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明朝到清朝鴉片戰爭,政府禁煙為何屢禁不絕?

文/林岩

本文由小號特約作者原創發布

煙草最初被譯作「淡巴菰」,

一說為菲律賓地名,

一說源自於西班牙語,

別名「擔不歸」、「金絲薰」、「相思草」等。

(淡巴菰)

「淡巴菰」起源於美洲,

在十六世紀中葉由菲律賓呂宋島傳入,

在福建、廣東等沿海一帶栽種,

后逐漸蔓延到內地。

極盛時,陝西等省大片沃土廣植煙草。

與煙草一同進入還有一個離奇的故事,

相傳菲律賓有淡巴國,

其公主死後被遺棄在荒野,

因嗅到了煙草的味道,

公主竟然神奇地復活,

因此人們又賦予煙草另一個美名——「返魂草」。

明代姚旅露書

明代姚旅撰寫的《露書》

記載了煙草最初進入的情形,

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

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

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於呂宋,載入其國售之。

」同時記錄了煙草的特殊功效

「能令人醉,亦辟瘴氣,搗汁可毒頭虱」。

《蚓庵瑣語》也有類似記載

「煙葉出閩中,邊上人寒疾,非此不治。」

明末清初,

人們過於迷信煙草「提神」、解毒」等功效,

以至於煙草在迅速流行。

遠在塞外的黑龍江寧古塔(牡丹江市區內)以煙草招待客人,

清順治六年進士方孝標遭謫戍,

寫詩《吃煙》記錄了寧古塔的風俗——「塞俗如同麻麥收,

翠莖紅蕊種三秋;

沙畦薰焙傳方法,

上炕賓朋當款留。」

《食物本草》說的就更邪乎了

凡食煙,

飢能使飽,

飽能使飢,

醒能使醉,

醉能使醒,

一切抑鬱愁悶,

俱可藉以消遣,

故亦名忘憂草。

「天下兵起,遍地皆煙」、

「吃煙(吃掉燕王之後)」等讖語流行於明朝末年,

加之煙草對糧食等經濟作物的嚴重衝擊,

使得崇禎帝朱由檢很惱火。

崇禎十二年(1639年),

由朝廷下令,

嚴禁在公共場所吸食煙草「上傳諭禁之,

犯者論死。

」崇禎十六年(1643年),

朝廷再度嚴令「敕禁私販,

至論死。」

無獨有偶,

遠在山海關外的大清政府也下發紅頭文件,

嚴令禁煙。

清崇德四年(明崇禎十二年, 1639年)

六月二十六日,

戶部頒發文告嚴格禁煙 「不許栽種,不許吃賣……

被人捉獲,定以賊盜論,枷號八日,游示八門,除鞭撻穿耳外……

罰銀九兩,賞給捉獲之人。

」朝廷同時下旨嚴禁販賣煙草

「凡犯禁者,一斤以上先斬后聞;

