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尿床?吃手?怕生?磨蹭?--寶寶小毛病背後的大學問|彩虹育兒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們對孩子們的關注,已經不限於吃喝拉撒睡了,而是越來越多地看到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彩虹育兒意識到了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重要性,對於兒童的健康諮詢也從醫療拓展到了心理行為的領域。

這一次,我們嘗試用新的形式,請來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專家,在微信群里開展了一場關於幼兒行為問題的問答講座。本篇是根據講座語音整理的筆記,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有類似問題的家長。

張鳳玲上海兒童醫院

兒童保健科

主任醫師

主講人簡介

張鳳玲主任是上海兒童醫院的著名兒保專家,擅長以下方面診治:

  • 兒童學習困難診斷治療(多動、注意缺陷);

  • 兒童尤其是嬰幼兒神經精神發育落後干預(動作發育、語言發育);

  • 兒童行為問題的診斷與行為治療(說謊、抵觸、衝動等)。

彩虹育兒公益講座問答講座實錄清單,根據微信群講座錄音整理

提問一:淘氣寶寶怎麼教?

四歲男孩,經常受班上表現差的同學影響,模仿淘氣動作,不聽老師指揮。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如何針對性的幫助?

張主任說:寶寶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喜歡模仿淘氣的行為?

家長過度關注了淘氣的行為,而對於適宜的好的行為往往視而不見。從心理角度來講,正常的行為適宜的行為,沒有得到家長的肯定,而不適宜的行為又被家長大加訓斥,這會讓孩子覺得做淘氣的行為可以引起家長的注意。所以,孩子會更喜歡模仿淘氣的行為,意圖來獲得家長的關注。

改變養育習慣,調教淘氣寶寶!

我們要對正常的好的行為,進行關注和肯定,而對不良行為要忽視。

1 當孩子發生你不喜歡的行為,家長應該視而不見。

2 避免反覆說教。孩子的語言發育的很好,你和他講道理,他會更加反駁你。

3 平靜的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平淡如水,漠視其行為。

尤其這一點,我們的家長往往做不到。家長經常會說,「媽媽生氣了」,「媽媽不願意看到」之類的,實際上你就在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4 家長可以通過做自己的事,完全不要看孩子,包括目光的接觸都不要有。

5 總結:糾正不良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反覆訓練。孩子可能會反覆以前的不良行為,家長要持之以恆。

提問二:寶寶口吃怎麼改?

三歲男孩,語言發育正常,說話早,話多,但是經常表達思想不連貫,從而導致語言表達不連貫,會卡在一兩個詞上,不斷重複。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需要治療么?

張主任說:思想跑得比語言快,寶寶自己也很無奈!

為什麼寶寶會口吃?

三歲的兒童正處於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口頭語言表達的關鍵時期往往會出現語言表達的不良慣性。對某一個詞某一字的表達不清,卡在某一個字上,嚴重的甚至產生口吃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口吃呢?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思維已經很清晰的發展了,但他們的辭彙量卻很少,與表達和思維不匹配,經常會出現詞不達意,語言表達不連貫的情況。如果孩子發生這樣的問題,家長不應該過度責備,或者用批評、指責、甚至強行矯正的方式。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反而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提高。

那家長該怎麼辦呢?

1 正確看待口吃

這是三歲兒童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很常見普遍的現象,家長不用過於緊張,也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三歲的孩子隨著成長發育,遊戲的形式,活動的範圍,所見所聞都在增加,孩子的思維在增長。四歲的孩子,家長會發現,孩子特別愛說話。有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就是個「話嘮」,是的,這就是這個階段孩子發育的特點。

2 不要給孩子不必要的壓力

如果家長採取過於嚴厲的方式,反而會使孩子過度緊張。他不僅是看到家長緊張情緒的體驗,還會產生其他部分機體的緊張。我們知道,語言表達的時候,不僅僅是動動嘴巴,還有胸肌、面部肌肉、腹肌等肌肉的輔助,如果你過度嚴厲的話,孩子不僅是情緒的緊張,這些肌肉都會緊張起來,他怎麼可能連貫的表達出來想說的意思。

3 耐心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能力

我們主張,不管孩子多大,都可通過閱讀、講故事、唱歌等形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提高。通過講故事,唱兒歌,孩子的辭彙量會增加,一旦辭彙量增加了,他就可以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就叫做無痕糾正,優於指責。

提問三:吃手、咬唇、啃指甲,媽媽擔心又焦慮

案例一:寶寶吃手咬指甲一歲女孩兒,經常吃手,咬指甲,試過很多辦法都不奏效,請教專家如何處理?

