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同東吳再重簽盟約?

看三國最不能被人理解的就是蜀吳之間的關係,赤壁之戰兩國結盟,可東吳結盟后立馬又毀約,趁劉備攻打漢中,關羽打樊城的時候,東吳偷襲荊州,劉備一怒之下出兵攻打吳國,吳國立馬跟魏國稱臣,劉備兵敗吳國之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也謹遵先帝遺願輔佐劉禪。按理說,關羽、劉備之死都和東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對吳國應該懷有深仇大恨才對,然而不久之後,諸葛亮為何又同吳國簽訂和約?

網路配圖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成為蜀漢國的皇帝,同時將年號改為建興元年(公元223)。在完成了登基、冊封皇后等一系列程序性的事項以後,他又派出使者前往吳國,以鞏固兩國的友好關係。孫權也遣使回訪,以表明兩國的親善友好。所有人都知道,劉禪這個皇帝只是一個牌位,蜀漢國實際掌握權力的是諸葛亮。劉備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還讓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劉禪也是「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三國志》也是在《後主傳》和《諸葛亮傳》當中同時記載了這件事情。本來,劉備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經和吳國簽訂了和約,至此不過是一年的時間,諸葛亮為什麼要和東吳人重新簽訂和約呢?

封建社會,皇帝死了要由他的兒子來繼承,不管他的這個兒子是個英才還是一個窩囊廢,都必須如此,這就是所謂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宗法制度。但有一個問題,老子的那個位子兒子可以繼承,老子的政策和所用的人兒子不一定一成不變全部「繼承」過來。儘管嘴上說得是所有的都不能改變,但實際上一成不變的事情是少有的,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所以說,當一國換了國君,新的國君上任,有些事情是需要重新確認一下的,以便表明新國君的政策動向。

按理說,這種國與國之間的事情應該是國君行為,但蜀國情況特殊,權力都在諸葛亮手中,所以,除了以劉禪的名義,還要有諸葛亮的態度。正因為如此,以上兩傳才都記載了這件事情。這也是諸葛亮這個新執政需要重新確認的事情,也是讓吳國人明白,蜀國人的這一決策沒有變。當然,這兒說的是確認,是因為劉備在世時就已經建立了這種關係,諸葛亮只是表明一下態度而已。

網路配圖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曾有設想,要想奪取中原恢復漢室,要在劉備取得西川后,兵分兩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關羽丟了荊州以後,宛洛這一路顯然是走不通了,諸葛亮就是對這一戰略思路的調整。本來,劉備是想繼續走這一路的,所以他才會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執意要東征伐吳。諸葛亮雖然沒有公開表示反對,但他是反對派卻是毫無疑問。

伐吳失敗后,諸葛亮有句話說:「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勸阻主上,使他放棄東征的決定。」劉備一死,諸葛亮徹底放棄了宛洛一路,專心致志地北出秦川。但是,率軍北伐首先要解除後顧之憂,這個「憂」就是平定南方和和好東吳。縱觀諸葛亮執政時期,東部始終都沒有戰事發生。當諸葛亮放棄了東線以後,荊州地區雖然還是有戰事發生,有時候打得還很熱鬧,但那只是在魏、吳兩國之間進行,並不幹蜀國什麼事。即便是在諸葛亮死後,他的繼任者也沒有和東吳發生大的戰事,這就說明,這項政策已經成為蜀漢國的上下共識。

劉備的這個蜀漢國的地盤,是從同宗兄弟劉璋手中奪來的,而幫助他奪取西川的骨幹成員大多是荊州人士,這樣一來,劉備的蜀漢國在表面看似一致的情況下,內部卻是分成了好多利益集團。現在一般把他們分為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劉備在世的時候,他可以靠著自己的威望擺平各方面的關係。劉備是皇室之後,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厲害的一塊金字招牌,很多人吃這一套。另外,劉備當過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和荊州刺史,不管是他人給的還是自封的,都說明了這個人的經歷不凡。原來的主子劉璋都投降了,其他人還能怎麼樣?但劉備一死情況就不同了,劉禪少嫩不更事,諸葛亮出道晚,當地人不一定服氣他。所以在劉備死後不久,益州的大姓雍闓就造反了,牂牁(zangke)太守朱褒也造反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蜀國主動和吳國再續簽約,因為蜀國需要有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網路配圖

蜀國「新遭大喪」,可不是一般的死了一個皇帝,而是一個在大敗之後的開國皇帝死了,這在蜀國來說是大難,而在魏、吳兩國來說也可能是可資利用的時機。還在夷陵之戰時,劉備就派出了黃權的部隊住在江北,以防止魏國趁機來襲,後來這支部隊也是投降了魏國,而不是吳國。這說明,吳、蜀兩國交戰,魏國並沒有閑著。劉備逃往白帝城時,東吳有將領建議乘勝追擊,可以一舉擒獲劉備。陸遜以為,不宜繼續作戰,以防曹丕以幫助討伐劉備為名,實則對東吳另有所圖。也就是說,只要魏、吳兩家相互結合,任何一家都可能進攻蜀國。同樣的道理,只要兩家相互猜忌,蜀國東部就會相對安全。這也是諸葛亮非聯合東吳的原因所在。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似乎和東吳有一種戰略上的默契,就是兩家必須聯合,一旦爭鬥,得利的可能就是魏國。而東吳孫權那邊,也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對他們生命攸關的荊州地區,而不願意走這條艱難的蜀道,從而形成了兩家長期的和好狀態。這是當時的政治家必須看明白的問題,諸葛亮和孫權都是當時傑出的政治家,為了自身需要,這和約必須得簽訂。控制住個人的理智和感情,把國家的安危和未來放在第一位,這也許就是後人那麼崇拜諸葛亮的原因之一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