未滿一斤者,囚在義州,從重科罪。」

大清入關后,

逐步取消了禁煙令,

規定只要不去朝鮮購買,

民間自種自食不再限制。

這一時期,

「淡巴菰」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

成為上流社會一種奢侈的嗜好。

康熙朝吏部尚書韓菼的三大嗜好是煙、酒、棋,

當有人問及三者處於「魚與熊掌」只能取其一時怎麼辦。

韓菼tǎn(1637年-1704年)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狀元

韓菼不假思索表示:「首先去棋,再去其一,去酒也

」可見老韓對煙草的情有獨鍾。

進士黃之雋為了表示不隨波逐流

聲稱:「吾獨違眾,誓不粘牙

」誓言尚在民間美談,

老黃已經被煙草俘虜。

自從吸食了煙草,

他大發「相見恨晚」之感慨,

總結道:「(抽煙之後)四肢軟美,八脈敷舒。」

士不吸煙、不飲酒者,必無風味。

對文人騷客而言,煙草又有催發靈感、潤綿詩文之力……

當時的文人雅士尋找各種理由極力推崇煙草。

學者俞樾對煙草更是讚不絕口,

「喣噓呼吸亦徒然,高倚胡凾便是仙。

含得淡巴菰一口,空中噴出總成圈。

山西介休人梁錫珩在《偶詠美人吃煙》,

中對美人吃煙的情境極力美化,

前身合是步非煙,弄玉吹簫亦上天。

紅綻櫻桃嬌不語,玉鉤簾外晚風前。

隨著煙草在民間廣泛種植,

清朝中期已經達到「士大夫無不嗜煙,

乃至婦人孺子亦皆手執一管。

」康熙年間官員劉廷璣的《在園雜誌》中描述

「黃童白叟,閨幃婦女,無不吸之,十之七八,

且時刻不能離矣。」

《棲霞閣野乘》記載

紀曉嵐是個出了名的老煙槍,

「頃刻不能離」,

他的煙袋鍋比起常人要大很多,

人們稱呼他為紀大煙袋。

有一天在軍機處上班,

正在抽煙,忽然皇帝召見。

情急之下,

紀曉嵐把眼袋插進官靴中就進大殿面君。

由於奏對時間較長,

煙袋鍋裡邊尚在燃燒的煙絲將他的襪子燒著了。

火灼小腿,

十分疼痛,

竟「嗚咽流涕」,

康熙帝驚問是咋回事兒。

紀曉嵐不得不如實回答:臣靴筒內走水。

皇上令其趕緊出去脫靴子救火。

事後,

紀曉嵐一瘸一拐上班,

同僚們譏諷其為「李鐵怪」,

就這樣,紀曉嵐還是沒改掉抽煙的惡習。

幾近全民性盛行嗜煙,

引起了有識之士的警惕。

吳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

元代名醫吳澄研究認為

「無病之人頻頻熏灼,津涸液枯,暗損天年……

虛損之人,最宜戒此。

清代醫學家吳儀洛在《本草叢新》中將煙草列為「毒草類」。

稱其「火氣熏灼,

耗血損年,

衛生者宜遠之……

最爍肺陰,

今人患喉風咽痛、嗽血失音之症甚多,

未必不由嗜煙所致」。

康熙皇帝年幼時受乳母的影響,

也染上了吸食煙草的陋習,

據說為了防止火災,

就把煙給戒了。

他曾經對人說

「關於吃煙這事兒,

雖然關係不大,

可是容易引起火災,

因此我決定禁止天下吸食。

我幼年在養母家頗善於吃煙,

如果我讓天下人禁止而我自己仍然吃煙,

將可以服人?因此我決定永不用也。」

康熙帝南巡駐蹕德州。

當時有兩個大臣陳元龍和史貽直嗜煙如命,

康熙帝決定拿他倆開刀。

一日,

皇帝命人賞賜水晶煙管給兩位大臣。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

二人不知是計,

受寵若驚般開始吸食。

誰知大口呼吸后,

透明的煙管可以看到火星子直達嘴唇,

感覺十分恐怖。

看著兩個大臣火燒火燎后的窘態,

康熙帝也禁不住發笑。

兩個嗜煙如命的大臣至此不敢再吸食,

於是康熙帝命令侍衛傳旨

「我平生不好酒,

要喝的話也能整上一斤,

可我就是不喝;

最討厭的就是吸煙,

諸位大臣可見過我在圍場等地吸過煙嗎?

每當我看見有人在一些角落偷偷吸食,

我厭惡至極。

再者說吸煙是耗氣的東西,

非但我不吃,

我太祖、太宗、世祖都沒有這個愛好,

所以我最厭惡吸煙的人。」

皇帝有些婆婆媽媽的聖旨頒布后,

感到宣傳效果不大,

於是又令御用宣傳隊加大宣傳力度。

學士蔣陳錫作《恭記》詩一首

「碧碗瓊漿瀲灧開,

肆筵先已戒深懷。

瑤池宴罷雲屏敞,

不許人間煙火來。

」改過自新的陳元龍在《格致鏡原》中也深刻總結稱

「多食煙損容。」

賜給大臣燎嘴的煙管可謂比較人性化,

面對屢禁不絕的現象,

康熙帝終於忍不住火冒三丈。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皇帝圍獵期間,

營房發生火災。

經過嚴查,

原來是御膳房管事佛泰的家奴二格抽煙引起的。

怒火中燒的康熙帝命人用箭刺穿二格的耳朵與鼻子在營房示眾,

同時對佛泰進行了枷號三個月,

鞭打一百的嚴厲懲處。

其後的雍正帝、乾隆帝也下旨嚴禁在公共場所吸煙,

可惜效果都不是很好,

官方屢禁不止,

百姓我行我素。

與清朝同時存在的太平天國的禁煙令可謂史上最嚴。

《天條書》規定:「凡吃黃煙者,

初犯責打一百。

枷一個禮拜;

再犯責打一千,

枷三個禮拜;

三犯斬首不留。」

煙草自打被人類發現就屢屢被禁,

豈料五百餘年屢禁不絕,

時至今日,

人們早已認識到了煙草的毒害,

但是依然有諸多癮君子愛不釋手,

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看似簡單的禁煙其實任重而道遠,

改變現狀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