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美歐醫療機器人都在「嬰兒期」 中國能否彎道超車?

需要複雜的多學科尖端技術,能夠給民生、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變革……醫療機器人這一高門檻、高價值領域被業內稱為「醫療器械領域的航天工程」。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醫療機器人前景廣闊,已覆蓋手術、康復、護理、教學等各個領域,其中手術機器人佔比最高。目前,國外醫療機器人企業正在搶灘市場,部分國內企業也已經開展醫療機器人研發布局。

業內專家認為,在醫療機器人這一新興行業,目前中、美、歐都處於「嬰兒期」,政府可加大對研發的支持力度,以實現健康產業彎道超車。

趙乃育繪

全球規模有望達114億美元

醫療機器人是一種智能型服務機器人,種類較多,根據其用途不同,可分為臨床醫療用機器人(包括外科手術機器人和診斷與治療機器人)、醫用教學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移送病人機器人、運送藥品機器人等。

有調查發現,手術機器人和應用到康復護理、假肢等方面的康復機器人是潛力較大的市場。

據BCG波士頓諮詢測算,截至2016年1月,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每年營收達到74.7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年複合增長率能穩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元。其中,手術機器人佔60%左右市場份額。

報告稱,目前北美市場為最大市場,而由於亞洲國家政府醫療投入加大、醫療系統重組和人們對微創手術意識加強,未來市場重心將逐漸往亞洲轉移。

在手術機器人中,腹腔鏡機器人是應用最為普遍和廣泛的一種,臨床應用主要在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婦科等領域。2001年由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IntuitiveSurgical)自行設計、生產及銷售的達芬奇(DaVinci)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是腹腔鏡機器人的代表,也是目前少數能商品化的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應用範圍最為廣泛。

外資搶灘市場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黃健使用手術機器人做過大量膀胱手術。他說,達芬奇機器人在發展勢頭迅猛,截至2016年10月28日,大陸完成手術35273例,其中泌尿外科手術超過2/5。

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醫護人員輔助「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患者進行手術。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上海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美中互利醫療有限公司是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達芬奇手術系統在的經銷夥伴。

上海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說,儘管現在內地和香港一共才配置了69台機器,在全球占的比例僅2%,但配置的大部分機器的使用率、執行手術台數都領先世界。2015年在大陸有效使用的達芬奇機器人不到40台,但總的手術量相當於日本200台機器執行手術量的總和。僅在2016年11月這一個月中,大陸地區共完成達芬奇機器人手術2017例,手術台數世界領先。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正在加速搶灘。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2016年12月宣布與上海復星醫藥合作,首次在設立研發和製造中心,期待長期紮根市場。

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aryGuthart說:「市場對於手術機器人的興趣和需求是非常大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使用效率在全球是最高的。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購入機器的整個審批流程較慢。」

黃健介紹,從目前臨床使用反饋情況來看,達芬奇機器人也存在一定缺點。例如,臨床醫生普遍反饋長時間使用帶來視覺疲勞感。此外,它只是一個機械臂,沒有觸覺,不能分辨是正常的組織還是腫瘤。最重要的是手術者和患者、助手是分離的,這種遠程操控手術在軍用、航天領域運用更好,平時做手術,萬一操作斷網,反而是一種風險。

記者採訪了解到,國內醫院引入手術機器人心態複雜,一些醫院更看重其「光環效應」。

業內專家介紹,達芬奇系統的售價在2000萬元左右,而每台系統銷售後的每年平均服務費/耗材費為10萬至20萬美元。因此,使用達芬奇系統本身,並不能為醫院帶來額外的收益。

醫院對於達芬奇系統的熱衷主要是因為其附帶的「光環效應」:一是吸引病人。達芬奇機器人已經成為「高端先進醫療器械」的象徵,由此帶來的「品位」效應以及隨之而來的病源,不僅能夠彌補引進儀器的費用,而且能夠為醫院創收。二是吸引醫生。達芬奇系統的人因工程設計,可以減輕外科醫生的疲勞,減少職業病的出現。外科醫生是醫院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滿足醫生的手術需要,也是醫院購買達芬奇的動力之一。

仍然處於「嬰兒」階段

隨著人工智慧運用到醫療領域,診斷與治療醫療機器人將有望成為會「思考」的實時健康管家。

在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廣東省網路醫院」內,研發中的醫療聊天機器人,正與一位模擬「頭部病痛」的女性患者對話:

「一般來說,超過39攝氏度為高熱,發熱是自我保護和抵禦感染的一種反應。您的情況是否符合上面的描述?」「您是否有下列癥狀中的幾種?」「情況緊急,請馬上去看急診。這些癥狀可能是急性腦膜炎的表現……」

專家介紹,未來人工智慧的作用並不僅限於幫助診斷,還能提供治療方案。

據IBM沃森(IBMwatson)腫瘤專家運營商認知關懷首席運營官王泰峰介紹,隨著認知計算能力不斷提升,沃森將成為幫助醫生臨床決策並給出治療方案建議的有力幫手。

「2015年一年內,發表在全球高等級期刊的醫學文獻中,僅僅腫瘤就有4.4萬篇。如果一位腫瘤醫生要全面學習分佈在全球各地的最新治療手段,平均每天需要花費160個小時才能閱讀完。這是人類不可能做到的,但這恰恰是人工智慧的強項。未來,機器人通過不斷深度學習,可以給出人類大多數疾病的診療方案。」王泰峰說。

