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即之書法作品之:大字杜甫詩卷

《書杜詩卷》局部

《書杜詩卷》,張即之大字楷書,墨跡,紙本,縱三四·六厘米,橫一二八·七厘米,共一百二十八字。書杜甫七律《紫宸殿退朝口號》和《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二首。所書含墨飽滿,著筆從容,使轉頗急,時露飛白,寫出了斬釘截鐵的獨特風格。款署淳佑十年(一二五零)八月下浣樗寮」,時年64歲。歷代書壇公認大字難妙自古為難少見功效。這是何故?蓋因大字在行筆與結體上,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預期的理想境界。然張即之工楷書,尤其擅長榜書和擘窠大字,並為世人所珍愛,為金人所重價購求,豐碑巨刻散流江左。可見張即之書法非同凡響。明張寧云:溫夫特善大書,匾額字如作小楷,不煩布置,而清勁絕人。其書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達到超凡的藝術水平,就在於他臨池不輟,刻苦修練,一生勤奮,具備了極為深厚的功力。張即之書固受唐人影響,但他並不模擬古人,不在前人的軌跡上亦步亦趨,而是善於變法,結合個人所長,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例如在雄厚挺拔的《書杜詩卷》中,他一改顏魯公的圓頭直入、純然中鋒運筆的方法,而間或採取側鋒筆法,使線條粗細濃纖交替編織,力求點畫、結構的險勁清絕。此捲起筆落墨沉著從容,運行穩健,老筆縱橫;筆畫抑揚頓挫,使轉頗急,力透紙背。飛白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因而為作品增添了剛勁與豪邁的氣韻。其結體不雕不琢,斬釘截鐵,自然爽朗,古雅遒勁。此卷筆勢飄逸瀟洒,大氣磅礴,但筆筆可尋出處,毫不失規矩。這是件十分難得的翰墨精萃,堪稱張氏大字楷書的代表佳作。

《杜詩卷》歷經南宋、元、明三朝,均未留下鑒藏家的任何題記及印章,惟清初王澍在騎縫處鈐印多處,隨即進入乾隆內府珍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紙本 行楷 縱29.3厘米,橫91.4厘米。小字行書38行,凡688字。遼寧省博物館藏。

帖後有文徵明跋、項元汴題記。卷前後又有項氏諸印和卞永譽式古堂印,清乾隆、嘉慶、宣統三朝印璽。文徵明云:按《皇宋書錄》,即之,安國之後,甚能傳其家學。……。其書師顏魯公、嘗為高宗所稱。即之稍變而刻急,遂成名家。《汪氏報本庵記》一文原為樓鑰所撰,汪氏是樓的外祖家,不知道與張即之有無瓜葛,要錄寫這篇文章。書後的淳熙十二年(公元1252)三月二日款,原應在文內,為後人挖移篇末。此卷小字行書,運筆流暢而勁健,比即之其它擘窠書《杜甫詩卷》要秀逸些,是張氏傳世墨跡中的佳作。乾隆時曾刻入《墨妙軒法帖》第四冊。

相關說明:

北宋遭靖康之恥,汴京被金兵陷落,徽、欽二帝被虜,宋高宗趙構南逃,建都於臨安,此便是歷史上的南宋王朝,自建炎元年至祥興二年先後易九主計一百五十二年。南宋雖苟安一時,但江南之地,物產豐富,人傑地靈,且宋高宗趙構雅好翰墨,北宋刊刻之《淳化閣帖》至南宋時影響漸廣,學米《芾》學黃(山谷》學二王之風蔚然一時,帖學又得到長足的發展《鼎帖》、《淳熙秘閣續帖》、《世釆堂帖》相繼問世,高宗還設置書學,命米友仁任書學博士.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南宋亦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書家,如岳飛、吳說、范成大、吳琚、朱熹、陸遊、姜夔、張即之、文天祥、趙孟堅等人.從總體上來說,南宋書法不及北宋之新意迭出,生氣蓬勃,顯得比較保守,模仿之風亦較盛,但其中亦不乏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書家,張即之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張即之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卒於理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字溫夫,號樗寮,安徽和州人.他是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南宋的著名書家張孝祥又是他的伯父、即之年青時即以父蔭補官.授承務郎,父亡后擢司農寺丞,調任嘉興知事,因遭受他人巫陷,未赴任上,特授直秘閣而離職,即之一生仕途並不順利,據《李伯嘉墓志銘》中記其官職為太中大夫,直秘閣致仕、歷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后引年告老,終年八十一歲。

