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何評價電視劇《新三國》?

說新版必須拿老版來對比。

必須說,老三國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麼完美無缺,在我看來它的缺點至少有:很多情節的戲劇性、緊張感營造得不足;台詞有時候過分照搬史料,不考慮觀眾的感受和實際口語(曹操的「方面何所據之」,魯肅「愆德隳好」,這在書面語里都算比較難的話,竟然直接用到台詞里,實在有點難為多數觀眾);一些角色頻繁更換演員,對角色的統一性破壞極大(甚至包括趙雲,魯肅這種主要人物);部分演員表演上還有比較多舞台化甚至戲曲化的剩餘,略顯做作;服裝道具不算非常嚴謹,沒有湖北台《諸葛亮》對東漢風還原到位。等等

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和很多人一樣,堅持認為老三國是經典。為何?一是創作態度,二是最後的成品,雖有缺點,但瑕不掩瑜。

創作態度上,老版90年代初拍攝,投資1億多,沒有明星,全部實景,全部投到拍攝里,連鮑國安這樣的一線演員都是住普通宿舍。三年時間,演員首先要閱讀大量的三國和漢末史料(王扶林的導演態度之認真你不能不服),然後學習禮儀,歷史文化知識,熟悉原著,並注意曹操諸葛亮這種經典形象切忌臉譜化(覺得老三國曹操純反面形象的,諸葛亮成神了的,請全部看完再來說話)。因此老版從主創到演員,都有著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對歷史文化高度的使命感和高遠開闊的胸襟,所以成片雖有很多不足,但我們看到的是:大多數主要角色栩栩如生,如從書中走出,唐國強的諸葛亮,鮑國安的曹操,陸樹銘的關羽公認難以超越,其他如孫彥軍的劉備 李靖飛的張飛 洪宇宙的周瑜 吳曉東的孫權 張光北的呂布 魏宗萬的司馬懿 高蘭村的司馬昭等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角色;人物和氛圍古韻盎然,令人身臨其境;意境高遠宏闊,令人感受到大時代的波瀾壯闊和英雄的豪邁大氣。當年老三國劇組在東南亞走訪,當地華僑誇讚他們說「你們是真正在給中華民族拍戲!」一語中的。

其次說說新三國。新版的優點我覺得主要有二,也都是編劇朱蘇進的長處,一是始終注意戲劇矛盾的營造(哪怕沒有也要硬造,比如過分誇大關張對諸葛的不信任),所以整個戲顯得很好看,95集幾乎不給人以冗長之感。二是人物大多更顯得(注意這兩個字)有血有肉,讓多數觀眾覺得更好看。部分角色塑造得很成功,劉備、魯肅、劉協等少數角色可以說相比老版有超越之處。

然後再說說缺點。 用我朋友的一句話說,「老三國缺點是雞蛋裡挑骨頭,而新三國缺點是雞蛋里挑蛋黃。」
首先,就是創作態度的浮皮潦草,不認真,無論導演、編劇還是很多演員都如此。導演高希希開拍前一會兒說「還原歷史」(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讓90后了解歷史」,一會兒說要拍出我們的三國云云。創作宗旨連自己都模糊不清,請問你怎麼拍好?
編劇朱蘇進更是以歷史文化知識令人髮指的無知和態度的極度狂妄無恥而著稱,之前的《康熙王朝》《鄭和下西洋》都顯示出其歷史文化知識的學齡前水平,而新三國這方面則為集大成作品:東漢人喊著「主子爺」「叉出去」,曹操封袁紹的所謂「司馬將軍」,諸葛亮把「齟齬」說成「齷齪」,孫權的治所成了「建康」………無法盡數,整個新三國堪稱一個編劇沒文化沒知識的博物館。更令人作嘔的是,此公對他的這一毛病非常知曉(他自己說「我的歷史知識一塌糊塗」「我看《三國演義》的連環畫比看書更有味道,因為書看到最後實在看不下去了,記不住。」),但卻是一副徹底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嘴臉,把戲劇性視做高於一切,公然宣稱「只要精彩,你罵我爹都行」——翻譯一下就是「只要好看,賺錢,我什麼碧蓮也不要」。

