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對錢的態度——其實就是對人對事的態度

最近,收到了郵電出版社寄來的兩套樣書《我是精明小買家》、《我是未來CEO》。

老實說,這兩套書算是厚著臉皮套近乎討來的。

話要從舊說起:

大約十幾年前,流行了一本書:《窮爸爸與富爸爸》。也跟風趕時髦地搶來一本。似乎不讀這樣一本書,真跟落伍的老土沒知識沒文化沒見識一樣。看完這一本書,最急迫的想法是:孩子的財商一定要趁早培養。

金融、商業、市場、理財、成本、廣告、價格、稅收…….這些概念,似乎需要專業的學習。其實,這些概念,都緊密地融在生活中的每一處。

所以,無論是去銀行,還是去超市;無論吃匹薩麥當勞還是肯德雞,還是吃酸辣粉過橋米線狗不理;無論是與街邊的小販們討價還價兩兩必較,還是在商場一擲百金故作不差錢狀……總之,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都成了我對孩子講「金」佈道的機會。

錢有什麼用?為什麼早期的錢是貝殼,後來是金屬,接著是紙質的……現在直來越多的人用卡(信息)?

銀行是做什麼的?銀行靠什麼維生?利息是什麼?

錢為什麼會貶值?

為什麼農貿市場的蔬菜會比超市裡賣的便宜?

為什麼包裝的越好的東西越是貴?

電視上做廣告的錢是如何體現在價格上的?

我們吃的南方水果,從種植開始經過了哪些環節才到我們肚子里?

什麼叫稅,為什麼要上稅?國家收繳的稅用在了什麼地方?

開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一個公司是如何把東西賣出去的,錢又是怎麼掙到的?

灌了幾年灌了許多。有幾件事,讓老爸欣慰:沒白灌。試舉幾例:

一是小朋友曾經告訴我,以後長大了,要去歐洲掙錢(最值錢),然後到美國買東西(質量好),最後回到來用(最划算)。

二是小朋友看到有的店面生意很火有的店面卻很清淡時,會問:為什麼他們到四處的小區發傳單打廣告?為什麼他們不便宜一些賣以掙取更多的客戶?

三是小朋友每年的壓歲錢,總是叮囑著為她存在銀行----這樣可以保值,儘可能減少通貨膨脹的影響;或是買一部分基金,從長期來講,穩定持久的收益可以實現增值。小朋友實在不喜歡股票這樣有高風險的投資。

以上的知識,也只是零敲碎打,不成體統。所以心裡一直想,能不能有一套書,能從小朋友的角度,系統地講一些有關「錢」的知識。這樣省卻了老爸我挖枯心思的成本,與半吊子水亂咣盪的不安。

所以,得知有一套專門給小朋友的財商教育書時,便依仗著自己人郵社出過出幾本破書,心虛著、皮厚著討來了。

一直以來,想說點口水話,呼籲一下拼爹拼媽的小爹小媽中爹中媽大爹大媽老爹老媽,別光顧著拼自己,也得想點辦法----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樣,拼一下孩子。讓孩子們從小也被開發一下財商。

按時下比較時尚的說法,培養孩子有三商:智商、情商與財商。

智商的作用,就不必多說了。

情商,似乎孩爸孩媽也沒小看。但新聞裡頭看到一些未成年的孩子,遇到點挫折就想不通想不開卻想下去的(跳樓),越來越多了起來。也說明了情商培養方面問題不少。

財商的培養,如果老爹老媽不是銀行保除證券等方面的有關人士,可以說這一塊的教育,幾乎是空白。

人個覺得----如果把智商、情商與財商比喻成精神領域的培養的話,情商當屬精神領域的精神文明建議,財商則屬於精神領域的物質文明建設;如果把智商情商與財商也排一個輕重排名的話,情商當屬第一,財商當屬第二,智商當屬第三。理由是,一些智商很高(通俗的一般意義上的智商)的大學生,做題行,做工不行。甚至找個工作、養活自己都很困難,拼不了爹就啃爹的現象成為普遍。足見,天下聰明者比比皆是,而不成功者(標準很低,就是養活自己)滿地都有。足見,智商(通俗的一般意義上的智商)不是那麼太管用。大家都在拼智商的時候,智商的利潤少得實在可憐。

