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上巳節:據說春遊能續命

古人把三月初三視為上巳節。上巳節在當代存在感極低,然而,它曾一度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地位在我們今天熟悉的多數傳統節日之上。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呢?

三月巳日洗白白,災禍與我說拜拜

上巳節的源頭來自先秦。《論語·先進篇第十一》中記載,孔子表示想以平輩人的身份和幾個學生聊聊的理想。子路聞言,率直地講了為官做宰,貨與帝王家的想法,結果被孔子嘲笑了。曾參的父親曾點也是孔子的學生,他機智地講了一個很有情懷的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莫」就是「暮」,「莫春」就是農曆三月。「冠者」是指二十歲以上,受過加冠禮的男人。古人認為,這個禮儀是男性成年的標誌。「童子」便是不滿二十歲的男子。「沂」(yí )是魯國的河名。山東地區有不止一條河叫沂水,《論語》此處提到的沂水,今天叫小沂河,是泗河的支流,與「臨沂」等地得名的那條大沂河不是同一條河。「風」舊讀fèng,本義是指吹風。東漢學者包咸認為這個詞在這裡主要指乘涼,這一觀點影響了後世絕大部分講《論語》的書。但是,其實農曆三月時,北方本來就還有點涼。如果下河洗澡,一般還用不著乘涼。「雩」讀yú,是一種祈雨的儀式,儀式包括了某些宗教舞蹈,所以叫「舞雩」。農曆三月不是舞雩的時候,所以一般認為此處的「舞雩」是「舞雩壇」的簡稱。「風乎舞雩」就是在舞雩壇吹風。「詠」就是唱歌。曾點說的這條理想,真是一點野心都沒有,情懷值卻達到滿分。孔子聽完,立馬給他點了個贊。

《論語》此處提到的「浴乎沂」的風俗,和後世上巳節俗在時間上基本相同,時代接近,形式也相通,無疑是後世上巳節的祖先。不過當時的上巳節是否已經固定在「上巳」(當月第一個巳日)這一天,我們限於材料,尚不得而知。

最晚到西漢的時候,上巳節已經固定到了三月的頭一個巳日,「上巳」之名也隨之固定。《宋書》卷十五《禮志二》引西漢古籍《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溱」前面的那個「之」是去的意思。「招魂」不是指招死者之魂,而是招生魂,這是一種旨在幫人除病去災,養生續命的一種古老迷信。文獻顯示,這種迷信活動直到近現代還在很多地區存在。「續魄」與招魂的意思差不多。「秉」在這裡用其本義,指持握,就是拿著的意思。「蘭草」指菊科澤蘭屬的植物,不是蘭花。「拂」在這裡指去除。

汲古閣十七史本《宋書》書影。

從前文所引的《論語》看,《韓詩》說的這個風俗顯然不一定只在中原鄭國的溱(zhēn)、洧(wěi)兩河沿岸才存在,不過,此處所講的節日產生的理據,卻可以與其它文獻相互印證。可見,古人認為,特定時間到河裡洗澡,會有「招魂續魄」、「拂不祥」的功效。

這一風俗是一種全民性的活動。《後漢書》卷四《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

「祓」(fú)和「除」都是消災免難的意思。「除夕」之名里,「除」就當「消災」講。「疢」讀chèn,也是疾病、災禍一類的意思。這種活動也叫「禊(xì)事」。《蘭亭集序》所說的「修稧事也」,就是說「修」(從事)這樣的一種靠洗浴來消災的活動。

古人認為祓除不但可以消災免難,還有祈子的效果。《周書》卷二十九中《高琳傳》講了一個老掉牙的感孕神話:「琳母嘗祓禊泗濱,遇見一石,光彩朗潤,遂持以歸。是夜夢一人……其母驚寤,便舉身流汗,俄而有娠。」情節雖然老套,卻是古人祓禊求子迷信的體現。

從現有材料上看,這個「祓除」通常不是天體浴。很多材料顯示,「祓除」時要穿輕便的衣服。比如潘岳的侄子,西晉文人潘尼所作的《三月三日洛水作》詩就說:「臨岸濯素手,涉水搴輕衣。」「搴」通褰,讀qiān,就是提起衣服的意思。這裡說人們入水時為了盡量少地弄濕衣服,會把衣服提起來。