張即之的書法在幼年時便受到其伯父張孝祥的影響,始學米芾,后則肆力於褚遂良楷書筆法,在這基礎之上,又糅合了隋唐人寫經的筆意而自創一格,特別是他的楷書,寫得清勁絕俗,用筆極其精到細膩,發筆處喜用搭鋒,點畫之間,顧盼呼應,而兼行草筆意,又善於用方筆側鋒,顯得姿態生動,極其圓熟.即之的書法在南宋時名聲就很大,金人常出高價來收購他的宇,據《宋史本傳》謂:即之以能書聞天下,金人尤寶其翰墨。張即之小楷以精巧圓熟為特徵,正如梁聞山《評書帖》所謂:原自歐出,參有褚法,結體尚緊,特多討巧之處而不成大方耳。其實小楷以精巧為特徵本身即是一種風格,況即之喜寫經文,而經文中重複的字很多,比較難寫,即之能在楷法中自成一格,別開生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如葉昌熾《語石.張即之一則》中謂:張即之,書中之畸士也。好用側筆,望之如矮松偃蓋,婆娑可愛,其運筆以收為縱,又如長房縮地,咫尺有千里之勢。本冊所載《張即之書報本庵記》後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為一一八五年,而張即之生於一一八六年,故知此為報本庵記寫於淳熙十二年,非即之書於此午也.此冊行楷骨力勁健,點畫精到,結字生動,筆意流動,顯得神采煥發,給人以一種輕鬆自如之感,從其成熟的風格上來看,當為其晚年時所書,無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張即之《行書待漏院記卷》 皮紙 41.5×66637.5px 上海博物館藏

張即之善寫大書 ,《行書待漏院記》即其大字書法的代表。此卷每行三字,字字大如碗口。字體取顏字之寬博方整,行筆粗壯雄健,筆道時粗時細,時呈波折,流暢跌宕。在帖學盛行的南宋,張即之堅持傳承顏體,表現出其獨特的個性。

張即之《雙松圖歌卷》(局部) 紙本 楷書 縱33.8 x 橫119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絕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兩株慘裂苔蘚皮,屈鐵交錯回……

張即之(1186-1266),字溫夫,號樗寮,南宋和州(今屬安徽)人。官至司農寺丞.授直秘閣。以擅書名世,書宗唐人,結體嚴謹,筆法險勁,對當時書壇影響很大,北方亦多仿效其體者。

《雙松圖歌卷》鈐」(朱文)張氏」(白文)即之」(朱文)印,款署:張即之七十二歲寫,即南宋寶祐五年(1257),為晚年之筆。後人皆稱張即之以能書聞天下大字古雅遒勁,細書尤俊健不凡。此卷擘窠大字,神完氣足,勁健雄肆,但時見險怪之態。

卷前有偽作託名蘇東坡古柏圖,後有明代陳新、夏彥良跋歷代著錄:《寓意錄》、《行渠寶笈初編》。此卷為其晚年之筆,擘窠大字.神完氣足,勁健雄肆,且時見險怪之態。

歷代著錄:《寓意錄》、《石渠寶笈初編》。

張即之《行書台慈帖頁》 紙本 縱30.9厘米橫43.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結銜稱致仕,應作於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故為張即之老年之筆。書法精勁峭利,無衰退氣象。

歷代著錄:《書畫鑒影》。

釋文:

即之伏蒙

台慈,

寵賜

寶墨、仰體

記軫之厚。即之年來衰病日侵,視聽久廢.兩

月前忽得小府癃疾,訖今未愈,不容親具稟

謝之幅。仰乞

台照,

垂喻備悉。昨來大字,已曾納去。若小字,則目視茫茫,

如隔煙霧,度不復可下筆矣。切幸

加亮.

