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園圖》賞析

《東園圖》

東園位於南京鐘山東鳳凰台下,原是明代開國重臣中山王徐達的賜園,名為「太府園」,後來其五世孫徐泰時加以修葺擴建,闢作別墅,更名「東園」。

《東園圖》《東園圖》《東園圖》

金陵作為六朝京城和南唐舊都,又是明季開國京師和後來的留都。隨著城市的不斷繁榮發展,加上科舉貢院的設立,這一江南政治、經濟和文化重鎮,吸引了許多外地文人騷客、學士考生流連於此,因而營造出文氣盎然的別樣氛圍。文徵明與南京有著難解之緣,早年客居此地期間,曾與庄昶、顧璘、王韋、徐霖、許隚、姚明山、嚴賓等名流才俊談藝論道,交遊唱詠,詩酒風流,受益良多。嘉靖六年(1527年),譽稱文壇「金陵三俊」之一的陳沂即將離開南京,一群知交雅集金陵城東南隅的東園,特地為他餞行;次年陳沂撰文《太府(傅)園遊記》,專門追述這一風雅之舉;嘉靖九年(1530年),已逾花甲之年的文徵明又以《東園圖》為題,丹青敘事以紀其盛,借畫寄託了自己的真摯感思,並將該圖卷贈予東園主人。數百年來,南京東園幾經滄桑、舊貌難覓,而這幅代表文徵明工細寫實風格的得意畫卷《東園圖》(絹本設色,縱30.2厘米,橫126.4厘米),在歷經滄桑變遷之後,如今卻被保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據明代《正德江寧縣誌》、當代《秦淮區志》等載,明代南京東園(現已開闢為白鷺洲公園)乃「十里秦淮」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原稱徐太傅園、徐中山園,為明太祖朱元璋賜予開國「第一功臣」、魏國公徐達(死後追封「中山王」)的私家園地。後來徐達六世孫徐天賜,將原本屬於其侄、徐達七世孫徐鵬舉的太傅園,奪取佔為己有,並在此修建東園。整座園林秀美無比、蔚然大觀,「為金陵池館勝處」。人稱「東園公子」的徐天賜,「能文章,喜賓客」,因而時常與一些文人雅士逍遙園內,品茗觴詠,探幽賞勝,嘗有《東園集詩》行世。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時,也於東園內設立釣台為樂。晚明文學家王世貞在《游金陵諸園記》中讚歎:金陵諸園林中,「若最大而雄爽者」,當屬東園。他還記述了萬曆年間遊覽該園時的情形:「初入門,雜植榆、柳,余皆麥壠,蕪不治。逾二百步,復入一門,轉而右,華堂三楹,頗軒敞,而不甚高,榜曰:『心遠』。前為月台數峰,古樹冠之。堂后枕小池,與『小蓬萊』對,山址瀲灧,沒於池中,有峰巒洞壑亭榭之屬,具體而微。兩柏異於合杪,下可出入,曰:『柏門』。竹樹峭茜,於蔭宜,余無奇者。已從左方竇朱板垣而進,堂五楹,榜曰:『一鑒』,前枕大池,中三楹,可布十席;余兩楹以憩從者。出左楹,則丹橋迤邐,凡五、六折,上皆平整,於小飲宜。橋盡有亭『翼然』,甚整潔,宛宛水中央,正與『一鑒堂』面。其背,一水之外,皆平疇老樹,樹盡而萬雉層出。右水盡,得石砌危樓,縹鰍??飛雲霄,蓋纘勛所新構也。畫船載酒,由左溪達於橫塘,則窮。園之衡袤幾半里,時時得佳木……」儘管當時園主徐纘勛(系徐天賜第六子,曾任朝廷錦衣衛指揮)又在其父原先築園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但人們仍可想見嘉靖六年(1527年)文徵明與陳沂等人雅集東園時的秀麗景色。

《東園圖》

東園是明代金陵城南鬧市中一片難得的悠閑安謐之地,而文徵明的《東園圖》則乃當時畫壇比較流行的「別號圖」之類的畫作,該畫卷大致可分為三段圖像敘事。人們從右至左徐徐展卷品覽,細細觸摸把玩:通往園門的鵝卵石徑上,衣著灰衫的東園主人,正在出門迎客。一位紅衫客人神采奕奕,漫步前來赴會,一仆童攜琴尾隨其後;畫面中心所繪則突出主題,四位文人騷客正在一座軒堂內圍桌展卷,津津有味地品詩賞畫,一童手捧捲軸恭候側旁,所繪人物栩栩如生;另一童手托茶盤走近該屋,似乎還在與紅欄旁一坐者答話;人們隔池而望,倚岸水榭中還有兩位雅士閑敲棋子、對弈正酣,形象描繪逼真、頗為傳神。園中春氣襲人,清風吹皺一池漣漪,對岸的竹篁小徑上,另有一位仆童持盤匆匆前往送茶。

