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可我就是自卑啊,我能怎麼辦?

皆源於我的自卑

我的抑鬱

「什麼?!自殺了?」 我媽一聲尖叫,像要把灰布一樣的天空撕碎。

表妹開煤氣自殺了。姑姑回家時,表妹就倒在廚房地板上,滿廚房的煤氣味差點沒有把她熏暈過去,她什麼都顧不上了,趕緊就背著表妹往旁邊醫院跑。還好最後送診及時,但表妹這次的自殺未遂無疑給了她們家每一個人重重一擊。那之後,家裡雖然很快就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他們都明白,那只是表面上的,真正內心的波瀾,是看不見,道不清,也說不明的。

那一年表妹十八。因為家裡條件不好,沒有上高中,讀了技校。模樣還是和小時候一樣秀氣,一雙眼睛如黑白棋子般分明透徹,帶著一絲少女特有的狡黠,同時又有一絲少女特有的茫然與惆悵。瘦削如筆杆子的身材啊,卻早早放下了筆杆子步入了社會。說實話,我以為她會成長為一個「天之驕女」。小時候的她就相當機靈。考試好像從不費什麼勁兒就能名列前茅。這讓我相當羨慕。她是個特別有志向的人,國小時就看過不少書,立志要成為像台灣作家劉墉先生女兒小帆那樣出色的人。那時,我媽常對我姑姑,也就是她媽媽說:「這孩子長大了定是個出挑的才女呀!」

姑姑只微微一笑,「呵呵,這可說不準,看造化吧。」

造化往往出人意料。

自從姑姑嫁給了我姑父,臉上就一直掛著一絲淡淡的惆悵。姑父是某鋼鐵廠普通工人,一直以來堅守在崗位,並打算繼續為奄奄一息的工廠奉獻著自己餘下的青春。平日好賭博,喜怒無常。一輸牌,接著就是一頓醉,回家對姑姑就是一頓拳打腳踢。並且曾經因為輸掉一桌牌在牌桌上親手砍掉了自己的一隻手指。在他的生活中,除了打牌,喝酒,沒有能令他興奮的事情。對於自己的女兒,儼然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對錶妹的學習和生活,他好像從來都只是個旁觀者。開家長會肯定是沒他什麼事兒了,就連表妹讀幾班,自然也是不知道的。表妹中考後,因為上高中太貴,他便毅然決然地將她送去了技術學校。對此,姑姑深夜裡不知哭了多少回,但卻也什麼也不敢說。在飯桌上,眾人對他的決定紛紛表示不解並深深為表妹感到惋惜時,他只邊夾著花生放嘴裡咂著,邊嘬了一口酒,輕飄飄地說,「我得省錢啊。你們不知道現在上個高中,上個大學得多少錢啊... 以後她還得嫁人,買房,生孩子...啊,這些全都得用錢去砸啊,想想就頭疼。」 說到這時,他便突然起身去角落點了一根煙。

好像就從讀技校開始,表妹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不怎麼說話了,小時候的機靈完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默與沉默中情不自禁流露出來的惆悵。那時她住校,但一個月只有兩百塊錢生活費,讀技校那三年,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

從醫院回來之後,表妹照常回到學校,很快就接受了學校的工作分配,進了一家酒店當服務生。春節回家探親,這也是那次事件之後,我第一次見她。我偷偷睨著穿著單薄棉衣,默默縮在沙發一角玩手機的她,想和她說點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思忖了幾分鐘,我終於還是向她靠過去,我總是要邁出第一步的。

」小妞,咋不說話啊。對了,你玩兒微信嗎,加你啊。」

她只是羞澀一笑,熟練地加上了我。我看到她朋友圈唯一一條很久之前發的狀態,寫著克萊斯特《施羅芬施泰因一家》中的一句話:並不是每次打擊人類都應承受,上帝抓住的人,我想,就可以沉落了。

我敏感覺察到這簡單的一句話流淌出來的微妙的脆弱與無奈。之後我和她時不時會聊上幾句,聊得多了,我終於忍不住問她:

「你現在心情好點了嗎?我一直很想知道你當時怎麼想的?到底碰到什麼事了?「

過了好久,我以為她不會回復我了。我暗暗自責。沒有想到她之後會發來這麼一段話:

可能是我太自卑了。長期積壓在我心裡的自卑好像突然有一天我就承受不住了。從我讀技校那一天開始,我就覺得這輩子都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我覺得我越來越封閉,越來越不敢與人交流。那天,我自己一個人在家,這麼想著想著,突然越想就對未來越恐懼,然後就失去理智了。其實,我倒沒有恨我爸媽,我知道,他們這輩子,算儘力了,我不能去要求他們怎麼樣。我從始至終恨的都是我自己。恨我自己不能像那些有能力的同齡人一樣,去親手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我的自卑好像已經卡在喉嚨,感覺快要窒息了。現在雖說還是沒有完全調節好,但我已經在努力了。或許人活著真的不能想太多吧,就像《活著》裡面寫的,活著就只能為活著本身吧。我不應該再為一些無法改變的事情(如家庭,出身),懲罰我自己了...

