布頭,也是向一老乞丐買下的」。

石揮在電影技巧的運用上也相當純熟,鏡頭剪接流暢而簡潔。影片一開始,伴著蒼涼的「我」的畫外音.鏡頭緩緩地橫移,北京的主要名勝古迹盡收眼底,隨著畫外音的話音一轉,鏡頭停在了一根電線杆上,然後順著電線杆下移,「我」出現在一條窄窄的街道上,一個長鏡頭就把環境背景氣氛介紹出來,使觀眾很快就進人故事的敘述情景中去。石揮對鏡頭的剪接也處理得乾淨利落。

影片表現「我」去當巡用了四個鏡頭:在第一個鏡頭中,「我」的妻子對大妞媽說:「要是被挑上了得剪辮子啊!」在第二個鏡頭中,「我」的辮子被剪;在第三個鏡頭中,「我」穿警服;在第四個鏡頭中,「我」精神抖擻地站在巡警隊列里+正在向右看齊。石揮還善於運用對比蒙太奇:一個鏡頭中站崗的門衛在怨:「站崗也沒這麼費(鞋)呀,接著接秦大人的五姨太買皮鞋的鏡頭.再下一個鏡頭是開了幫的鞋的特寫,拉成全景,原來是拉洋車的孫元的破鞋。

一個鏡頭中五姨太在店鋪里鬧著要秦大人給她買50塊一瓶的進口香水,接著鏡頭從五姨太的洋錢的特寫拉出,跳到孫元家,一個人販子在逼孫元的妻子以30元的價格把兒子賣給她,為了給生病的孫元看病,孫元妻含淚接受了30元的廉價。通過對比蒙太奇,石揮用視覺化的手段控訴了舊社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罪惡,表現了舊社會下層市民的苦難生活。

電影《我這一輩子》(1950)國內版海報

影片對處於社會底層市民的苦難的描寫是其最鮮明的主旨,同時這也一向是石揮所在的文華影業公司的傳統「文華」在當時的影壇上是以關注普通人物的現實命運,冷靜客觀地再現普通人特別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市民的悲慘命運和不幸生恬而著稱。作為「文華」公司的主要演員,文華的創作傾向對石揮的影響很大,而石揮自身的生活經歷也使他對「文華」的創作傾向身體力行。

石揮自16歲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恬經歷,使他目睹了太多的人間慘景和現實之醜惡,使他對人間的殘酷有了特別清醒的認識,因此他一面把人物置身於風雲突變的歷史劫難中,強調人在歷史進程中的渺小和無力,一面又細心冷靜甚至有些感動地體味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平庸、無序和溫馨,所有這些,不僅形成了他現實主義的、平實自然、細緻而有層次的表演風格,而且形成了《我這一輩子》在表現人物的悲劇命運時,將苦澀的幽默和濃郁的生活情趣寄予於沉重人生中的獨特風格。

這種苦澀的幽默和濃郁的生活情趣在影片中總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我"和同事為兒女相親時,二老坐炕上,二小互相偷望,眉來眼去.情趣盎然、生活氣息濃厚。又如,「我」和他的親家在秦府門前站崗的一場戲,兩人對秦家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竊竊私語,同時不停地給進進出出的賓客敬禮,以至於給秦府的廚師也敬了個禮,這個習慣動作,自然而滑稽,在讓人發笑的同時又感到一絲苦澀和沉重。

這部作品不僅成為1950年全國最賣座的電影,也獲得文化部1949至1955優秀電影二等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