別光顧著洗白白,小夥伴們約起來

漢代的上巳節不僅有嚴肅的祈福續命的迷信活動,也有輕鬆愉快的娛樂活動。上巳節是古代最早產生娛樂性因素的節日之一。既然要出城去河裡洗浴,那順便就可以春遊踏青了。東漢張衡《南都賦》記載當時南陽附近的風俗時說:「於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瀕。朱帷連網,曜野映雲。男女姣服,駱驛繽紛。致飾程蠱,偠紹便娟……」大意是說上巳這一天,人們穿著盛裝,出來踏青遊玩。河邊到處都是車馬、帳篷,熱鬧極了。

這種盛大的郊遊活動不止存在於南陽,而是遍及全國各處。《藝文類聚》卷四引東漢文學家杜篤的《祓禊賦》曰:「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黃,於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棗絳水,酹酒醲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艷姝,戴翡翠,珥明珠,曳離袿,立水涯,微風掩壒,纖穀低徊,蘭蘇盻蚃,感動情魂,若乃隱逸未用,鴻生俊儒,冠高冕,曳長裾,坐沙渚,談詩書,詠伊呂,歌唐虞。」此處談及的盛服踏青,聚餐宴飲,在漢代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是上巳日最重要的活動。這些活動也受到了官方的認可。從魏晉直至宋代,上巳日還經常有盛大的皇家宴會。

明嘉靖胡纘宗刻本《藝文類聚》書影。

上文中提到的「浮棗」,大意是把棗子扔到水裡看它漂。很多現代學者認為,這種奇怪的活動,最初也有祈子的寓意。除了浮棗,還可以「浮卵」、「流觴」,讓雞蛋和酒杯漂浮在水面上。前面提過的潘尼《三月三日洛水作》詩中就說:「羽觴乘波進,素卵逐流歸。」「羽觴」是一種鳥雀形的酒器,後來泛指酒杯。「素卵」可能是指白雞蛋。「流觴」完全是個喝酒(有時還順便作詩,比如王羲之那些人)的遊戲。而至於這個奇怪的「浮卵」,很多學者認為,它也有祈子的隱喻。

上巳節,人們在祓禊后,就可以玩流觴曲水的喝酒遊戲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人們生活中很少使用干支紀日。巳日是哪一天需要查日曆,不易記憶。古代又有將奇數日月相同的日子定位節日的習慣。從一月一日的元旦日,到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七月七日的七夕節,九月九日的重陽節,雙十一的剁爪節,莫不如是。如果將上巳節固定在三月三日,這個奇數節日的系統就完整了。《晉書》卷二十一《禮志下》記載:「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從此,在大部分地區,「上巳」就名不副實地固定在了三月三日。不過在此之後很長時間裡,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巳日過上巳的傳統。

元宵節類似,作為一個外出遊玩的節日,上巳很快也擁有了約會的職能。古代女性外出遊玩的機會經常不多。而在萬物萌發的春季,穿著輕便的衣服,跑到河裡,弄濕身體,這在古代是難以抵抗的誘惑。古人留下了許多上巳約會之俗的明示或暗示。比如南朝蕭梁著名詩人沈約的《三日率爾成篇》詩中就說:「洛陽繁華子,長安輕薄兒……清辰戲伊水,薄暮宿蘭池……寧憶春蠶起?日暮桑欲萎。」在古代,蠶桑通常是女子的工作,而「繁華子」、「輕薄兒」卻是指青年紈絝。這裡說妹子們和「繁華子」、「輕薄兒」貪玩嬉戲,早晨戲水,晚上就宿在「蘭池」,結果耽誤了蠶桑的工作。對性愛問題不直接點破,而是轉彎抹角設法暗示,這是南朝文人常用的特殊趣味。(編輯:游識猷)

參考文獻

  • 《論語註疏》,嘉靖閩本。
  • 《後漢書》,汲古閣十七史本。
  • 《宋書》,汲古閣十七史本。
  • 《周書》,汲古閣十七史本。
  • 《文選》,中華書局1997影胡克家刻本。
  • 《藝文類聚》,嘉靖胡纘宗刻本。
  • 《晉書》,汲古閣十七史本。
  • 楊琳. 傳統節日文化[M]. 宗敎文化出版社, 2000.
  • 楊琳. 訓詁方法新探[M]. 商務印書館, 2011.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