人與人之間竟是如此相似。我的記憶立刻升騰到了自己當年拿獎學金,獨自在外留學的時光,孤獨到罪惡的日子。每天一下課,就立馬回宿舍,把自己鎖起來。每逢放假,也不出去玩,因為一出去就意味著花錢。也基本不和同學一起出去聚會。化妝品,名牌服飾,奢華游,這幾類常見話題沒一個我能接得上。學校活動,基本不參加,總覺得自己寒磣,拿不出手。課餘還得去亞洲小麵館打工,每個星期騎著我的小破兩輪車,往返四次在空曠的高速公路。旁邊是時不時飛馳而過的私家轎車,不管我怎麼使勁蹬,總能被他們輕而易舉的超越。而這樣的生活選擇,也只能用兩個詞來解釋:自卑。

但自卑的源頭呢?到底是貧窮,孤獨,挫折,還是對一切朝思暮想卻無法擁有之物的渴望抑或是無法改變的現實的衝擊?我的頭腦曾一度為探索自卑根源而混亂不已。但現在我明白,這樣的探索是沒有意義的。自卑往往和孤獨,傲慢,自戀等一系列看似充滿「異質性」,消極的行為和情緒相伴左右。在歷史上,有多少文化,藝術,思想上的巨人也曾飽受「自卑之苦」?茨威格曾經在《與魔鬼作鬥爭》中這樣寫到克萊斯特:

在他的藝術的至高點,創作《洪堡》的那一年,克萊斯特的孤獨感也災難性地達到了巔峰。他在自己的時代和自己的家鄉中從來沒有這樣被世界遺忘過,也從來沒有這樣喪失過目標,他放棄了官職,他的報紙被禁,他內心的使命,在戰爭中將普魯士拉向奧地利一邊,也落了空。他的死敵拿破崙將歐洲像恥辱的戰利品一樣握在手中,普魯士國王也在成為他的附庸之後做了他的同盟者。克萊斯特的戲劇作品在一個又一個舞台上被懸置起來,它們不是被公眾嘲笑,就是被劇院經理漫不經心地擱在一邊,他的書找不到出版商,而他自己連最低職位的工作都找不到;歌德不再與他來往,其他人幾乎不認識他,也不尊重他,保護人任憑他跌倒,朋友們也忘記了他:到最後連最忠實於他、曾經「如皮拉德斯般忠誠的妹妹」烏爾里克也離開了他。他下賭注的每一張牌都失敗了,而他手中剩下的最後也最好的一張牌——《弗里德里希·馮·洪堡親王》這部精彩之作的手稿,他卻無法發出:他不能坐在任何人的桌前了,沒有人再相信他的下注。在下落不明幾個月後,他重新出現,再一次嘗試從家庭中獲取愛:他再次回到奧德河畔法蘭克福的家中,希望能憑藉一點兒愛來潤澤心靈,但他們卻往他的傷口上撒鹽,往他的唇上灑膽汁。克萊斯特家裡人對待這個辭了職的官員、破了產的報紙出版商和不走運的戲劇作家像對待家庭中最不配受尊重的一員一樣傲慢和蔑視。這個家庭圈子的那次午餐給了克萊斯特致命的一擊:「我寧願去經歷十遍死亡的痛苦,也不願再次經歷,」他絕望地寫道,「我上次在法蘭克福的午飯桌上所感受到的一切。」他被逐出了自己的家,逐回到自我中,進入了他自己胸膛中的那個地獄:帶著一顆黯然的心,羞恥和自卑到了極點,他蹣跚著回到了柏林。整整幾個月,他穿著磨破了的鞋和破舊的衣服在那裡拖著腿到處奔波,在各處申請職位,(徒勞地)給書商看他的小說、他的《洪堡》、他的《赫爾曼戰役》,以自己的出現來破壞朋友們的心情:最後,這一切終於使他厭倦了,就像他厭倦了一切追求一樣。「我的心靈受到了如此深的傷害,」他在那些天里沉痛地抱怨道,「我幾乎想說,如果我把鼻子伸出窗外,照在上面的陽光會使它發痛的。」他所有的激情都到了頭,所有的力氣都白白流走,所有的希望都耗盡了,因為:

