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都是傳統武術,泰拳為什麼就那麼能打?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功夫在最近刷屏了,關於武術到底行不行的爭論層出不窮。

事實上,關於功夫實戰性到底有多強的驗證很早就有。目前可查的資料顯示,從 1921 年開始,功夫就在向同屬傳統武術的泰拳發起挑戰。除了 1922 年,流亡泰國、本有武功,並拜華裔泰拳宗師為師的李德與泰拳手打平之外,其餘

皆遭慘敗。

從 1958 年到上世紀 80 年代,由香港和台灣組織的數次功夫與泰拳的比賽,也僅有一場平局,其餘都告失敗,而且輸得相當慘,最短的一局僅僅堅持了 20 秒。

也許是因為對泰國不感興趣,並沒有什麼大俠挺身而出,像教訓歐洲大力士那樣把泰拳選手打倒在地,揚威。但是,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接下來你將看到:

● 泰拳的誕生,也有 500 年了

● 泰拳為什麼會強大起來?

● 與泰拳相反,武術逐漸變成"花架子"

對泰拳深有研究的的特約值班編輯 / 楊添

泰拳的誕生,也有 500 年了

-+-

泰拳,在泰語中稱為"摩易泰",是泰國的一種傳統拳術,因為在格鬥中能將拳、肘、膝、腳人體上的各個部位靈活運用,所以也叫"八臂拳術"。

雖然不像武術有上千年的深厚積澱,但泰拳從其誕生到現在也有 500 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泰國的傳統武術。

因為泰國早期的歷史資料都在戰爭中被毀,所以泰拳的起源已經沒有史料和文獻檔案可以查到。所以如今關於泰拳的歷史,大部分是泰國的民間記載、歐洲旅行家們的著作和或緬甸的歷史資料拼湊出來的。

在眾多說法中,比較靠譜的一種認為古代的泰拳是由一種叫"藩藍"的古拳演變而來。1518 年暹羅王改革兵制後有了泰國第一本載有拳法的兵書《制勝術》,這本書收錄了古拳法"藩藍"。

16 世紀末,為了提高泰國軍隊在戰鬥中的徒手格鬥能力,"藩藍"被列入泰國軍事訓練項目。到了泰拳鼻祖乃克儂東時代,他將流傳泰國的古拳術整合併且發揮獨特的近身內圍纏鬥技術,確定了泰拳的體系,古泰拳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形成了泰拳基本的戰鬥體系,並沿用至今。

到了 19 世紀中後期,泰國在著名的五世王朱拉隆功大帝的帶領下進行一系列改革,力求像日本明治天皇那樣帶領國家步入現代化。從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他對泰國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造,而當時國名還叫做暹羅的泰國在西方國家的眼中特別之處並不多,唯獨對於泰拳的記載很感興趣。

● 泰國改革之父五世王朱拉隆功大帝

朱拉隆功自幼也練習擊劍和暹羅傳統武藝,登基之後在宮中侍衛中選拔拳術優秀者,推廣泰拳,雖然當時拳擊比賽已經興起於歐美,但當時的暹羅人覺得與他們每逢節慶廟會舉行的廟會拳賽沒有太大差異,而且遠沒有四肢並用的泰拳來得精彩。

國王朱拉隆功在 1898 年開啟了"皇廷拳師"制度(現已取消),每逢國宴或者皇室慶典,在宮廷內比賽的優勝者獲得年俸、免去稅金,這在剛剛廢除奴隸制的暹羅來說,是很高的榮耀了。

泰拳為什麼會強大起來?

在朱拉隆功駕崩之後,六世王瓦差拉冗繼位。

這時候的暹羅內憂外患,如果不加快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增強國力,很容易被虎視眈眈的殖民者侵略。

所以他比父親改革更加徹底,這位曾在英軍中短暫服役過的國王在上任后將宮廷跪禮廢除,讓暹羅人民第一次在國王面前站了起來。

1912 年,拳擊比賽第一次傳入泰國,拳擊比賽的規則和相對安全的競技模式令新國王印象深刻。加上 1917 年暹羅參加一戰,暹羅遠征軍在法軍中表演拳術,大獲歐洲好評,引起歐洲體育界的重視。所以六世王開始改造泰拳,即展開泰拳規範化、職業化的嘗試。