案例二:寶寶快16個月了,每天睡覺都要吃大拇指。大拇指上的皮感覺都已經是顏色不同的老繭了。但是不讓吃就不肯入睡。怎麼改?謝謝。

案例三:我們家女兒3周4個月,也咬指甲,他的手指甲基本不用剪的,都被她啃得光光的 。也想問問這是哪方面的原因,該怎麼調理?

案例四:寶貝21個月(18個月斷的母乳),睡覺入睡時、白天不說話不遊戲時會咬嘴唇,我的理解是孩子咬嘴唇成了一種安撫方式,怎麼改變?

張主任說:同樣行為問題,不同問題原因

找到問題根源

寶寶吃手,咬指甲,咬嘴唇,在嬰幼兒成長發育過程中,這方面的行為發生率特別高。

我們大概將其分為以下幾方面原因:

原因一:孩子自我分化混亂期

出生一年以內的孩子,無法區分自己的主體和客體。哪一個部分是自己身體的部分,哪個物件是屬於客體的部分。往往會把自己的手指、腳趾作為乳頭一樣的東西來吸吮。這樣的行為在孩子發育過程中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到3、4個月,甚至6個月沒有這個吸吮的行為的話,我們反而會覺得不正常。這就是孩子一個成熟的體現。為什麼有的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消失了呢,有的卻沒有發生呢?我們就來講第二個原因。

原因二:心理的忽視

吸吮手指等習慣延續下來很多與心理的忽視有關。幼小的孩子,哭鬧很可能是與飢餓有關,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原因,沒有進行及時的喂哺的話,那就會導致孩子把手指或者腳趾放到口中。這是第二個原因。

原因三:和睡眠習慣有關。

有的時候,家長覺得疲勞了,把孩子放到床上,但是這個時候孩子還根本沒有睡意。如果讓孩子過早上床,就會產生吸吮行為。

原因四:不恰當得選擇玩具

每個孩子的精細動作發育程度不同。過小的孩子,手指的分化能力可能還發育得不是很好。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可能會吸吮玩具。一旦玩具掉落了,他很有可能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手下意識放在口中。所以選擇不適當的玩具也很可能造成吸吮習慣的產生。

逐一解決擊破

1 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讓孩子在有睡意的情況下,自然入睡,而不是在床上無事可做,無聊地等待睡意的來臨。

2 及時喂哺,及時進食:不要讓孩子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卻沒有人理睬,不得不採取這樣一種方式來自慰。

3 選擇合適兒童年齡發育階段的玩具

4 厭惡療法要慎重民間比較流行一些厭惡法。比如用塗辣椒水,氣味重的藥水等方法來阻止幼兒吃手。雖然這樣的方法對一部分兒童是有效的,但是這樣的厭惡治療法會對孩子產生不可預期的心理影響。所以並不值得推薦和推廣。對於學齡前期的幼兒,我們比較推薦變通的厭惡療法。通過語言或其他物品的暗示來提醒孩子控制自己,比如在手臂做一些裝飾品(手圈等),讓孩子在下意識抬起手臂的時候,提醒一下自己,不可以吃手。

總之,吮吸行為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問題,同樣會造成生理問題,比如牙齒不齊,牙床發育異常,嘴唇外翻等。所以,如果出現比較嚴重的生理影響了,則需要介入厭惡治療法來幫助孩子糾正行為。

提問四:磨蹭又拖拉,急死爸跟媽

寶寶拖拉磨蹭五歲男孩兒,拖拉嚴重,每天早起家庭氣氛緊張,遲到是常事兒,如何解決呢?

張主任說:家長的溺愛會害了寶寶!

為什麼孩子會磨蹭?

1 孩子沒有時間概念,做事拖拉,這個問題也很普遍。孩子沒有時間概念,往往是因為家長在習慣的培養上未做到足夠的重視。

2 什麼事情都是包辦替代,往往是這件事情自己做才兩分鐘,孩子做二十分鐘也做不完,還不如自己做了。但是,你今天包辦這個,明天包辦那個,孩子就沒有責任心,他認為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你們大人在做,所以就會造成家長提到的一個拖拉的現象。

面對小磨蹭,我該怎麼辦?

