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智能汽車時代即將到來,傳統車企該何去何從?

北京時間8月8日,路透社的一則消息顯示,德國汽車製造巨頭賓士和寶馬,已確定放棄獨立開發自動駕駛系統,轉而與供應商協作,共同打造自動駕駛軟體。

這是意料之中的結果,看起來也是務實和理性的選擇。戴姆勒賓士和福特均已與AI巨頭百度公司的Apollo自動駕駛平台合作。("懟"百度Apollo的正確姿勢)

此時此刻,一個魔咒在車評君的腦海中浮現:「在智能汽車來臨時,傳統車企是否會淪為為科技公司的代工廠?甚至是消亡?」

這不是圈外人的「盛世危言」,而是業內精英的憂慮。2016年11月,在柏林的一場汽車峰會上,德國汽車三大巨頭大眾、寶馬、戴姆勒賓士的CEO聯合呼籲:「車企必須轉變思想,否則將淪為矽谷的供應商。」

在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的切換中,傳統手機製造巨頭沒有一家得以存活,偉大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等巨頭,均被橫掃出局。但汽車從業者寄希望汽車產業的複雜性能夠阻止野蠻人前進的步伐,這看起來並不牢靠。

克里斯滕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指出:每一次產業結構的迭代中,此前的行業領導者,幾乎難以在產業和技術變革中得以倖存。

這是一個下在傳統汽車製造商頭上的「魔咒」,看起來,這艘大船正在駛向厄運,少數人大聲示警,多數人沒有理由地樂觀。

和一年前相比,這個產業的資深人士唯一達成的共識是,在航道前方礁石密布。不幸的是,他們認為這些礁石不足以令大船沉沒。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難以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經驗,更多的人只有在遭受挫折后才能從中汲取教訓。大多數人,在順境中,難以聽取刺耳的批評,不願意捨棄已有的成功經驗,走出舒適區,更新思維,重構組織,重構產品,重構供應鏈,打造新的商業模式。直到不得不去改變時,往往已無力回天。

時的車企,面對智能汽車的變革,像「溫水中的恐龍」,水溫在緩慢地升高,但依然在舒適區內,看起來像是在泡溫泉。然而,想在沸騰之前再行逃生,幾乎不可能。這些龐然大物,從任何一個角度上看,都站在變革、創新、快速反應等亟需的、核心能力的對立面。

企業家精神匱乏

缺少戰略大股東和職業經理人化傳統車企的致命傷。

某次,車評君一個同學的車出了問題,質保期內的質保件,陷入巨大的困境。車企說這是此前4S店維修其他部件造車的損壞,4S店說他們之前的維修合乎規範應該廠家支付這筆約2000元的維修費用,互相推卸責任,鬧得不可開交,他們居然沒有一個應急機制先把車修好內部再算賬。車主反覆致電400服務電話和4S店接待人員,均未能解決問題。為了修車,甚至動用關係找4S店總經理請「幫忙」。折騰7天之後,沒有結果。因亟需用車,他不得不自掏腰包維修,終止了這場鬧劇。

筆者曾為此發簡訊給該品牌公關負責人,看能否干預和推進一下,竟無任何回應,莫名驚詫。於是乎問諸於同行,大多數反饋均是搖頭和苦笑,稱該公關負責人的傲慢已到了一定的境界。這是一個全球知名的豪華車品牌。這不是在維護和塑造品牌,而是在抹黑品牌。

這是孤例嗎?N多年前,筆者採訪了華東某知名合資車企的銷售負責人。完事後,央視的朋友委託代為轉達採訪要求,遭到拒絕。當時私下裡那位公關負責人大致表達的意思是:「老闆沒時間,央視算老幾?」現在,那位所謂的「老闆」在內訌中黯然離開,加入到了一家風雨飄搖中的私人造車企業。

傳統車企職業經理人的傲慢源於大量的營銷費用,且對花費的考量截止目前還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在鮮花和阿諛中迷失是常態,勝不驕敗不餒才是奢求。於此形成鮮明的對比,車企股價跌跌不休,股東的回報率難以保障,傳統汽車股日趨成為投資人的「雞肋」。

由於經歷了近百年時間的發展,很多車企股權結構異常分散,多數投資者屬於財務投資人,缺乏戰略大股東。大多數車企已高度職業經理人化,不得不寄希望於管理層能夠為公司的企業文化、戰略負責。這是奢望,因為這不符合人性。

這樣的公司,當外部環境發生劇變時,誰來拍板啟動痛苦的變革?