我們可以從上世紀 20 年代的錄像中看到,當時的泰拳手沒有戴拳套,在拳擊擂台上用古典的泰拳樁步法(馬形)試探靠近,然後快速的衝擊,手部交叉撞擊后又分開。

看得出當時拳手很不適應這樣的規則和擂台形制,場面也很難看,但不難看出泰拳的職業化、規範化之路正在展開。

泰拳後來的發展離不開軍隊的影響。為了儘快創立西方近衛軍體制,同時吸引進步的年輕精英,六世王組建了自己的近衛兵團

"野虎團"。

● 拉瑪六世王創立的野虎團開創了軍隊參與泰拳運作的歷史

1920 年由野虎團統領總監,在玫瑰園學府廣場舉行的籌募基金拳賽成為了泰拳職業化歷史上重要里程碑,這場比賽不僅規模空前,野虎團作為賽事承辦和組織者也開闢了軍隊運作泰拳的歷史,時至今日,泰國拳界的幕後勢力依然是泰國陸軍,這一點也就是從那次比賽繼承下來的傳統。

1928 年,在比賽中有拳師死亡,於是拳手們開始去麻繩改戴拳套,更好地保護拳手們的安全。後來比賽時間也確定為 5 回合,一直到 1937 年泰國政府統一規定了比賽的規則和形式。泰拳職業化確立,古泰拳競技正式完成了向現代競技泰拳的轉變。

這種最早由民間不定期舉辦的拳賽形式,慢慢過渡到統一職業化雛形。現代泰拳在規則和形式上徹底擺脫了古代泰拳中的野蠻行為,禁止使用挖眼、口咬、擊陰等招式。

泰拳手也和西方的拳擊手一樣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訓練,通過不斷訓練和比賽來提高硬度、膝法、掃踢時機和抗擊這些技術,這些都是有一套完整方法的。他們在正式比賽中要做的就是在規則範圍內,用一切辦法擊敗對手。

甚至泰拳技術的體系也因為拳擊的介入開始起變化,拳架開始伸展。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時候的泰拳早就經過改造脫胎換骨,和歐美的拳擊運動非常類似了。

期間雖然因為二戰的原因停止了一段時間,但是戰後,1946 年曼谷迦南隆拳場的建立標誌著泰拳

正式進入了職業化時代。

與泰拳相反

武術逐漸變成了"花架子"

武術的發展則和泰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武術在最初出現是用於戰爭的,目的就是擊敗對手,獲得勝利。

後來隨著發展,武術的實戰目的減弱,退出戰場以後的武術,由於一個特殊階層(鏢局)的誕生,進而誕生出武行這個階層,成為民間社會的一種力量,很多舊時的規矩也留下來了,變成一套約束練武人發展的東西,有好也有壞。

近代化到來,武術實戰的土壤進一步消失,慢慢地有向花架子發展的趨勢。而新發展的武術又強調套路、招式,並注重美觀、好看,所以就越來越

中看不中用。

● 民國時期武術練習者的留影

其實遠在在明朝,戚繼光就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他當時就對軍人說:

"凡比較武藝,勿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扔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到了民國時期,天下動蕩,武行雖然有過短期發展,但是民國舉行的國考擂台賽上,傳統武術拳師表現非常堪憂,獲得第一名的朱國富也是有西洋拳擊的底子。

而武術在民間也變成了一種強身健體的形式,甚至在很多地方變成了健身操。民間的武術高手們也不會再將武術使用到實戰當中,教授給徒弟的也都是一些招式和套路。

建國后武術同時成為了一種體育項目,但和拳擊、跆拳道、摔跤、柔道這些項目不同,武術比賽更多的是一個人的表演,即使有對練存在,也大都是切磋套路、招式,並不是真正的對打。裁判會根據選手的演練水平打分,最後評出冠亞季軍,從這種角度上說,武術比賽更像是體操比賽了。就像這樣 ↓

● 全運會武術比賽現場

"武術運動擁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防身自衛的功能,適宜任何年齡層次的人群參與,同時又具有很強的競技性和觀賞性,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其他項目不具備的特點。"這是時任武術協會副主席陳國榮對武術運動的評價。

這麼看來,武術在發展過程中更加強調的是觀賞性和強身健體的作用,這和泰拳對實用性和對抗性的注重是截然不同的。好看的武術在擂台上打不過兇狠的泰拳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當然,隨著後來武術界將講求實用的散打從傳統武術中分離出來,並加以專業的訓練,搏擊運動員近年來已經不止一次在對抗中擊敗泰拳選手。只有科學的訓練體系,以及大量的對抗實戰,才能讓自己的技術獲得真正的實戰能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