在給孩子做規矩前,家長先要找到孩子的優點。首先肯定孩子的優點,讓孩子知道,我有這麼多的優點,家長都會肯定。接下來就可以對拖拉的行為進行校正。

第一,可以借著一個契機,例如一個節日,或者孩子生日的時候來和孩子談「我們需要改變」。如果你不通過這個契機,孩子可能不明白,為什麼我以前可以做,現在不能做了。讓孩子知道,我長大了,我應該做更多的行為讓家長肯定。

第二,一定要選定明確目標。針對拖拉的問題,讓孩子知道早上要幾點起床,就得幾點起床,在多長時間完成多少事件,就一定要完成。這個目標一定要確定。目標的選定,要是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可以達到的。目標要適合孩子,稍微做一下,就可以達到。目標的設定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孩子不一定能做得到。一定要通過視覺上的提示,在衛生間做醒目的標示,或者定時器、沙漏等。

第三,家長要寬嚴一致。不要今天情緒好了就無所謂了,今天情緒不好了,就批評指責,可能孩子已經很努力了。

第四,家庭相關人員的教育目標和方式要一致。針對孩子時間概念的培養,家庭所有有關成員的教育方式,都要針對這個進行培養。方式也是,我們是通過語言提示,還是通過實物的視覺方面的提示,也要統一。第五,培養孩子承擔相應的責任。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絕對不要包辦替代的方式處理他們完全可以處理的問題。如果家長可以比較好的利用這些方式,那麼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應該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提問五:平衡能力差,寶貝老摔跤

案例一:女兒2歲,動作平衡能力很差,經常摔倒,體能方面感覺發育遲緩。

求教專家。

案例二:寶貝28個月,不敢坐搖搖車,不敢坐旋轉木馬,不敢盪鞦韆,基本上但凡搖晃的東西都不敢玩,上樓梯不害怕,下樓梯害怕。異常敏感,恐懼洗澡。身上不能有附著物,看病的針頭拔掉,創口貼拔掉⋯⋯各位老師,這個考慮前庭覺發育不良嗎?

張主任說:爬行,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平衡能力差?

1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的孩子平衡能力不行,碰到一點點障礙物就跌倒。這個與我們對孩子在整個幼動過程中爬行的關注不夠有關。在學會行走之前,充分的爬行,是以後孩子平衡能力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很好的爬行的話,會對孩子未來平衡能力會有影響,平衡能力會減弱很多。

2 另外,現在很多人認為剖腹產好,痛苦少,孩子沒有受到產道的擠壓,孩子會聰明一點。但是實際上,孩子如果沒有經過正常的產道擠壓的話,孩子的平衡能力會受到影響。所以為什麼孩子在運動發育過程中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和這兩個方面是有關係的。

孩子已經不協調了,怎麼糾正?

1 當然了,如果孩子還沒有獨立行走,首先是要鼓勵孩子多爬行。

2 對於已經會走路的寶寶,我們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些複雜帶有技巧性的運動。例如跳躍、跑步等。也可以再遊戲的過程中提高孩子訓練的興趣。如:學習小白兔蹦蹦跳,走獨木橋,做搖搖椅等。同樣可以藉助器具來解決孩子的平衡問題。藉助球類,例如拋球、踢球、接球等,也可以提高孩子的運動平衡能力。

特殊問題特殊對待,感統失調需要醫療介入

有的孩子除了運動發育有問題的,對觸及方面也非常敏感。不可以讓別人碰, 身上不能有一點點的東西。這個孩子的感覺統和能力疑似發育不完全。孩子的觸覺敏感度過高,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有一些特殊的感覺統能力方面的訓練。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感覺統和能力,我們可以在特定的平台上進行解釋。

提問六:寶寶怕生,大人尷尬

案例一:19個月男寶寶,見到陌生人打招呼就哭,或是不高興。出去不和小朋友玩兒,只是看著。見外人哭是從大概7、8個月開始,目前其實已經改善很多。但是怕生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還是靜觀其變?

案例二:寶寶四歲半,男孩兒,不喜歡說話,參與群體活動不積極,比如合唱表演,小朋友都一起唱,他自己站在隊里,就是不唱,面無表情目視前方。有時候有攻擊性行為,這種情況是不是自閉症?

張主任說:尊重孩子的性格天性怕生很正常,慢慢會變好

這種兒童行為發育過程中比較普遍,在心理學上叫做退縮性行為,表現為孩子的膽子小、害羞,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對新奇的事物不感興趣。這種行為多發生在孩子的幼兒期,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大,他的生活範圍增大,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的退縮型行為會逐漸消失。如果一直延續到學齡期,那麼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的影響還是蠻大的。

孩子怕生的形成原因

1 一般情況下,偏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容易會產生這種問題。內向型孩子在幼兒期,一般會表現為適應能力比較差,積極的情緒比較少,消極的情緒較多。