據透露,目前,IBM沃森腫瘤機器人已經進入23家醫院,並計劃收費服務,這是全球最早進入臨床的智能醫生。但沃森的定位並不是取代醫生,因為它沒有辦法創造知識。

現實中,人工智慧醫療機器人仍然處於「嬰兒」階段。

廣東省網路醫院院長周其如說,這個「嬰兒」成長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也就是深度學習:一是醫學教科書,針對臨床路徑明確的病種;二是大量的循證醫學數據資料;三是大量的前沿醫學論文數據,這相當於全球專家的會診;四是教學醫院的病例。「乾淨的數據很重要,必須經過嚴格篩選。不能是過度醫療的病例,還要遮擋患者的隱私。」

國內企業加快研發步伐

國內醫療機器人企業數量不少。一些醫療機器人的代表企業如哈爾濱博實、重慶金山、妙手機器人等公司的手術機器人已經進入研發階段或臨床試驗階段。

博實股份是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產業化基地、哈工大機器人產業化平台。據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研發人員介紹,國產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研究人員針對微創外科手術的多種術式,在手術機器人系統的機械設計、主從控制演算法、三維(3D)腹腔鏡與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上都進行了重要突破,並申請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但總體發展水平與國際相比還有一定距離,臨床上還不足以撼動進口設備的地位。

由省市校共建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成立於2015年初,集中了哈工大在智能裝備領域的高端技術。

該集團副總裁、首席技術官白相林說:「發展醫療機器人行業優勢在於人才、技術、相關學科產業的飛速發展以及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支撐,但在產品轉化與市場開發方面整體落後於國際水平。」

2014年4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順利完成了3例國產機器人手術,這是自主研製的手術機器人系統首次運用於臨床。使用的手術機器人系統由天津大學、中南大學等單位聯合研發。

應抓住機遇提早規劃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孫立寧教授認為,在藥品和傳統器械產業,國內外差距較大,發展家很難趕上歐美上百年的歷史積累及沉澱。但在醫療機器人這一新興行業,目前中、美、歐都處於「嬰兒期」,政府應提早規劃,加大對研發的支持力度,以實現健康產業彎道超車,助力「健康2030」宏偉目標達成。

業內人士認為,在康復機器人等細分領域,可以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相比手術機器人,國內外康復機器人市場剛剛起步,更是處在『嬰幼兒』時期,是一個朝陽產業,國外還沒有明顯領先優勢,是我們可以大有作為、實現超越的領域。」白相林認為,從整個行業來講,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

白相林認為,醫用機器人是醫療工具和手段的前沿發展方向,驅動其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對各種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高端技術需求,老齡化對老、殘輔助和護理的社會壓力以及高素質醫護人員缺失導致的供需矛盾。

就康復機器人的需求來看,殘疾人群體和老齡群體龐大,康復醫師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約1.7人/10萬人,而發達國家該數據達到30-70人/10萬人,康復專業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

「在康復機器人領域,預計未來3年左右會出現爆髮式增長。」白相林說。

須避免「低端產能」重複建設

業內專家認為,應抓住時機,集中優勢科研資源攻關,細化現有機器人產業研究方向。

白相林說,在國家頒布的製造2025規劃綱要當中,機器人行業是一個重點發展的行業。但是,由於整個醫療機器人的行業門檻較高,有極高技術要求,同時,在現有醫療註冊認證的體系下,周期漫長,資金投入巨大,對於企業而言,風險較高。要攻關醫療機器人,需要規劃研究單位集中研發某一類醫療機器人。

哪些核心領域需要進行科研攻關?瑞士技術科學院院士、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HannesBleuler教授和國內機器人企業一些研發人員認為,減速器、伺服電機等仍是制約機器人關鍵技術躍升的桎梏。此外,難度大、市場潛力也大的單孔手術機器人是下一代手術機器人開發及臨床應用方向。

與此同時,醫療機器人的標準也有待建立,以避免「低端產能」重複建設。

工業機器人有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醫療機器人行業標準還是空白。業內建議未來兩三年內,由研究機構、醫療機構、指導標準委員會、行業協會等牽頭,輔以高校、研發機構,形成一些通用標準,比如機器人要滿足哪些功能、安全條件,不能「把神經恢復了,卻把關節弄壞了」。醫療機器人應用安全、倫理安全也不容忽視。

廣東省網路醫院院長周其如建議,發展醫療機器人應避免「一哄而上」,使得「低端產能」重複、過剩。政府要重點扶持具有核心技術、高端產品的企業。

此外,還需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條」,避免「上得去,下不來」的尷尬。

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本體是自動化技術集大成者,在機器人產業鏈上議價能力最強,且可以有效整合上游零部件企業和下游系統集成商。一方面要釋放活力,打通「研發機構—企業—市場」鏈條、攻關核心技術,又要鼓勵、培育基於機器人產品的配套服務開發,以此引導、倒逼現有機器人企業分類別發展。

業界建議仿效歐美、日本等國做法,對使用本土機器人廠家產品的單位、機構、個人給予「反補貼」,避免因只聚焦高端技術、忽視市場應用而「高處不勝寒」,造成產品同質化、市場萎縮化、產業斷檔化。(記者肖思思周琳閆睿廣州上海哈爾濱報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