在國際上,公司治理結構最好的傳統車企是寶馬、大眾、特斯拉。在國內,有著優秀公司治理的車企是吉利、長城、比亞迪。當然,創業企業這方面優勢更加明顯。

臃腫的官僚機構

傳統車企恐怕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群體組織:大眾有60萬人,豐田、通用和福特的人員規模在40萬左右。這些人分佈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同膚色,來自不同種族,說著不同的語言。組織管理的難度,不亞於管理一個中型城市。

為了讓這個組織有序地運轉起來,大量的流程和機制被創建出來,體現了人類的智慧。一開始,這被證明是奏效的。隨著運營環境的改變,制定規章制度背後的精神和理念發生了變化,更多的制度被設計出來用於控制,保證公司的運營安全。審批的許可權越來越小,需要簽字的人越來越多。相應的,決策的效率持續下降,員工主人翁意識日益喪失。

為車企幹活,需要強大的資金墊付能力,6個月能拿到付款是幸運的。民營的零部件供應商深受其害,很多企業家為了資金周轉,不得不經常性抵押自己的房子從銀行獲得過橋貸款。當所有的固定資產抵押光了之後,只能拿著合同向互聯網金融公司借貸,承受巨額資金成本。

在這樣的窘境之下,汽車企業,已成為初創企業噩夢般的合作夥伴。為了緩解問題,大量進行墊付的中介產生,一方面從中賺走了差價降低了毛利,同時使的車企與市場的距離變得更遠。中介結構又於職業經理人「裡應外合」謀取私利。流程進一步「規範化」和「複雜化」。

東北某知名汽車國企,經歷了一輪聲勢浩大的反腐風暴后,採購和支付流程幾乎已陷入癱瘓,任何「流程外」的支付被視為洪水猛獸。可悲的是,當初流程的制定者缺乏先見之明,並不能把所有的意外概況在「流程」之中。任何與聚餐相關的活動均被視為「高壓線」,內部員工AA制的吃飯行為都遭到了禁止。

這個公司研發部門原先從4S店採購單個競品零部件用於benchmark的舉動也被叫停,採購部門稱要公開招標。毫無疑問,沒有一家競品的4S店敢於冒著「公然出售核心零部件給競爭對手研發部門」的風險參與如此愚蠢的「招標活動」。

如果沒有良好的企業文化作為基石,任何複雜的流程都將成為經理人員不作為的利器。這個時候,為逼迫經理人幹活,一整套貌似嚴密的KPI體系新鮮出爐。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KPI作假蔚然成風。為了杜絕KPI作假,嚴密的「數據化」監察團隊得以產生。然而,人的關係和面子又發揮了作用。

在這樣的地方,日常工作的開展都讓人倍感艱辛,創新看起來是「痴人說夢」。

如此可怕的臃腫組織,流程怪獸之所以能夠勉力維持,是這麼多年,汽車產業一直沒有發生改變,且還有一定的增長。

不幸的是,好年景結束了。產業的變革和顛覆正在發生。

無軟體基因

汽車正在從一個「鋼基產品」變為「硅基產品」。汽車越來越多的價值,將會由軟體和服務決定。在此背景下,要求傳統車企必須「從製造企業變為科技企業」。

傳統車企與「下一代車企」最核心的區別,在於是否具備強大的軟體以及互聯網研發能力,軟體研發團隊能否成為公司的核心部門。這一點,看起來困難重重。

雄心勃勃的寶馬CEO曾宣稱,要招募2000名軟體工程師,大眾汽車集團的HC預算是1000多人,通用汽車矽谷office的工位預留也將達到1300人。

WOW,這看起來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投資。但是,一旦發現這些企業擁有幾萬名研發工程師這個現實后,情況開始變得令人沮喪,因為比例太低了,不到10%。這樣的權重無法讓人相信,軟體團隊在一個擁有百年製造傳統的公司擁有話語權。

