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媒體再火也取代不了記者,因為記者是干這個的!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一位老主任說過:「干新聞的,大事發生時,哪怕來不及穿褲子也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自媒體時代,拼到達現場的速度、拼獲得信息的數量、拼發布的「短頻快」,顯然專業機構和記者的傳統優勢被極大地稀釋了。

只要有手機、有網,哪怕你在一個偏遠的山村,都可以盡知天下事。

於是不同的聲音出現了:重大突發事件,還要不要記者趕赴現場?你再快也沒有自媒體跑得快,因為他就在那兒呢!何況你到了現場,還需要一段了解情況的時間!怎麼辦?

其實,自媒體時代,「現場」對於記者的意義不是淡化了,而是更重要了。不單單是要去「現場」,還要到達「標誌性現場」。

自媒體時代對「現場」的理解:是「點」,不是「面」!在這個「點」上,新聞信息最密集,受眾的關注度最高,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自媒體時代考驗的是記者精準定位、精確出擊的能力!

自媒體時代,記者去現場就是去「標誌性現場」。

如果對2010 年玉樹地震的救援報道進行大數據檢索,最高頻出現的一個詞是「不拋棄、不放棄」。這是溫家寶總理說過的一句話,結果被媒體高頻引用。其次是「地毯式拉網式搜救」。

只有到了「標誌性現場」之後,你才能真正明白什麼叫「不拋棄、不放棄」,什麼叫「地毯式拉網式搜救」。

在重點區域,在每一處可能還有倖存者的廢墟之上,救援隊員手拿木棒敲擊能夠發出清脆聲響的物體,比如碎鐵皮和碎玻璃。

他們一邊敲,一邊大聲喊:「有人嗎?」「有人就回一聲!」然後全體靜默,就連搜救犬都彷彿經過訓練停止吠叫,大家俯下身子,把耳朵貼到瓦礫堆上辨聽下面的回聲,若沒有回聲,就直起身子,再往前邁一步,繼續敲,繼續喊,繼續趴下,繼續聽……

這樣循環往複,在重點區域一米一米、一步一步地推進,尋找生命的跡象。

原來我們的事實需要這樣去發現,我們的新聞產品需要這樣去呈現。

自媒體時代,記者是否專業,拼的是「細節」,是「體驗」。

什麼叫「細節」?細節是海明威寫輸了球的棒球手惱恨地把手套擲在地上的聲音。

細節是瞬間,是人,它是通往事實本質的那扇「輕盈之門」。細節是真實的,細節是有力量的。

在玉樹地震西北牛賓館的救援現場,一棟四層建築,中間坍塌,兩邊的樓體沒有倒,但向中間傾斜,被困的四個倖存者就埋在中間坍塌的部分。

指揮員臨機決定:為了避免「一鍋燴」,救援隊員一老帶一小,外加一名記者,分組輪流進入作業面實施救援。筆者當時成為進入現場的唯一的記者。

三個小時過去了,接近被困者的通道終於打通了,救援隊員的大半個身子都鑽了進去,就在這時一次強餘震發生了,兩邊危樓上的磚頭直往下砸,警戒員大喊一聲「快撤!」

求生的本能讓我和那名年輕的隊員迅速跑了出來,回頭一看,老隊員卻依然留在洞中,後半截身子露在外頭,一動未動。3 分鐘后,老隊員把第一位被困者拉了出來。5分鐘之內,4 位被困者全部獲救。

這名老隊員叫劉文超。事後,我採訪了剛從廢墟上走下來的劉文超,問他為什麼不撤,他回答:「你們在外面看不到,餘震發生的時候,我已經抓住最靠外的那個兄弟的手了,他已經被埋了一天一夜了,換誰也不能撒手就跑啊!我要鬆手,他會絕望的。」

能聽到這樣的話,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感體驗啊!聽到這樣的回答,誰還能輕易質疑那「渾水泡麵」的消息?在震后救援中,只有生命最大,只有真情最真。

互聯網最講「用戶體驗」,放到新聞報道裡面,體驗是什麼?

——體驗,是麥克盧漢講的「人的延伸」。受制於時空的限制,我對美的東西、有意思的東西、叫人好奇的東西、利益攸關的東西、稀缺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抓肝撓肺,干著急,傻瞪眼,這時有人帶著你去看、去聽、去摸、去聞、去問,讓你過癮,讓你爽。

——體驗,是史景遷說的「像他一樣活一遭」。史景遷說,寫歷史,寫幾百年、幾千年前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像他一樣活一遭」。歷史如此,作家如此,其實做記者的,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體驗,還是陳虻說的「用你的皮膚去感覺新聞」……

發現新聞,永遠在路上。

(文章原標題:《重新發現新聞——全民皆「記者」,記者做什麼?》,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中心,全文詳見《廣播》2017年第5期)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深度透視影視產業規律,由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新版微信圖可直接訂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