右謹具申

二月日 中大夫直秘閣致仕 張即之剳子

張即之《溪庄帖》,又名《草書於廿而弟知縣承議尺牘》,紙本,行書。

致殿元學士尺牘冊 紙行書 30.7 x 53.6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即之擅長行書與楷書,存世書跡中,尤以中楷書寫的佛經作品,數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他的書學淵源,除了多少來自於伯父張孝祥的影響之外,唐人的楷法以及北宋蘇軾、黃庭堅、米芾三家,也都是他取法的對象。但他由於能夠自出新意,例如以禿筆寫大字等,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書風,因此終能成為大家。

這件致殿元學士尺牘,又名從者來歸帖,是以行草書寫在牙色印花紙本上。由信中野衣黃冠,擁嬾殘煨芋之火等語句看來,大約是張即之晚年(淳祐五年,1245年左右,張即之時年六十歲)退休閑居於家中時所作。這幅尺牘結體疏秀,用筆清俊飄逸,絲毫看不出衰頹的老態。

張即之《斂襟談老氏詩楷書冊》 紙本 縱26.5厘米、橫13.6厘米

此冊紙本原來似為手卷,后經割裱為冊。每頁兩字,字大如碗,錄詩一首:斂襟談老氏,生事正當后。滄海但會意,居無東西畝。無言聊悵望,微霜欲在手。走經微朽橋,坐此豈得酒。前山未得躋,夢遊杖疏柳。即之書。末鈐玉堂中人朱文方印。

此當張晚年之作,雄勁豪邁,嚴整峭削,字多飛白。王世貞《藝苑厄言》云:張即之非不遒勁,而粗丑俗惡,種種可恨,是顏、柳之疎裔辱家風者。

張即之(1186—1263),宋孝宗淳熙葉三年生,理宗景定四年卒,享年78歲。和州(今安徽和縣)人。善作擘窠大字,豐碩巨刻,散流江左。方丈被譽為張即之匾額題字的代表作。老筆紛披,清逸遒健。這是日本京都東福寺(臨濟宗東福寺派大本山京都五山之一)的開山祖師圓爾弁圓(聖一國師,1202—1280)歸國后,其師無准師範(1178—1249)由寄贈給他的,是傳存於東福寺的匾額題字之一。京都禪宗寺院方丈懸額,即是依據這幅方丈的題字忠實模刻下來的。寺院的住持稱方丈,亦稱堂頭。

禪院題字,多指法書禪院的山號、寺號、室號、軒號、寮號等,倍受禪院珍重。三應為直屬老師的侍者;首座,為修業者的頭目,居席之首端,處眾僧之上,故名,亦稱上座、禪頭等,選德業兼修者擔任,其職統領全寺禪僧;知客,亦稱典客、典賓,禪家寺院西序六頭首之一。負責接待外來賓客;書記,禪宗寺院西序六頭首之一,執掌文書,《百丈清規》卷四:職掌文翰,凡山門榜疏,書問祈禱詞語悉屬之。

方丈 紙本墨書 45.5X103.0cm 日本京都東福寺藏

三應 紙本墨書 44.8X92.4cm 日本京都東福寺藏

首座 紙本墨書 44.8X103.0cm 日本京都東福寺藏

知堂 紙本墨書 44.5X91.5cm 日本京都東福寺藏

書記 紙本墨書 44.5X2280px 日本京都東福寺藏

張即之《佛遺教經》,行書。從北宋開始,禪宗初學者入門必讀佛祖三經,所謂佛祖三經指的是《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和《溈山警策》。此帖《佛遺教經》是張即之70歲時書,即寶佑三年(公元1255年),現藏故宮博物院。

張即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局部) 紙本 行楷 縱32.3厘米 日本京都智積院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張即之書於寶祐元年(1153)。張即之行楷妙絕南宋,此張即之手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其晚年書法精品。下筆簡捷凝鍊,運筆堅實峻健,點畫顧盼生情;結字俊秀而骨力遒勁,使字字結體生動明快,清爽不落俗套。每個字中十分注意筆畫中的變化,其筆畫的粗細、伸縮舒展皆隨機而作,卻又不失法度,是獨具匠心的書作。故此書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一代楷書名作。

張即之《楷書度人經帖》 紙本 59頁 每頁縱30.7厘米 橫14.l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按錢陳群題跋言:度人經為張君中壽時所作無疑。此經書法干正秀勁,紙墨精好,用筆秀穎.前後完整。

度人經全名為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冊前有清乾隆帝行書毫素通靈四字,後有錢陳群題跋一段。

鑒藏印記: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諸印,冊后余紙有李受持三字,字下鈐蒙孫」(朱文),字上鈐山水中人梅江李氏」(朱白文)及山水印一方。

歷代著錄:《秘殿珠林續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