更可怕的是,在現有商業模式下,軟體工程師很難在產品研發中發揮作用和獲得成就感。因為硬體研發的節奏太慢,從產品立項到交付市場的周期大約5-7年。這是軟體工程師的噩夢。

汽車企業的軟硬體研發節奏的分離將會是必然。特斯拉為此樹立了新的標杆:在車型產品上市后,Autopilot系統可持續在線升級迭代。然而大多數傳統車企尚不具備完整的OTA在線升級機制,通用汽車制定了一個看起來「雄心勃勃」的計劃,他們要在2020讓所有車型具備OTA在線升級能力。

最令人困惑的問題是,車企的軟體團隊並不知道幹什麼?開發車載OS嗎?這會是一個愚蠢的決定。因為哪怕你的OS系統非常好,也難以將其兜售給其他競爭對手。開發自動駕駛系統?這看起來更不靠譜,谷歌、百度、蘋果等巨頭背後擁有非常強大的AI團隊為支撐,在這個領域研發費用的投人每年數以百億計,勝算概率很低。

現實地看,集成和深度定製上述系統是一個更加務實的選擇。當然了,特斯拉能做到,車企為何不能做到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車企的軟體團隊會限於被動之中。包括在開發流程上與硬體團隊難以協同,觀念上軟硬團隊難以匹配,難以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切入點為產品賦能,在公司里缺乏話語權和不受人尊重,難以招募到一流的人才。

如果車企的軟體團隊不能做大,最好的結局就是成為矽谷的「代工廠」。

顛覆者在哪裡?

在智能手機時代,最終勝出的是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他們取代了原來的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西門子等巨頭。那麼傳統車企的顛覆者在哪裡呢?

1、蘋果

蘋果很有可能像現在的華為一樣,在汽車行業成為不容忽視的存在。蘋果有很大的機會再次定義智能汽車的產業標準。

2、特斯拉

看起來比蘋果更危險。特斯拉不是潛在敵人,而是現實的殺手。Model3儘管需要用戶支付大量的加裝費用,依然遭到美國媒體幾乎一致的好評,大約80%的媒體表態,願意購買特斯拉Model3。在汽車領域,現在的特斯拉就是手機領域的蘋果。不要指望製造會成為馬斯克的絆腳石,noway。

3、初創企業

汽車創業企業主要集中在,他們野心勃勃:比如蔚來汽車、法拉第未來、車和家、威馬汽車、愛馳億維、小鵬汽車……也許會有那麼幾家殺出來,扮演oppo和vivo這樣的角色。誰知道呢?

還有機會嗎?當然!

1、精英已經覺醒

傳統車企裡面有非常多的精英,他們已深刻意識到外部環境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試圖推進變革,重構企業的基因和組織,打造出能夠適應未來發展的高科技產品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無論是德系三巨頭,還是美國的通用和福特,在智能駕駛、車聯網、電動車、共享出行甚至飛行汽車等領域投入巨資。但不好的消息是,聽說「大眾2025計劃」在內部推進的阻力巨大。因為變革意味著組織的重構,大量的失業和重新就業。中層管理幹部和工會的既得利益已成改革道路上的反抗堡壘。

2、還有時間

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傳說中的智能駕駛也未降臨,汽車產品的研發,無論速度多快,都需要周期。

幾乎可以肯定,顛覆者需要多代產品的迭代,才能真正開發出「next car」。這至少需要10年時間。

3、龐大的現金儲備

汽車企業不但有強勁的現金流,還有龐大的新進儲備。這使得他們在面對變革時,更加從容。一旦戰略既定,就可以拿出大筆資金,投入到新的冒險。

龐大的現金儲備,使得車企可以對有潛力的start-up進行投資,為未來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一些公司治理結構優秀、且創始人依然掌舵的企業有可能殺出重圍。需要轉變觀念,變更組織,大規模投資。但是,這些創始人在經歷了巨大的成功和儲備了巨大的財富之後,還能夠重新更新觀念,虛心向科技企業學習嗎?車評君對此疑慮重重、憂心忡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