比羅貫中更懂三國………

再說演員,即使沒有老三國那麼嚴謹的創作態度,但最起碼你應該把三國原著、三國志、你扮演人物的相關史料認真看過並揣摩吧?很遺憾沒有。在扮演曹操的陳建斌的訪問中,陳說「史料越看越多,我最後乾脆拋開史料,去曹操的詩文中去尋找他」,且不說演曹操這樣的重要人物拋開大量史料是多麼可笑,就僅從曹操詩文來說,魏武古直沉雄的文風詩風是你那個浮躁狂妄的德性嗎?(這貼幾頁當年鮑國安演曹操的創作手記,看看人家的創作態度:

綜上,導演、編劇、演員既沒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積澱,也沒有認真學習充實的態度,更沒有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一份尊重和使命感。指望這樣的一群人拍出好的三國電視劇,無異於緣木求魚。

其次,是由於全體主創的無知導致的劇中大量極其可笑的常識性的錯誤。前面已經列舉了一些。不錯,電視劇不是紀錄片,沒有規行矩步的要求。但畢竟是歷史劇,不是搞笑或家庭劇,基本的史實乃至常識你得有啊,畢竟拍的是中華民族數一數二的文學瑰寶啊,這樣淺陋的底蘊,說貽笑大方、萬世笑柄是毫不為過的。

第三,主創沒有明確的認識和統一的價值觀。唐國強一直堅持一個觀點,三國演義弘揚的是明君賢相,批判的是曹操的「寧教」觀點,如果拍影視劇把後者作為弘揚的對象,那就錯了。唐的觀點是否合理可以討論,但無論如何,可以看出人家是有明確清晰的創作觀念的,這樣這部劇就顯得齊整、可看。新三國呢,朱蘇進從一開始就說不以任何一方為是非,大家都是英雄。誠然,筆下的人物可以千姿百態,但握筆的主創卻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否則全劇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正確與否,劉備攜民渡江是對的,曹操屠城殺戮也是對的;曹操統一北方是對的,劉備奪佔西川也是對的……這樣混亂的價值觀統籌下的作品必然是一部只有精彩沒有精神,只有熱鬧沒有靈魂的低端作品。

第四,對於陰謀詭計的極力刻畫乃至頌揚。成大事不免要用陰謀陽謀,但正如魯迅所說:「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意思就是耍奸使滑的人自古就有,而且也一直有辦法,但是靠這個成大事的是從來沒有的。無論秦皇漢武,曹操劉備,唐宗宋祖,還是主席鄧公,在計謀之外都必須有一個大人物不可少的開闊胸襟和高遠氣度,否則只能在陰謀詭計的小圈圈裡打轉。而新三國里我們全然看不到這些,除了陰謀詭計還是陰謀詭計,不僅濃墨重彩地刻畫,甚至頌揚。在劇中,毒死親弟弟曹沖並一直賴賬的曹丕最後竟然得到曹操「了不起」的表揚和大位;其他乃如毒死呂蒙的孫權、買通產婆弄死靜姝的司馬懿竟都得到了認可。難以想象這樣的觀念給觀眾傳播的是什麼樣的毒素。從《三國演義》到《明朝那些事兒》也寫了大量的謀略,但人家作者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就是始終堅持正義,鞭撻邪惡,絕不以無限耍弄詭計為榮。電視劇誠然沒有教科書的義務,但其廣泛的影響是絕不可忽視的。如此大肆宣揚陰謀論,只能說明主創毫無一個文藝創作者的責任心乃至基本良知,為了收視率而置基本的人心道德於不顧。因此前面說的新三國的優點之一在這也變成了缺點。

再說說人物。很多觀眾會覺得新版人物更有血有肉,可親可愛。其實細想想,這方面新版根本不如老版,只是由於人物說大白話,細節比較多而已,其實人物的側面遠遠沒有老版豐富。陳建斌的曹操只有陰謀詭計,看不到人家鮑國安的沉雄悲涼的英雄氣魄和文人情懷;陸毅的諸葛亮幾乎從頭到尾眉頭緊鎖,除了謹小慎微就是謹小慎微,唐國強演出的初出茅廬的飄逸洒脫、三軍統帥的大氣威嚴絲毫沒有;關羽永遠都和殭屍一樣死板坐著,越到後面越讓人厭惡其狂妄自大,陸樹銘的光明磊落、質樸自然一點也看不到;至於張飛,除了SB沒有別的詞可以形容。所以,要說人物,其實新版的豐富性遠遠不如老版。

其他如軍事歷史文學常識上的種種錯誤、服裝道具的離譜謬誤、時間人物的隨意擺弄(到曹操死那年才出生的嵇康竟然能和曹植詩文唱和。想來估計是除了嵇康,朱蘇進也不知道什麼別的魏晉文人了)等等,不勝枚舉。

