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獨家策劃 | 院士港:動能重塑

曾經的閑置樓宇,如今變成了國際一流、世界首創的院士聚集區

7月10日至14日,一場匯聚「全球最強大腦」的科技之旅從北京出發,直通青島。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108位院士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共享」雁棲湖論壇上激蕩腦力,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園區參觀考察,在網路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四個平行論壇中碰撞火花,更有33位海外院士、4家海外科研院所現場與青島國際院士港達成合作意向……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活動再次將青島國際院士港這張名片推向了全世界,今夏的沸點就此點燃。

當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去年今時,隨著青島國際院士港管委會辦公室第一批工作人員入駐辦公,那時的院士港剛剛從一個「不著邊際」的構想踏出了落地的第一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年簽約36位院士、兩個月即為院士團隊量身訂製出幫扶政策,三個半月建成佔地30畝的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365天的創新路程,硬是被這支「半路出家」的隊伍走出了「院士港精神」,其背後,是一個傳統老工業區用智慧與魄力拉開的轉型大幕。

在此次海外院士青島行活動中,33位海外院士、4家海外科研院所現場與青島國際院士港達成合作意向

位於膠州灣畔東岸的白泥地,見證了一段歷史變遷。過去,未搬遷的青島鹼業每年要在這裡排放和堆積18萬噸以碳酸鈣為主的白泥,整片灘涂一片白,寸草不生,連一隻海鳥也沒有。如今的白泥地搖身一變成為了休閑公園和海水稻研發試驗基地。在夏日海風的吹拂下,綠意盎然的稻苗正節節拔高,承載著87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孜孜以求的科研夢想。這正是青島國際院士港一年來的「戰績」之一。

7月10日至7月14日的「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活動的舉行,再一次讓青島國際院士港成為海內外矚目的焦點。而事實上,院士港和李滄區的成長曆程亦如白泥地蛻變般讓人驚嘆。曾經的閑置樓宇,如今國際一流、世界首創的院士聚集區;曾經被污染與落後產能纏身的老工業基地,如今的創新型花園式中心城區。誰也不會想到,這個曾被笑稱為「痴人說夢」的項目,如今竟然能夠「夢想成真」:僅用1年時間就有袁隆平、何滿潮、王玉田、索羅寧·尤里等36名海內外院士簽約入駐。這場「逆襲傳奇」已然成為了一次教科書式的區域轉型樣板。

重塑李滄基因

退回一年前,說李滄區要引入院士、發展高端創新產業,那無疑是要引發很多疑問的。與兄弟區市相比,李滄的區位優勢並不被看好。在上一代青島人的記憶中,李滄區被滯留在繁華城市之外,處於鄉土氣息濃厚的邊緣地帶。「寧要市南一間屋,不要李滄一套房」,這個民間俗語定義了彼時的李滄區域價值。而從2008年開始的老企業搬遷幾乎搬走了全區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GDP一度在青島十個區市當中排名倒數第一名。負重如此,又怎能「經營院士」?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要想改變現狀,必須打破常規「絕地反擊」。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說:「開放是青島的城市基因,建設國際城市是青島不懈的城市追求,而國際化程度不高是李滄區發展的一大短板,關鍵原因在於缺乏高端開放平台。要想從基因上改變李滄,就要從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人才切入,搭建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高端平台。」

院士屬於人才的塔尖,院士背後都會有一批博士、有一批研發團隊、有主導性的研發項目,引進院士,實際上就是將高端的科技創新轉化成生產力。這對這片亟待轉型發展的土地尤為重要。立足這一基調,2016年5月,李滄區開始構建「院士港」,旨在讓全球最高端的人才在這裡集聚和流動,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並從根本上改變區域發展的基因。

引入創新必須率先創新

落後生要「絕地反擊」搞創新,就要有一套對接世界前沿的體制和一支速度與力度兼具的隊伍。在西方文明的辭典里,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院士」這個稱謂,本身就攜帶著勇氣與見識的氣質。這一點,與「院士港精神」不謀而合。

管理團隊、運營團隊、服務團隊……一個以政府優秀管理人員為主導的20餘人組成的團隊為院士港注入了活力,這股新鮮的血液讓院士港開始揚帆啟航。5月提出構想,6月正式組建運營,8月管委會成立,9月簽約首批院士……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就這樣火速紮根,且愈扎愈深。

「以前我們主要是管理工程項目的,說白了是個『泥腿子』。」院士港運營團隊的工作人員開玩笑說。管了大半輩子的土建,轉身要同院士打交道了。「怎麼干啊?當時,團隊成員只有一個想法,不管怎麼樣,都得先見到院士再說。」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院士港的運營團隊兵分多路,通過晚上跟、早上盯、飯間談各種方式,邀請院士們的到來。

