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閩東之光」照亮文化扶貧路

福建寧德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村民在繪畫。

1992年7月,習近平同志聚焦扶貧工作的著作《擺脫貧困》首次出版。該書收錄了他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的重要講話和文章。他在書中《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一文中指出:「什麼是閩東之光呢?我想,閩東的錦繡河山就是一種光彩。閩東的燦爛文化傳統就是一種光彩。閩東人民的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善良質樸的精神就是一種光彩。認識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奮進的動力。」

福建省寧德市,又稱閩東,這裡有著錦繡河山、燦爛文化傳統和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善良質樸的精神。寧德,曾經的貧瘠落後之地,正在「閩東之光」照耀下,通過開發其豐厚的文化寶藏,在文化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屏南:傳統村落發展文創風生水起

屏南雙溪國際殘疾人公益藝術教育中心畫家沈明輝日前獲評2016年度寧德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獲益於「人人都是藝術家」全民公益油畫培訓項目,許多與沈明輝一樣的殘疾人、農民擺脫了貧困。

2015年10月,位於屏南縣雙溪鎮安泰藝術城的國際殘疾人公益藝術教育中心啟動「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培訓項目。該項目由政府提供場所設備、畫材,民眾無門檻、零投入參與,社會力量負責培訓、運營並運用互聯網渠道幫助學員銷售畫作。

創辦至今,該項目共培訓學員約1.5萬名,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約1000萬元。沈明輝和其他40多名殘疾人、農民成為該中心的常駐畫家,在這裡免費獲得一間畫廊,人均年收入達6萬元。屏南還實施「種子工程」,從各村篩選村民作為文創「種子」,免費參加培訓並提供食宿補助,已培訓的600多名「種子學員」中有1/3月增收500元至5000元,學員中有200多人為殘疾人或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

在「人人都是藝術家」項目帶動下,通過對傳統村落、空間的改造,屏南走上了「藝術銷售、藝術旅遊」的扶貧之路。

甘棠鄉漈下村是歷史文化名村,明清文化遺存豐富,也是「人人都是藝術家」項目2015年啟動的首個試點。近兩年來,漈下村的變化今非昔比:

來村裡學畫的村民和外來學員達6000多人次,前來學習、觀光的外地學員、遊客日均逾百人,村莊又重新熱鬧起來。

村裡的老房子成了香餑餑,除了出租增收,還有20戶老宅被改造成文創空間,目前有15位城市「新型農民」駐村打造藝術空間。

老房子改造成文創空間,可以獲得5000元至3萬元不等的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補貼資金,以及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相關補助。修繕老房子也使傳統木工技藝大有用武之地,村木工隊人數和收入實現雙增長。

返鄉創業人群也在增加。在上海創業的村民甘麗湖2016年回村,投入60多萬元創辦民宿「自在花時」,當年收入就超過10萬元。 ……

漈下村是屏南村落文創發展百花爭艷的一個剪影。廈地村引進先進影視製作設備和技術,開展免費影視培訓,已舉辦4期培訓,今年4月還舉辦了韓濤電影藝術節;康里村成立了手工合作社;前洋村復興竹編工藝;龍潭村24名參與「種子工程」的「種子學員」回村后,帶動村民復修了10座老屋,打造文創項目……

屏南縣扶貧開發辦主任胡小青介紹,兩年來,屏南縣貧困人口從10367人降至3271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兩成,貧困村從59個減少到19個,發展文創在其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屏南縣政協主席周芬芳說,「藝術家+農民+黨委政府+古村+互聯網」的村落文創模式,有力助推了本地精準扶貧。下一步,屏南將編製村落文創產業發展規劃,力爭10年內引進和孵化2萬名文創人才,把屏南打造成傳統村落的活態博物館。