他的呼喊無力地撞擊每隻耳朵,

當他看見時間的旗幟

被插向一道又一道大門,

他停止了歌唱;他希望同它一起結束,

並含淚放下了手中的琴。

在這種圍繞一個天才從未有過(也許只有尼采有過)的可怕沉默中,一個陰沉的聲音觸動了他的心靈,一種在他整個一生中每當沮喪、絕望之時就會響起的呼喚:死的念頭。從非常年輕的時候起這種自殺的思想就陪伴著他,當還是半大少年的他完成了一個生活計劃時,死的計劃也早就想好了:這種思想總在他軟弱無力時變得強烈,當激情的潮水和希望的澎湃巨浪退去之後,它就像一塊暗礁般在他的心靈中顯露出來。這種對終結的幾乎急不可耐的呼喚在克萊斯特的書信和談話中多得難以計數,我們甚至可以得出一個奇怪的結論:他之所以能夠這麼長時間地生活下來,只是因為他每時每刻都在準備著拋棄生命。他一直想去死,雖然他躊躇了這麼長時間,那也不是出於害怕,而是出於他的誇張性,出於他天性中過度的東西,因為連死克萊斯特都想死得誇張,死在極度興奮中,死在激情洋溢中:他不想渺小、可悲、懦弱地殺死自己,他渴望如他在那封致烏爾里克的信中所寫的那樣「莊嚴地死」——甚至連這種陰暗、危險的想法在克萊斯特這裡也有了一種愉快性、一種如痴如醉的狂歡性...

自卑的表現有很多種,用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

三個孩子第一次來到動物園,當站在獅子籠前時,第一個孩子躲在媽媽身後膽怯地說:「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用顫抖的聲音說:「我一點兒都不害怕它。」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問他的媽媽:「我能向它吐口水嗎?」實際上,這三個孩子都感到害怕,但是每個人的表現都不相同,因為他們是依照各自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模式做出反應。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脫自卑感。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當一個人失去自信,不再認為通過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可以擺脫自卑感,但他依舊不能忍受自卑感的折磨時,他會繼續設法擺脫它們,只是他所運用的方法是不切實際的。他不再設法克服困難,反而沉醉於一種優越感中,強迫自己認為自己有優越感。這樣不但不利於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斷累積。產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沒有克服,問題就會一直存在,所採取的每一個自欺欺人的行動都會讓他的自卑感更加強烈。

如果我們只看他的行為,而不深入去了解,那麼就會認為他的行為很怪異,沒有任何確定的目的。表現出的也是對生活的毫無期待,安於現狀。雖然能看出他像其他人一樣努力讓自己活得瀟洒,但卻看不出改變生活的希望。如果他認為自己軟弱,他就會進到一種使他覺得強大的環境中去尋求庇護,而不是想辦法讓自己本身變得強大;如果他對一些問題感到無力解決,就有可能對他人像暴君一樣的大呼小叫,以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但是不管他怎樣自欺欺人,他的自卑感都是存在的。時間久了,它們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情結,只要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就會引起他們的自卑感,成為生命的底色,這種情況我們便可以稱之為自卑情結。

現在,我們給自卑情結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憤怒、眼淚、道歉都有可能是自卑的一種表現。因為自卑感會讓人感到壓力很大,所以他們會通過尋求優越感的方式來釋放壓力,補償自己。但這種方式是不能解決本質問題的。他們往往是把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不斷從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可以避免失敗的事情中尋求安慰,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成功。在困難面前,他們會猶豫、畏縮,沒有作為。

這正是那些患有廣場恐懼症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情形。這類患者認為:「我必須待在熟悉的地方,不能走遠,生活中充滿了危險,我要躲避這些危險。」

當腦海中充滿了這種信念時,他們就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肯出來。在面臨困難時,一味退縮,甚至會自殺。這時候,他已經放棄了解決生活中困難的想法,且感到無能為力。如果自殺這種方式能看作一種譴責或報復他人的方法,他們就會用自殺的方式來獲得優越感。選擇自殺的人,大多會將責任推給別人,他們好像在告訴別人:「我這樣敏感、溫柔,你們怎麼能如此殘忍地對待我!」

每位神經症患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並避免與外界過多接觸。他們想要逃避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並讓自己活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他們用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築起了一間「密室」,關上門,不問世事,孤獨終老。偶爾也會依據自己的經驗選擇用怒吼或者哭訴來統治自己的領地。

例如有一些不擅於解決問題的孩子經常用哭鼻子和抱怨來贏取別人的關注,他們在其行為舉止上表現出自卑情結,看似已經默認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我們把眼淚和抱怨稱為「水性力量」,這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手段。愛哭的孩子和膽小的孩子一樣,自卑感會顯露出來,他們表現出軟弱的一面,內心則隱藏著想要超越別人、好高騖遠的目標。相反,喜歡自吹自擂的孩子則給人高傲自大的印象,富有優越感,但是我們不管他們說的話,分析他們的行動會發現,他們也是有自卑情結在作祟,他們只是不敢承認自己有自卑感。