2 家庭的教育方式與之也很有關係。過分的照料、過分的溺愛,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差。所以家庭的教育,也是造成孩子退縮的關鍵原因。

3 缺少家庭的溫暖,家庭的不和睦。門診的過程中,很多孩子在1歲時父母就鬧離婚,由於這種恐懼,而造成的孩子的退縮性行為比以上兩種情況更為嚴重。

是不是自閉,不可輕易定論

一個十幾個月的孩子怕生,完全是正常的。可以通過家庭教育的孩子慢慢改變,不會有問題。四歲的孩子如果是這樣,我們會要多關注一下,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日常情況。

1 如果孩子在家裡的表達沒有問題,不要考慮自閉症。

2 如果在家裡也表現為這個行為,自顧自的玩兒,不願意和家長溝通,那建議去醫院看一下。

提問七:寶寶尿床,同學笑話

孩子身體健康,絕不是弱不禁風的,基本上是幼稚園的全勤寶寶,抵抗力也強,就是這個問題:4歲時轉幼稚園,可能有些緊張,開始尿床,我當時也很焦慮,說不要這樣,小朋友會笑話你的,可能孩子就更緊張,後來直接是變本加厲了,等我意識到孩子心理出問題已經晚了,我現在想從心理上幫助到他,怎麼辦?

張主任說:寶寶尿床,不是問題的問題

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對於只有四歲的孩子來說,由於某一事件的發生而產生的行為,是一個十分正常的現象。如果孩子超過五歲還有這個問題,我們才會建議去醫院看一看,考慮是否會有遺尿的病態。

1 家長要控制焦慮,不需要對其太緊張。

2 通過慢慢的訓練來達到控制尿床的行為結果。

3 晚餐飲食結構要調整,盡量少吃水分多的食物,少飲水,減少尿床的幾率。

4 另外要觀察一下孩子在半夜幾點鐘要尿,這個時間我們要叫醒他,然後讓他排尿,慢慢訓練他。

提問七——家長追問1

我的寶貝已經快6歲了,卻睡覺還需要穿紙尿褲。您前面說到的這些解決辦法我們都有進行過嘗試,但是都失敗了。請問我該怎麼辦?

張主任說:挖掘寶寶行為異常背後的原因

搞清楚是生理原因還是器質性原因

1 環境或者事件的發生可能會引起孩子行為的倒退。首先我需要了解一下,4歲轉園前,孩子的排便是否正常?孩子轉園后以及現在的學校生活是否愉快?孩子是否有特別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參加的活動和事件?學校老師對孩子日常表現的評價如何(樂觀主動,還是內向敏感)?

2 如果孩子從小(四歲前)排便就沒有達到正常訓練的要求,一直有小便失控的行為的話,建議去看一下泌尿科,檢查是否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影響。

3 個人建議先去排除生理因素的影響。如果生理方面確實沒有問題,可以到醫院的心理門診,結合孩子個人情況和歷史病例,制定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

提問七——家長追問2

寶貝比較內向和退縮,不敢在午睡的時候主動提出上廁所。曾經尿過一次床被老師和家長批評過,希望他能注意,卻沒想到他從此越來越緊張,尿床越發不可收拾。大半年來,他雖然已經在慢慢適應幼稚園,但老師和我們不敢再因為這件事情而說他,怕給他太多壓力。可是情況卻一直沒有改善。

張主任說:病還須心藥醫,心理醫生來幫忙

根據家長的描述,可以看出來孩子是一種行為的倒退。因為大家一開始對這件事情的處理不當,讓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如今,大家不給孩子更多壓力的方法是正確的。

但是由於情況持續比較久,仍然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看一下心理門診。孩子尿床只是一個表象,可能背後還有更多的心理問題相互影響交織,需要和患者進行進一步的面對面診問。

提問八:吃飯問題大作戰!

案例一:寶貝是四歲男孩,吃飯非常的費勁,好好的勸不吃,如果嚴厲些還能自己動手吃點兒,應該嚴厲對待嗎?

案例二:男寶3歲,9月份即將上幼稚園。一直在注意鍛煉他的自理能力,可是實際生活中,他總是不願意自己吃飯穿衣,如果交給他自己吃飯就挑三揀四營養不均衡,所以經常忍不住還是餵了。有什麼辦法可以鼓勵他多練習和實踐?