「我們一直在探索用文創復興鄉村,屏南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我們堅定了信念。」「人人都是藝術家」項目創始人林正碌坦言。屏南縣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傳統村落保護。2013年,屏南要求縣委常委各掛鉤一個村開展工作,幾年來成功申報15個傳統村落。2016年,屏南成立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指揮部,投入1000萬元設立傳統村落文創資金,這筆資金今年已變為1500萬元。

霞浦:攝影成致富金鑰匙

霞浦被譽為「最美灘涂」。在紫菜生產旺季,霞浦104萬畝的灘涂上會形成一塊塊方形網框,在猶如披著金色霞衣的海面上綿延數十里,十分迷人。

2001年,攝影家鄭德雄在這裡拍攝了一組灘涂作品參加「影響」攝影比賽,在業界引起熱烈反響。2007年,「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全國攝影比賽舉辦后,大量海內外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

霞浦的漁村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北岐村村民江連水在2007年當起「漁模」:他擺弄著漁網還原勞作場景,供攝影愛好者取景拍出更好的作品。在這裡,漁模們的平均年收入達3萬元至5萬元。馬朝武所從事的「導攝」行業也從無到有,他為攝影愛好者提供攝影點嚮導、技術指導等服務,每天報酬300元至1000元。在霞浦,這樣的隊伍有300多人。

霞浦名氣越來越大,酒店、海上漁家、民宿隨之激增。因村中饅頭山成為灘涂攝影的著名取景點,沙江鎮圍江村漁民蘇文福位於饅頭山正對面的老房也成為黃金拍攝點。2015年,他將老房子改造成酒店,年收入100多萬元。

據統計,2016年到霞浦的攝影愛好者達40多萬人次,還帶來280萬人次的遊客,每年增加就業機會1萬多個,增收2億元以上,帶動10億元的附加產值。通過「攝影嚮導」「漁民模特」「攝影民宿」「攝影酒店」等,一個個貧困漁村變成了致富村。攝影產業成為推動霞浦發展的新增長極和百姓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霞浦縣副縣長王建華說,《霞浦縣攝影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正在編製,以形成多層次、多單位的系列攝影文化組合。此外,霞浦縣財政近5年來陸續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圍江、北岐等首批6個攝影點的升級,並在縣博物館設置了攝影展示館。

古田:書院助力提升文化服務

「文化扶貧既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也是有效手段。」寧德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陳德平說,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向農村地區傾斜,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性、均等性離不開文化扶貧。在推進文化扶貧中工作,溪山書畫院做了一次成功嘗試。

1958年,因建設水電站,貧困縣古田舊城被淹,溪山書院舊址也未能倖免。2000年,在古田老城舊址的翠屏湖心島上,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累計投資近3000萬元的新溪山書畫院拔地而起。

溪山書畫院的再建為古田進一步夯實了文化基礎。17年來,溪山書畫院開展書畫攝影展覽、文化講座等各類文化活動,受眾30多萬人次,編印文獻史料26種10萬多冊,參觀人次110萬。2006年、2012年,溪山書畫院出版《古田庫區》《古田舊城記憶》兩部文史專輯,再現6萬名庫區移民的搬遷歷程。溪山書畫院還致力於挖掘古田名人文化,弘揚圓瑛文化、朱子文化、張以寧文化等,有力推動了當地文化建設。2015年,溪山書畫院建設、管理、服務模式獲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資格。

溪山書畫院帶動了整個古田書院文化的復興。在溪山書畫院院委倪可翔的推動下,鄉賢余雲輝出資500多萬元於2013年復建藍田書院,常年開展國學經典誦讀、藍田書院講壇等特色活動,編纂藍田書院叢書……

值得一提的是,溪山書畫院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所有院委、會員、畫師不取分文報酬,17年間,志願者服務時長5000多天。「溪山書畫院為文化志願服務的專業化、制度化發展,為培育非營利文化組織,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範本。」公共文化領域專家戴珩說。

獲取更多資訊及精彩閱讀

請掃描下圖二維碼關注「公共文化空中大課堂」微信公眾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