還有一個現象是,有不少商業上的成功者,似乎學歷(代表通俗的一般意義上的智商)並不高、學習成績並不好,而情商與財商(通常意見上講,叫商業眼光)卻高得出奇。這是一個在常見的又是很奇怪的現象社會現象。

智商、情商與財商,能做到完美統一的,個人覺得,當屬戰國時期的范蠡。

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得屁滾尿流喊爹哭娘,見圍於會稽山上小命不保時,是范蠡范大人出了一計:裝孫子,當人質。低聲下氣,多送厚禮。

(《史記》載:越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故至於此,為之奈何?」蠡對曰:「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

此後,勾踐入吳忍辱負重,及回國后卧薪嘗膽,漫長的艱苦歲月,是個人都想打退堂鼓。但范蠡陪伴左右,叫好鼓勁拍巴掌點火加油(可見情商之高),讓勾踐堅持了下來。

有一次,吳王身體不好。范蠡這一次出的不是餿主意,而是臭主意,讓勾踐親口去嘗吳王的便便,然後祝賀吳王龍體無礙,不久就康復。也就是這個臭主意,打動了吳王,放虎歸山,把勾踐放回了老家。結果越王勾踐在范蠡、文種的協助下,苦心經營二十多年,滅掉了吳中,洗刷了前恥。

范蠡幫助勾踐確立霸業以後,功成身退,也展現了其凡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智商。

《史記》載: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范蠡的財商是如何體現的呢?

范蠡是一位集智商、情商與財商之大成者。

當年,范蠡侍奉越王,殫精竭慮,不避險阻。勾踐爭得霸業,離不開范蠡、文種兩人的協力相助。但兩個人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

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他深知越王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於是就帶上家人(傳說中還帶上了西施)與珠寶,趁船離開了越國。

越王問文種:是不是要把范蠡追回來?文種回答:范蠡有鬼神不測之機,肯定是追不回來了。

後來文種收到了范蠡寄來的一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相貌長頸鳥喙,刻薄寡恩,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趕快逃走吧。文種收到信以後,悶悶不樂,稱病不朝。後來,有與文種不和的人向越王進讒言說文種覺得功大賞薄,心懷不滿,正準備謀反。於是越王就賜文種一把劍,讓他自殺。

范蠡去了哪呢?

《史記》載:范蠡浮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閑行以去,止於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他順著海北上來到了齊國。自稱為「鴟夷子皮」。他和兒子們在海邊治理產業,吃苦耐勞,經營有道。沒過多久就成了千萬富翁。齊國人聽說他賢能,就請他做了丞相。范蠡感嘆: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意思是說經商積累千金,為官做到丞相,對於一般普通人來講已是人生的頂點了。長久享受尊名,不吉利。

於是他歸還了相印,把家產散給了朋友鄉親,又悄悄離開,秘密來到了陶這個地方定居。父子又開始辛勤耕作,並經營畜牧業。不貪圖暴利,只需獲得百分之十的利潤就可以。沒過多久,就成了億萬富翁。天下人都稱道他為「陶朱公」

民間中供奉的文財神,一般就是指陶朱公(武財神是關公)。

還有一件事,最能說明範蠡具有較高的情商、財商與智商。

范蠡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兒子是在陶定居時生下來的,算是富二代。在老三成年的時候,老二因為在楚國殺了被抓了起來。范蠡說: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富貴人家的子弟,也不至於暴屍街頭。