「遞上名片,能留電話的留電話,能說政策的就趕緊說,實在沒時間的,趕緊給院士秘書留電話,日後再做準備。」之後,院士港團隊稱得上是 「跑斷腿」了,科學院、工程院、清華、北大、復旦……哪裡有院士,哪裡就有院士港團隊的身影。

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的張國棟可以算作袁隆平院士入駐院士港全過程的親歷者。「在一次與袁隆平院士的會談中,青島市有關領導向袁隆平談起了院士港。緊接著時任青島國際院士港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的都文傑就滿頭大汗地趕到了會議現場。『能不能來我們這看看?』即使行程緊張,袁隆平仍決定過去看看。到達院士港后,王希靜已等候多時。經過隨後的介紹和交流,袁隆平當即拍板,雙方達成合作意向。」兩個月後,相關扶持政策、配套條件、資金支持、參股明細及海水稻研發基地的批複等全部就位。錢沒到位就先借款,哪個方面有問題責任部門現場解決。正是在這樣的高效進度下,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就可以面世了。

德國科學院院士朱曉香為了能夠參加此次海外院士青島行盛會,不惜帶著自己剛周歲的孩子來青。與青島國際院士港接洽僅兩周的她,現場就簽訂了合作意向。「院士港最打動我的就是政府上下的誠意和園區的整個環境。院士港能在一年的時間建成現在的規模,並且已經有院士在裡面開展實質性的研究,這個效率非常高。」

要想吸引院士到來,還得有實實在在的措施。眼下,青島國際院士港本身的機制已經成為改革創新的「一塊試驗田」。「院士港將努力衝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在探索運用最靈活、最高效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李滄區委辦主任、青島國際院士港管委辦主任紀明濤說。

王希靜認為,青島國際院士港的構建,側重了東西方科技體制的交流。「袁隆平的水稻理論證明,雜交出高產,兩種體制機制結合也很可能碰撞出火花,創造出亮眼的成果來。院士港的打造劍指未來產業發展,它的生命在於體制機制創新。」

科研成果轉化周期往往時間較長,對資金投入的持續性要求較高。為了解決院士們的後顧之憂,通過院士雙創中心,青島國際院士港積極推進組建千億級規模產業基金,對於院士研發和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資金缺口,提供支撐。這對財政收入並不富裕的李滄區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不能總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即使是過著『緊日子』也不能放鬆對科技工作的投入。」 李滄區區長李興偉說。

而從服務上,更是集全區之力:黨政軍企金、產學研用推十大環節全部打通,秉持「媽媽式+互聯網」服務理念,政策、融資、財稅、法律,全都點對點靠上服務,有困難直接可找書記、區長……構築「全身心、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務體系,讓院士留得下、住得好、待得久。

「你在這裡當書記可以,你要是走了怎麼辦?」面對這樣尖銳的質疑,王希靜說:「在今年李滄區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專門以人大代表決議的形式,通過了建立和推進青島國際院士港的決議,將院士港的建設上升為全區人民的共同意志,用法律效力確保了體制的穩定性。」

引智全國樣板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徵和作用更加明顯。在院士引進上,李滄區並不缺少競爭者。過去「風從南方來」,而這一次,李滄卻成為了全國樣板。

7月20日,剛剛提出建設「國際院士村」的深圳市寶安區派出代表團來到青島國際院士港考察學習。兩地對比來看,深圳市寶安區提出吸引院士的做法比青島市李滄區晚了近半年。同時,寶安區提出容納50名院士、諾獎獲得者,而截至目前,與青島國際院士港實際簽約及達成合作協議的院士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寶安區的目標。

當前,國內掀起了創新發展的浪潮,各地都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青島國際院士港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國寧感嘆道:「曾經是老工業區的李滄,2014年時想要對接一個人才都很困難,能有一個高層次人才平台帶動李滄的轉型,是李滄每個人才工作者的願望。院士港這個平台的成立,圓了我們的人才夢。」

王希靜表示,這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今年1月,首個入駐院士港的團隊——周壽桓院士團隊研發的產品已經開始走向市場,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將完成5000萬元以上。對於李滄來說,引進院士的最終目的是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通過院士創新創業活動,培養出一批科技創新和創業人才,轉化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千億級產業鏈。雖然還有很多可以預見、難以預料的問題在前方等著,但是對於李滄區而言,「院士港精神」帶來的巨變,已融入每一個發展環節中。

526期 獨家策劃

一年簽約36位院士、兩個月即為院士團隊量身訂製出幫扶政策,三個半月建成佔地30畝的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365天的創新路程走出了「院士港精神」,其背後,是一個傳統老工業區用智慧與魄力拉開的轉型大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