《東園圖》

通過文徵明的《東園圖》畫卷可見,該園之內松柏蒼翠,修竹蔽天,花草芳馨,曲徑通幽,小橋流水,汩汩不息,朱漆欄杆,曲折迴環,亭台榭閣,歷歷在目,造型優雅的湖石點綴其間,毫無鬧市中的喧囂與雜沓,十分引人入勝,頗有一種清虛幽謐、豁然悠遠的恬雅情境。畫卷右上端落有文徵明的手筆「東園圖」三字,右下角另鈐陰文「文徵明印」、陽文「征仲」方印;左端畫尾則以楷書款署「嘉靖庚寅(即嘉靖九年、1530年)秋征明制」,隨後又鈐有陽文「停雲」圓印、「玉蘭堂印」方印。《東園圖》引首隸書「東園雅集」四字,為當時寓居金陵的戲曲名家徐霖手筆;卷尾另外裱有二文,分別系南京國子監祭酒湛若水的楷書《東園記》,以及陳沂的行書《太府(傅)園遊記》。湛若水在《東園記》中縱情詠嘆:「獨樂而不若與人,與少不若與眾,東園子天下之賢公子也,所與游皆天下之賢士大夫也……」讀來意境高遠、思緒綿延。人們跨越時空與昔賢心靈對話,悉心體味歷史,遙想魏晉風流,同樣別具情懷。

《東園圖》

文徵明在《東園圖》畫卷的創作中,主要以散點透視法構置圖像,布景疏密有致、巧妙得當,運筆入畫以中鋒為主,兼施側鋒,筆墨古拙秀潤,線條細勁連綿,圖景勾寫細謹,以淺絳、藤黃、花青、石綠、朱紅、胭脂等填色敷染,精工細緻入微,色彩變化豐富又不失淡雅之致,而且相互和諧統一,畫家還用點苔提神。丹青揮灑之中頗有趙伯駒、趙孟頫等前賢遺風,屬於清麗秀逸的「細文」一類典型畫風。整幅畫卷氣韻生動迷人,格調清新恬幽,畫面靈秀雅麗,充溢著閑適安逸的文人意趣,毫無工匠俗氣,可謂筆精墨妙、情景交融,十分賞心悅目。畫家以富於抒情的丹青筆觸,為人們展示出昔日文人心中的理想境地。

從美術史角度來看,傳統山水畫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主體性追求,雖然描繪的大都是客觀自然現象,其實所表現的正是畫家內心的山水意境。元代之前的山水畫,儘管創作者的胸壑中不乏特定的地理環境指向,但在畫作的題識中卻幾乎都未體現出來。這種現象直到元季才有所改觀,實景山水畫開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入明以後,朝野推崇前代院體畫風格,藝壇「浙派」風靡一時。明代中葉社會監管有所寬鬆,才人韻士的游宴、雅集等活動遂興。隨著畫壇「吳門四家」的翹然崛起,文人尚趣畫風亦有了較大發展。相對於紀事畫游、隱逸卜居、品茗清談等題材而言,交遊雅集也是畫家表現文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題材之一。縱觀《東園圖》畫卷可見,世俗享樂與神采意趣,也是文徵明晚年精神世界和內在性靈的真實流露,這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文人悠然隱居、縱情山水的生活情操。

《東園圖》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流連金陵后,還曾繪有一些反映當地自然景緻和歷史風貌的畫作。如晚明張丑《清河書畫舫》記述:文氏《金陵十景圖》冊頁「畫法精細古雅,詳其筆趣,蓋盛年作也」,然因種種緣故,現已不存於世。又據清代《石渠寶笈續編》、《石渠寶笈三編》稱,文徵明另繪有《石城草堂圖》,以及為金陵名園市隱園園主、錢塘(今屬浙江杭州)文人姚詠創作過《市隱園圖》,這兩幅畫面上的作者題詩尚有記載,可惜昔日曾典藏清宮的畫跡皆已散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