一開始,他想派老三前往楚國探視,若能解救回來最為理想。他為老三準備了黃金千鎰,用牛車載運。剛要啟程,老大卻請求前往:「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並且要死要活的準備自殺。孩子的老媽也在邊上幫腔:「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意思是說,老三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讓他去辦這事,指定辦不成事,再白白搭上老大的命,甭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吧,也會賠了千鎰又死老大的,人財兩空,不合算。

范蠡不得已只好改派老大。並讓長子隨身帶了一封信,給他的老朋友庄生。再三叮囑:至則進千金於庄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去了以後只管把錢放下,費話少說,聽從安排,不要計較長短多少。

老大到了楚國,不敢怠慢,遵從父親的吩咐,送上了千金與父親的親筆信。庄生看完,說道:你千萬不可久留此地,馬上離開。不要節外生枝。如果你弟弟和出來,也不要問為什麼。

但老大看到莊子住的地方窮破不堪,看不出庄生有什麼能耐。於是他離開庄生后,既沒有聽父親的話,也沒有聽庄生的安排。就自作主張,賄賂了另個一個楚國的貴人。顯然,對莊子的能力不是十分信任。

庄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但他確實是一個很有名望很有能力的人,楚王以下的官員都把他當成老師。楚王本人也要敬他三分。莊子找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向楚王進言,要求楚楚王推行恩德,廣布仁義,大赦天下。

范蠡家的老大,從賄賂的那個貴族處得知了天下大赦的消息,心裡悵然若失。他不知道這個特赦令是怎麼來的。只是想,楚國大赦,二弟自然就會放出來的。就開始心痛送給庄生的千鎰黃金。所以他又去見庄生,拐彎抹腳地要回了這白送的黃金。

庄生因為被小子作弄,感到恥辱。就又對楚王說:雖然大王要推行恩德,天下大赦。但我聽路人議論紛紛說三道四,講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在楚國。他家人拿了大筆的錢來賄賂楚王身邊的人。楚王大赦完全是因為陶朱公的原因。楚王聽后大怒:「寡人雖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先下令殺掉了范蠡家的老二,然後再宣布大赦。

老大最終是帶著他弟弟的屍骨加到了家。「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獨陶朱公獨自苦笑:事情不出我所料,果然,殺他二弟的其實不是楚王而是老大啊!「彼非不愛其弟」,只是因為他心痛錢捨不得錢啊。老大從小就跟我在一起,起早貪黑,早六晚九吃盡苦頭,知道謀生艱難,所以過分重視才物。而我當初想派老三前去救人,是因為老三是個富二代,出生在蜜缸里,哪知生活艱辛。他遊手好閒,遛鳥耍狗,揮金如土無所吝惜。讓老三去,正是因為他為了辦事,必定捨得花錢。而這一點老大卻做不到。老大把老二害的了原因,就在於他怕花冤枉錢啊!

《史記》載: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由此,不得不佩服范蠡的眼光見識。

情商、財商與智商,專家學者自有專門的定義與嚴格的規範。

個人通俗的理解,情商是對人的態度;財商是對財的態度;智商是對物的態度。

如若有機統一來看,人財物各如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一條邊不存在,三角形也不存在。三角形的一條邊,總會影響到其它兩個邊的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人的態度,自然會反應到對財對物的態度上來。對財的態度,會反應出對人與物的態度上來;對物的態度,也會會反應出對人對財的態度。

比如說「待人接物」,講的是對人對物一致性關係;「人財兩空」,講的是人與財的一致性關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就包括了人財物的關係。還有當下較為流行的「白富美、高帥富」之類的,離開不人「財」與貌。

