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俄五代機T-50座艙土得掉渣,學習中國轉變經驗或可秒治

近日,俄羅斯媒體披露了本國第五代戰鬥機T-50的模擬座艙艙,圖片一出網路上吐槽一片,怎麼「看起來」這麼土!除了座艙的內飾,T-50也沒有中、美等國五代機用的側置操縱桿。

那可以就此說T-50「落後」嗎?今天,北國防務(微信ID:sinorusdef)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這背後隱藏的一個問題——人體工程學。

△近日披露的T-50模擬座艙,其實這個座艙好幾年前就展示過,只是這次更多的被關注

俄系戰機座艙土不土的問題其實是一個老話題,進入第四代戰機的時代后,F-16、「幻影」2000等歐美戰機看起來已經很先進,同時期的蘇-27卻還是「土」的很。在當時,很多人的直覺應該都認為一定是傳統儀錶跟顯示屏的多少所致。可後來看到蘇-37有4個LCD顯示器,再到蘇-30MK系列也都是玻璃化座艙。可很奇怪,為什麼看起來還是沒有西方那麼科幻?

甚至到了蘇-35出現,明明知道它的航電架構就是第五代了,也用2個15寸的大顯示屏,沒有傳統儀錶,可仍舊沒那麼科幻。可見科幻與否還真的不可貌相。

△不同拍攝角度和光線下的蘇-35座艙對比

那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俄羅斯座艙看起來比較土呢?原因或許有2個:第一是做工,如果仔細觀察俄羅斯戰機跟西方戰機的座艙儀錶板,會發現西方的在一些邊緣的修飾上比較講究,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很奇怪的是,並不是每一張照片都細緻到可以觀察出做工的粗細,可是卻幾乎每一張照片都讓人感覺俄羅斯的就是「土」,顯然這就另有原因了。什麼原因呢?也許問題就出在配色上。

俄羅斯飛機儀錶板是淺藍色的,西方戰機是黑色的。不妨想象一下,或試用PS把俄羅斯跟西方座艙的底色互換,土味馬上就跟著互換了。這就好像之前網路上有人把殲-8跟F-22的塗裝互換,視覺上的強弱感馬上也就互換。T-50如果要提升是視覺效果,或許可以學學「經驗」。

△殲-8II採用皇家空軍的塗裝,被戲稱「塗裝也是戰鬥力」

的國產飛機就很明顯,早期儀錶板底色是淺的,現在改成深的,先進感就不一樣。俄羅斯則是數十年如一日都用淺藍底色,這或許與人體工程學有關。俄羅斯航空與太空界對人體工程學是很著重的,例如,蘇-27的中置操縱桿,桿頭看起來歪歪的跟其他戰機不太一樣,其用意是可以讓右手最舒適的握桿,手腕不用刻意拐彎,用起來較舒適。採用藍色底色,或許就有幫飛行員解壓的考慮。

至於用操縱桿的位置來評判先進與否就是偽命題了,應該說,側置操縱桿是先進概念之一,但並不是公認的最佳解決方案。事實上,現代戰機的飛控已經全部數字化,操縱桿只是接受操控后輸出電子信號,然後控制系統會解算這個信號,加上飛控程序的校正,輸出最終的控制命令給控制面、發動機等。

△採用側桿的F-35戰鬥機座艙

由於操縱桿輸出的是電信號,它只要有電路可以接到控制系統就好,不必機械連結,可以說愛放哪就放哪。不要說側面了,你愛裝在座艙頂端、裝在踏板上都可以,甚至於你想要操縱桿向左打飛機就向右滾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說,就現代的數字化控制而言,操縱桿放哪裡,技術條件都是一樣的,技術上沒有先進與否的問題,關鍵在於人體工程學,以及用戶最終的選擇。

側桿的當初的出現就是人體工程學的考慮,操縱桿放在側面,飛行員就可以用最舒適的坐姿操控飛機,然後因為舒適,所以稍微提升抗G能力,對戰力有幫助。部分90年代以後問世的歐美戰機就使用側桿,如F-22與「陣風」。但這並不是大家都公認的唯一解,例如與「陣風」同期的「颱風」就還是中桿。

△同時採用中桿和側桿的老蘇-35

俄羅斯也試驗過側桿,當初老蘇-35(711號蘇-27M)就同時使用側桿與中桿,做比對試驗,但最終量產型飛機,包括現在的蘇-35跟T-50,都還是用傳統的中桿,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飛行員選擇的問題。就好像在四代戰機中流行短行程、無強制反饋操縱桿時,蘇-27的操縱桿仍是傳統的長行程,且有強制反饋,有人說這是落後,但其實這是飛行員選擇。

蘇-27研發時創了先例,將飛行員納入研發體系,這樣飛行員意見就可以第一時間融入設計,當時參與飛行員建議用較傳統的操縱桿,這或許是考慮到要讓多數飛行員習慣。

蘇-35S與T-50保留中置操縱桿,真正原因為何仍不清楚。但至少可以知道,這可以讓飛機操作與現役飛機、教練機最大程度的相似。這又可以讓訓練過程優化,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具體談。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