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卷首論壇】歐陽修的矛與盾

十世紀初,唐帝國苟延殘喘,正統餘威猶存,唬得一班強藩心癢難耐而不敢造次,最終,強盜出身的朱溫滅唐自立,建立後梁。後梁命短,朱溫不過是替後來的野心家開了道,卻被繼起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指為亂臣賊子。直到宋朝,還有很多人不肯承認朱梁的正統地位。

所謂「不承認」,主要表現為不用後梁的年號紀年,不稱呼朱溫「梁太祖」。這是一種源自孔子作《春秋》的歷史書寫方式,通稱「褒貶」,或者「春秋筆法」——歷史事實無法實現的正義,要在歷史書寫中實現;過去無法伸張的正義,現在書寫明白,以便讓未來的人知曉原委,提高警惕。以史為鑒,歸根結底,是面向未來的。

然而,最擅長春秋筆法的北宋史家歐陽修在《五代史記》里卻還是稱朱溫為「梁太祖」,為他立了「太祖本紀」。這當然是需要解釋的。歐陽修說:「為言信然後善惡明,夫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朱溫當皇帝是事實,就寫他當皇帝;他是篡位上來的,就寫他篡位。兩樣都照實寫,後世才能信服。」只有忠實記錄才能明示善惡,傳信後世以為鑒戒。

話說得漂亮極了,《五代史記》卻沒有做到「不沒其實」。為了賞善罰惡,歐陽修有時會故意歪曲事實。《馮道傳》就是一例。馮道(882—954年)歷仕四朝、事奉了包括契丹皇帝在內的十一位君主,官至宰相,愛護百姓,提攜後輩,在五代乃至宋初均享有崇高聲望。馮道是個好人,也是個好官,只是他對任何一個朝代或者皇帝的忠誠都是不牢靠的。這樣一個「不知廉恥」的人,必須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儆效尤。為了讓馮道足夠醜陋,歐陽修甚至不惜改動史實。比如,歐陽修寫道,周世宗鄙視馮道,所以,出征之前特地把馮道派出去給老皇帝主持葬事,把他支開。這一筆里,就有兩個錯:一,馮道是宰相,主持老皇帝的葬事是正常做法,非特殊安排;二,馮道離京在先,周世宗決定出征在後。這兩個錯,應當是歐陽修有意犯下的。「為言」已然不「信」,善惡尚能分明乎?虛假的記載還能夠傳遞正義的力量嗎?!

這個質問,歐陽修大約會不屑一顧——他可能根本不會承認自己歪曲了事實。因為他堅信書寫的力量——他寫出來的,才是正確的事實。書寫的力量有多大?孔子作《春秋》,能使亂臣賊子懼。歐陽修應當堅信,自己的書寫也當有類似的力量。

有個故事頗能說明問題。范仲淹因為得罪宰相呂夷簡,遭到貶謫打擊。後來宋朝遭到西夏入侵,又是呂夷簡主政,啟用范仲淹鎮守西北,平息邊患。為國家計,范、呂二人是和衷共濟了,他們私人之間又是否達成了和解?范仲淹過世之後,歐陽修在范仲淹的墓碑上,描述了范呂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情節。范家人卻堅持,范仲淹至死未曾與呂夷簡和解。雙方爭執不下。最後,范家所刻的碑上刪掉了這一節,而歐陽修則遍告親朋說:「只有我文集里的碑文才是正版。」

照理,范仲淹的心事,家人最清楚,范與呂並未和解,應當是事實。而歐陽修堅持自己寫的是正版,是因為他相信,范與呂應當和解。歐陽修曾經追隨范仲淹攻擊呂夷簡,又因此與范一同遭到貶謫。他年輕時候的鬥志與意氣,在那一撥人里是最盛的。當批評過於尖銳,鬥爭羼雜意氣,趨於白熱,反而會偏離了國家利益。這一點,應當是他中年以後的悟道。所以,當有機會撰寫范仲淹的墓碑時,他毫不猶豫地寫下了和解的故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