神經症患者總表現出行為受限的特質。口吃的人講話常常會表現得猶猶豫豫。他們想要與人交流,但是他們的自卑感又讓他們害怕不能順利完成,說話時就會表現出猶猶豫豫的樣子。有一些人到中年還找不到工作,到適婚年齡也害怕談婚論嫁,他們都有自卑情結。有手淫、早泄、陽痿和性心理障礙的人,也都是因為有自卑情結。

自卑感本身無可厚非,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比如,只有人類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會進一步學習,以便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可以說,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我們假想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他一定會說:「地球人組建了各種社會機構,為避雨建了房子,為保暖生產了衣服,為交通便利修了道路,他們一定覺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弱小的居民。」的確,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類的確是所有動物中最弱小的。我們沒有獅子和猩猩那麼強壯,也不具備很多動物擁有的自我保護的能力。有些動物為了取長補短也會群居生活,但人類比世界上的任何動物都更需要合作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如果人類之間不能合作,就只能任環境宰割。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學會合作,那他就會越來越悲觀,並引發自卑情結。我們也知道,即使具備良好合作能力的人,也難免會遇到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任何人都不能說自己已經是一個完人,可以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但是,只有與他人合作,融入社會,才能實現這一目的。

我們知道人類永遠無法達到生命的終極目標。如果一個人已經沒有任何做不到的事情,那麼他的生活一定是索然無味的。當一個人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已預知,那麼我們的生活還有還有什麼意義呢。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當我們能知曉任何事物,探索和討論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科學也不需要發展了。當我們的一切都是一個設定好的故事,曾經讓我們追求的宗教和藝術也都失去了意義。幸好,生活並不是如此,有許多新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我們需要在社會中不斷奮鬥,勇往直前。(本段選自《自卑與超越》)

一份撫慰心靈的書單

1.

《夢的解析 : 揭開人類心靈的奧秘》

最初發表於1900年,被譽為精神分析第一名著。它通過對夢境的科學探索和解釋,找破了幾千年來人類對夢的無知、迷信和秘感,同時揭示了左右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潛意識。

2.

《當尼采哭泣》

歐文·亞隆所著的《當尼采哭泣》是一本經典的心理推理小說,書中人物多來自真實的歷史,作者假託19世紀末的兩位大師:尼采和布雷爾,基於史實將兩人合理虛構聯結成醫生與病人,開啟一段扣人心弦的「談話治療」。

如詩般的語言,理性縝密的思辯,情節充滿懸疑。高潮迭起,結局卻出人意料……

3.

《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大師,他的心理學觀點不僅適用於父母和了女間的關係,而且也可以涵蓋師生關係。在維也納,阿德勒有眾多的追隨者。1927年,他受聘為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為日本長島醫學院教授。1935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歐洲講學。由於四處爭聘,他有時甚至一天之內要分赴兩個城市演講。由於過分勞累,他終於因為心臟病發作,猝死在蘇格蘭亞伯丁市的街道上。

4.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精神病患談訪錄。在與精神病患對話的內容里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表現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對生命提出的深刻觀點,聞所未聞卻又論證嚴謹。

5.

《焦慮的意義》

一代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的代表作,系針對當代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問題——焦慮而寫。作者檢視了不同的焦慮理論,從哲學、生物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角度分析了焦慮發生的心理本質及其積極意義。《焦慮的意義》對當代深陷焦慮之中的各界人士極有參考價值。

6.

《隱疾》

醫學博士博爾溫·班德洛告訴我們:如果黛安娜不是王妃,她也會是個抑鬱、暴飲暴食、自我殘害的購物狂;如果夢露沒成為明星,她只是個流落在好萊塢街頭的兼職妓女;不會幸福,而境遇只會更差。他們,不是被名望所累。不同類型的人格障礙,決定了他們的一生。

7.

《二手時間》

本書是白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最新作品,通過口述採訪的形式,展現身處關鍵歷史時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書講述了蘇聯解體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

8.

《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是美學大師蔣勛的經典代表作,於初版十周年之際重磅回歸。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蔣勛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創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9.

《心》

小說以徐緩沉靜而又撼人心魄的筆致,描寫了愛情與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與道義之心的衝突,凸現了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矛盾、悵惘、無助、無奈的精神世界,同時提出了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

10.

《我們終將被遺忘》

李唐筆下青年大都是平凡的普通青年,卻並非乏味的人,他們試圖變得有趣,對生活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熱情,飛蛾撲火般地決絕和勇敢。他的文字細膩、準確,有超出其年齡的精鍊和成熟。

責編:蘇齡童

知識 | 思想 | 文學 | 趣味

主編:嚴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