就財商這個話題來講,一個人對財的態度,其實就是一個人對人的態度,對物的態度。

古代人非常重視財商教育。對於財產富貴自有獨特的價值觀。

且拋磚引玉(實為老夫才疏學淺找個漂亮的借口罷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司馬遷寫的《史記 貨殖列傳》,卓見妙論,深意眾多: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貧窮與富貴之道:富貴絕不是強取豪奪來的,或是別人恩賜施捨來的。靈巧勤勞則富裕有餘,愚笨偷懶的人(可以偷學不能偷懶),則空空出也,常顯不足。自古及今,強取豪奪來的財富,必遭因果惡報。辛勤積攢下來的財富,又必蔭及子孫。福緣善慶,禍因惡積。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站在大街上滿眼望去,來來往往,不管是開寶馬的還是坐公共的,不管是騎三輪的還是急急匆匆步行趕路的,擺攤的坐賈的,划拳行酒的還是獨自吃麻辣湯的,哪個不是為了一個「利」字?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都時時擔心受窮挨窮,更況且是小老百姓呢?

人、財、物,如果壓縮成一個字,便是個「利」字。三個字,三原色,描盡人間善惡冷暖。變成了水墨畫。

無岩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

如果自然沒有隱士的操守風骨,卻又長期處於貧困之中,還張口閉口侈談仁義道德,雖不害人,但卻害臊。此句足可以讓抽五塊錢煙喝三鹿牌奶飲二鍋頭酒、卻操天下心者戒。

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由是觀之,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

省吃儉用,不惜氣力,是發家的正道。欲想有質的飛躍大富大貴,則需有出奇制勝的秘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什麼行業都能發財(種田的,盜墓的,賭博的、賣水的,送貨的打醬油的,不出力光靠嘴皮子的,統統在內),但風水輪流轉莊家來回做,財富並不永遠會固定屬於哪一家。有能耐的人財富就追著你來,如輪輻向心之勢。不肖者財富則會煙消雲散灰飛煙滅土崩瓦解雞飛蛋打。

朱熹認為《中庸》 是「憂深言切,慮遠說詳」,在財商方面也大有「提挈綱維,開示蘊奧「之妙。善讀者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有錢有地位有權勢的人,就要做富貴之人應當做的事;沒錢沒有地位沒有權勢的人,就要做貧賤之人該做的事。做事要與自己身份相吻合。

粗粗聽來,似乎有一些勢利,細細一想,卻道出了人世間的學問。有權勢的人,做下作的事,德不配位,是人生的悲劇。相反,如果溫飽還沒有解決,卻餓著肚子攢錢買一個「愛瘋」的手機,這隻能說是假裝時髦、偽裝時尚,大可不必。一個人素位而行,要學會讓屁股指揮腦袋。坐在什麼位置,擁有什麼樣的財富,是什麼樣的身份,就要擔當什麼樣的責任,量力而行,量入為出。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這也是對「小富在勤,中富在智,大富在德」的一個別解吧。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天生我材必有用。

求功名逐利碌,本身並不卑鄙庸俗。關鍵看求的手段逐的行為。不必絕對排斥功利,但要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錢本身不臭,但用錢當手紙,沒用在正處,便有銅臭。朱門的酒肉本來也不臭,但浪費奢侈了,也就臭了。錢不是萬能,但無錢是萬萬不能。可以跟不義之財有仇,但一定不要對合法收入苦大仇深。

君子愛財,取之要有道。「生財有大道」,所得之財越多,越是需要大道。 「有德此有財」,「內聖處王」,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後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名譽、地位、財富都已不在話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對於材用,也不會不寫的: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創造財富的大原則:生產的多,耗財的少。生產快,耗財慢,財富就可以經常充足了。吃得多,拉得少,自然就胖了。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有仁德的人用財富來發展自身的事業,沒有仁德的人則會用盡自己的心機去聚斂財富。大德大富,小德小富,無德不富。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從來沒有上面的人好仁而下面的人不好義的,也沒有好義的人事業會不成功的;也沒有好義而不把國家府庫中的財富當作自家財富那樣愛惜的。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孟獻子(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賢臣)說:有四馬拉車身份的大夫,就不該去計較那些雞豬小事;大人要做大事,小人要做小事。有錢人還要為一瓶醬油斤斤計較,就有點失身份了。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所謂的伐冰,就是在過去沒有冰箱的條件下,大戶人家花費巨大的人力與物力,到遠處拉來冰塊,做成土製的冰箱,來保證祭肉的新鮮。能夠鑿冰喪祭的卿大夫,就不該飼養牛羊;擁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就不該蓄養那些只顧聚斂財富的家臣。

