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無需過分憂慮機器人「搶飯碗」

儲殷

823日至27日,以「創新創業創造,迎接智能社會」為主題的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一場機器人總動員在這裡展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人工智慧等,在5000多平方米的展廳中,隨處可見機器人的產品,會說話、會搬運、會學習,各種機器人各顯神通,機器人企業也是毫無保留,帶來了自己最頂尖的產品。這同時也引發了機器人與勞動者「搶飯碗」的擔憂。

工業4.0時代,人工智慧與工業機器人為主的自動化是否破壞了就業成為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甚至有研究者提出,人工智慧不斷升級,將「殘殺」就業。各類「人工智慧時代最先被淘汰的職業排行榜」更是層出不窮,讓原本就焦慮的都市白領雪上加霜。

不可否認,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革新,尤其是最新一輪的人工智慧革命,必然都會對原有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造成不小的衝擊。以目下的智能化、機器換人來講,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低端的工業生產重複操作、流水線作業——這一點,其實並不是人們惶恐的原因,因為從瓦特發明蒸汽機時代開始,石油在替代汗水,煤炭在替代肌肉,人們早就已經習慣了,即使是自動化生產技術,也早就不是新聞了。人們真正感到焦慮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心者」,如律師、醫生、教師、數據分析師等,也面臨著隨時被機器人淘汰的風險。

然而,機器人真的在「殘殺」就業嗎?機器換人真的會讓一個國家出現大面積的失業嗎?筆者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有研究表明,2002年至2016年,OECD國家的工業機器人存量和製造業就業呈現正相關關係,隨著工業機器人的增加,製造業就業也隨之增加。這說明,至少在產業鏈價值高端,製造業工人被機器人「剝奪」就業機會的說法是無稽之談。現在的製造業正在快速脫離低端製造,邁向價值鏈上層,因此大可不必過於擔憂。

無獨有偶,在美國,機器人造成失業的說法也無法成立。有研究者觀察到,2010年,美國經濟衰退期間,機器人銷量達到歷史最高點,與此同時,製造業領域的就業數量也在上升,當時增加了90萬個工作機會。正如機器人工業協會主席傑夫·伯恩斯坦所指出的,真正對工人就業產生威脅的原因,在於自己無法保持競爭力。失業的危險是公司失去競爭力,而自動化是用來幫助公司提升競爭的,因為新技術往往意味著新商機。

我們應當看到,正如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技術飛躍一樣,機器人對就業的影響,依然呈現出一種結構性影響:一部分舊的就業被衝擊,一部分新的就業被創造,也就是所謂的「摩擦失業」。在機器人不斷普及的起始階段,肯定會發生一些衝擊與不適。

但是,隨著機器人從初始階段向深度發展,其衍生與帶動的產業增長、價值增長、衍生崗位增加就會很快顯現出來。而這也正是在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化中必然會發生的,並不是人力可以阻攔的,抱殘守缺只會錯失參與國際新分工的良機,使經濟遭受真正的重創。

站在經濟學的立場,我們應該跳出「低端製造業」的視角,從產業鏈、經濟結構等更大的角度去看待人工智慧。

我們可以看到,如前所述,製造業領域的機器人化和智能化,在淘汰一些重複低端的勞動工人的同時,也在其他部門創造更多就業,它提高了設計和使用機器人的新興技術工人和產業工人的收入,並使得工業成本下降,從而降低了產品價格。

而新興技術工人和產業工人收入的增加、工業產品整體價格的下降,則將在服務領域創造更大的需求,從供給側來看正意味著服務業就業的增加。可見,人工智慧對經濟運行的根本影響是同時降低成本和增加財富,因此最終必然轉化為新的經濟動力。

其實,人最具價值的部分恰恰是時間。在機器人對低端製造業的「摩擦失業」過去后,人的價值將不僅僅局限於生產一個工業商品,因此他將不再成為工業產品的螺絲釘;他的價值,在於作為人的獨有的價值能力,在於為他人、為機器人提供無可替代的服務,哪怕只是普通的家政服務、保姆服務,機器人永遠無法替代人心的溫暖和柔軟。

總之,不論是制度改革還是技術變革,都難免會有陣痛,這和人的成長是一樣的。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所說:所謂成長,就是和失落、失去和寂寞不斷痛苦抗爭。沒有人會因為成長的痛苦而一直做個小孩,那我們又怎麼能因為變革的陣痛而放棄鳳凰于飛的機會呢?在機器人已經既成事實地成為全球資本的一部分的時代,我們只有迎頭趕上,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走得好、走得穩。

(作者系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