張主任說:胃,是一個情緒器官

請體諒胃的那顆玻璃心

1 兩歲的寶寶開始有強烈的獨立進食的願望,是訓練進食且培養良好習慣的好機會。不要因為擔心他們年齡小、進食慢,或不希望弄髒衣物、環境等原因,而放棄訓練。

2 如果寶寶有能獨立進食的能力,卻已經養成了被喂飯的習慣。請家長不要通過嚴厲責備或者強迫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要知道,胃是一個情緒器官,進餐氣氛會嚴重影響孩子的食慾。如果長久在餐桌上氣氛沉重,會產生惡性循環的嚴重後果。

良好的進食習慣要靠培養

1 進食的時候一定要營造一個愉快的氣氛。吃飯是很正常的活動,不需要在吃飯前做過多的討論,不要做過度的提示,也不強迫進食。

2 不要把吃飯作為一次交易,每次吃飯都要給孩子提附帶的獎勵條件。這樣做非常不利於良好習慣的培養。

3 需要在孩子飢餓的時候進行進食。不要因為他上一頓吃的不好,而在兩餐中間給孩子額外加餐。這樣反而會影響下一餐的胃口,形成惡性循環。

4 不要在吃飯的時候過度關注孩子。孩子和家人共同進餐, 並不要特殊關注,也不要特別干涉他的進食喜好。營養的問題放在後面關注,先把孩子進食習慣培養好。

5 增加適量的戶外活動量,幫助消化,而不是讓孩子被電子產品束縛。當然,過多的電子產品的互動,對孩子的視力、智力等方面的發育,也是不利的。

6 食慾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接受孩子食慾和食量的變化。家長關注孩子的身高體重在正常範圍內就可以了,不需要糾結孩子每一餐的進食量。

提問九:寶寶好愛哭,怎麼辦?

四歲男孩,最近越來越愛哭,任何事情都能使勁的哭嚎,比如打針,以前是小聲哭,最近是使勁哭加恐懼的眼神。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嗎?該怎麼處理?

張主任說:控制情緒,需要孩子慢慢學習

孩子愛哭很正常,且行且理解

哭是一種不愉快情緒的表現。孩子害怕打針,是非常正常的行為。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完全可以體驗到成人有的各種情緒高興、悲傷、憤怒、恐懼、緊張、害怕等等。

但是他們和成人不同——他們的自控力不夠。我們成人在打針的時候也能體會到疼痛的感覺,同樣是一種恐懼的體驗,但是我們能控制住自己,不會哭。但是兒童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很正常。

隨著孩子的成熟,會對這種恐懼體驗的處理也會更加有經驗,不會用極端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寶貝,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1 盡量減少孩子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在平時,不要用打針來威脅孩子,恐嚇孩子。

2 承認打針是疼痛的,共情孩子的生活體驗。打針是有一些疼的,忍不住哭也是正常的。讓孩子不要有太多心理壓力。

3 孩子嚎啕大哭的時候,不要過多語言解釋。我們盡量用肢體安撫的形式,比如摸摸頭,抱一抱,握握小手等方式讓孩子冷靜下來。

4 利用榜樣的力量,讓孩子產生客服疼痛的內驅力,對某一個特定的有恐懼的對象會有所緩解。

提問十:不肯脫褲子大便,愁死人

彤彤現在是三歲半,能自主叫小便,也主動去馬桶小便,白天和半夜都能叫。但是她不肯叫大便,一定要拉在褲子里。大便前不叫,姿勢要半趴在地上。這兩天學會了蹲下來,但還是不肯拉下褲子。很抗拒去馬桶大便。平常引導,繪本等我們都做得很多了,可仍然沒有效果。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張主任說:用平淡的態度面對寶貝錯誤的行為

這個問題比較特殊。一般規律上來說,一般孩子是先學會控制大便,以後慢慢學會控制小便。由於不太清楚孩子在如廁訓練中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或者有過什麼樣的排便體驗,所以很難給出行之有效的建議,不過家長可以先從問題處理的態度上進行改變:

1 家長首先要放平心態,不要過於焦慮。家長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

2 也許是由於這種行為被過度關注,從而讓孩子的錯誤行為得到了鞏固。(具體參見問題一)

3 選擇一個孩子喜歡的特別便盆來吸引孩子,提高她正確排便習慣的興趣。

4 孩子如果出現錯誤的排便方式,家人需採取平淡的方式進行清理,不要過多的指責或者關注。

5 如果以上建議都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的話,請帶孩子去醫院看一下心理門診。

講座總結

很多看似平常的兒童行為問題,其實背後隱藏了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以及家長的養育失誤。這些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不但會影響孩子將來正常的成長發育,還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情緒控制,感覺統合帶來不可預估的問題。

彩虹育兒長久以來都在致力於兒童健康問題的公益講座,請您持續關注我們,讓我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一起學習,共同努力。

文章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但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我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