所以我的結論是:老版有不少缺點,但瑕不掩瑜,態度認真,製作精良,稱得上是經典。新版好看,精彩,作為電視劇,圖個樂子還可以,至多是一部比較好看的電視劇而已。但其創作態度粗糙,文化底蘊淺薄,思想層次庸俗低下,服裝道具等常識錯誤百出。這些都使得新三國離經典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昨天看了 @蘇沉船 的答案,很受啟發。這裡給他補充幾條。

新三國一開始,就是王允的60大壽。但史料非要說王允只活了55歲(137年-192年)。可見陳壽裴松之的著史態度是多麼不嚴謹,也可見新三國在挖掘新史料方面功莫大焉

核之史料,李儒是董卓的女婿。而劇中董卓對李儒一口一個「李兄弟」,把人倫輩分完全打破,這和董卓出身西涼、沒有文化的背景是一脈相承的,可見編劇充分考慮了人物自身特色

與之相應的還有董卓的「各位百官公卿」

呂布既稱王允為義父(而且他此時仍然認董卓為義父,也就是說呂布同時有2個義父),卻又以小侄自稱。如此混亂的稱謂,足見呂布其人確實是有勇無謀

同理還有李傕(郭汜?分不清)那句不見於任何史料但很能體現人物粗豪性格的「天子陛下」稱謂

孫堅弄到玉璽,小霸王孫策就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一樣,立馬跪下高呼「恭喜爹可以稱帝了!」此時漢獻帝還在,各路諸侯無不虎視眈眈,而孫策敢這樣說,足見其勇敢無畏的小霸王風範和有勇無謀的性格特點,和人物性格也是一脈相承的。而旁邊的幾位將領和孫堅本人毫無反對意見,可見關羽說江東一群鼠輩不是沒有道理的

舉都中不了的范進同志穿越到三國時期,成了袁術的謀士,並和孫堅交涉。這不是編劇不懂歷史,而是用范進考試一再被當掉的典故暗示下來的劇情:孫堅馬上要掛了。其布置線索之細膩令人讚歎

按曹操的說法,劉備半個月能啃8萬個饅頭。半個月按15天算,那麼劉備平均每天要吃5333.3.個饅頭。曹操和劉備「相敬如賓」,他肯定不會錯。如此飯量莫說三國時期,就是幾百年後的凈壇使者豬八戒也是望塵莫及的。足見「大耳賊」的名號不是沒有道理的

與之相應的還有劉備驚人的酒量。喝了100杯后還能和孫夫人用劍打來打去,在劉皇叔面前,只喝了18碗酒就有點醉了的武二郎真是不值一提

曹嵩被殺,陶謙在給曹操的信中的用語是:

曹軍從長安到洛陽,一定要經過芒碭山。繞路不要緊,跑跑步可以鍛煉士兵的身體

原來得呂望的是周公,史書一直傳的周文王渭水得姜子牙是錯的。徐庶不愧是飽學之士

諸葛亮兩天沒睡覺給周瑜寫的祭文,竟然是曹操的遺書。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和嚴謹的劇組是不會錯的,這裡體現出諸葛亮未卜先知的本領和敵偽文件一定要毀掉的堅決意識,還暗含了對周瑜的諷刺,因此這無論對諸葛亮的智力還是忠貞都是點睛之筆

彼此不合的意思,在諸葛亮的口中用一個「齷齪」就能表達了。可是現代漢語專家卻非要硬造一個字形相近的「齟齬」,還標明「1.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2.比喻不平整;參差不齊。3.不相投合,抵觸。4.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真是多此一舉

劉備入川發生在建安十九年(214年)。一般多認為漢末戰亂起於184年黃巾起義,這中間經歷了30年。而諸葛亮張口就是「已近百年」,這不是劇組搞錯了,是為了體現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的特點,可謂用心良苦

趙咨在曹丕面前公然稱曹操為「先父」,而曹丕等人沒有任何異議,可見趙咨是曹操實打實的私生子,而且和魏國關係不錯,所以孫權派他出使。編劇考慮得何等嚴密

同理荀彧可能是曹操的兄弟

司馬懿則在公開場合大呼曹操姓名,足見魏國已經非常的民主

總之,新三國是嚴謹的,如果你覺得哪兒不對,那一定是陳壽他們和後人寫錯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