財散則民聚,財聚則民散。當一個人的財富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如果還要變本加厲、貪得無厭地聚斂,其危險程度非常之大,還不如一個盜臣把府庫里的財產盜走。這也是老子《道德經》里所警告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孟子》中關於財商的內容也是遍地皆是。耳熟能詳的怕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有一次齊宣王見到孟子。齊宣王就裝假找借口:你講的仁道是不錯的,看上去很酷,聽上去很美,但是呢,我是有缺點的,我有貪財的毛病,我有這點毛病,我不是一個完人,我智商不差,但我品德不好,所以我覺得我實行仁道,是有困難的。孟子引經據典說道:昔者,公劉----周朝創業的祖宗,也是貪財之人,財物多得把糧食做成乾糧都堆不下了,就是把多餘的放到倉庫地窖冰箱里。放不下了,就做成乾糧。何為乾糧?就是作成半成品,比如饅頭啊花捲啊大餅啊什麼的?

當然,要是到了現在,還會有壓縮餅乾、速食麵、速凍食品之類的。但是呢,自個家的存糧富足堆積如山,小老百姓的日子也不錯呀----前方打仗有乾糧,後方有餘糧。大王呀,您老人家貪財打什麼緊呢,只要您吃上肉的時候能讓老百姓喝上點湯,你穿上絲衣錦袍的時候讓老百姓也能麻衣裹身,只要您不是歐也妮葛朗台,只要你別吝嗇得吃飽喝足了連個P都不捨得放放了還趕緊聞進鼻里去守財可以但不要當「奴」貪財可以但不要為「鬼」……

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只要老百姓和你一個有吃的穿的------至於各吃什麼各穿什麼就不管了------大王你就是貪點財,怎麼會影響王政呢。大王你就與百姓同有嘛,同樂吧,同喜嘛,同歡嘛有什麼呢。笑也要讓大家聽到啊。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天下用半部論語能治的話,治財理財,怕就是一件小事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問:「貧窮的時候不謅媚不去討好別人;富的時候、有錢的時候也不驕傲。老師,你看我這個修為怎麼樣,我的學問怎麼樣,我的體會行不行?」這個「貧」與「富」不單單的是指物質上、財富上的,還包括精神層面的。這個「窮」不是單純地指錢少財少,還包括了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我們說「人窮志短」,這裡的「窮」也可以說是「志窮人短」的「窮」。

子貢接著講:「老師,你看我現在學問、志向、財富、文憑都有了。想當初,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我也不『諂』,現在我有了這些的情況下,我也不『驕』。」按子貢的個人體會來講,這個境界很高了,所以他就洋洋得意地問老師:「何如?」——老師,我這樣的水平是不是可以受到表揚了,是不是沒有人能比了,是不是該配朵小紅花了?

孔子沒有直接表態說好還是不好。而是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可也」——可行的,可以的。但是不如「貧而能樂」,不如「富而好禮」。這裡「貧」與「富」我們前面講了,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而且也是精神層面的優勢。「樂」就是自得其樂的「樂」——不怨天,不尤人,樂在其中;「禮」,前面,我們也從不同的角度講了這個「禮」。禮者,理也;禮者,定位也。現在,出個思考題:子貢與孔子倆人說的話,本質的差別在哪裡?

在論語中,有關財商的內容非常多。比如: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在陣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其實,有關財商的教育,在諸如經、史、子、集的浩瀚經典里,俯首皆是,信手可拾。

古人尚且重視「財」字的教育,今人不能不如古人。

與時俱進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