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著漢服賞話劇:中國青年親近傳統文化「新花樣」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冀澤)或翠袖紅裙、綺衣錦裳,或寬袍廣袖、白褂青衫。日前,在北京東城區東棉花衚衕蓬蒿劇場,一群年輕觀眾身著款式各異的漢服,與台上羽扇綸巾、長袖飄飄的演員相輝映,玩起了親近傳統文化「新花樣」。

「今天上演的實驗話劇取材於同名明代傳奇《玉簪記》,題材與傳統文化相關,所以我們著漢服觀劇也是合場合、時宜的做法。」這次活動的發起人皇甫月驊說,他們是北京漢服協會的成員,自發組織此次著漢服賞話劇活動,希望可以將漢服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圖為著漢服的幾位觀眾等候入場。(新華社記者冀澤攝)

據介紹,北京漢服協會是由一群漢服愛好者在2009年組建的社團。發展至今,實名會員已有400多人,會員多為「80后」、「90后」,既有在校學生,也有在職人員。皇甫月驊說,協會活動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穿漢服,通常會建議會員先充分了解漢服文化后再購買穿戴,為的是「每一身漢服可以是一直喜歡並穿著的」。

在漢服愛好者的理解中,漢服是一種可以追溯到周代甚至更久遠時代的服飾樣式。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為主要特徵,是「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體現。

圖為實驗話劇《玉簪記》演齣劇照。(圖片由話劇製作團隊提供)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的王藝璇老師認為,漢服陳列在博物館里如同標本般缺乏生命力,而當代年輕人在生活中穿著漢服,是將漢服帶回現實的努力,也是親近傳統文化的體現。

就讀於西城區某中學初三的楊同學一襲漢服,騎著腳踏車來觀劇。「平時學業比較重,參加這次活動既能找到穿漢服的機會,又能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他表示,自己所穿漢服是「改良」過的,長袍只到膝蓋,方便活動。考慮到穿著的實用性,除在正式場合所著的漢式禮服外,愛好者們還設計了更適宜運動的「日常版」漢服。

「漢服來自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服飾,穿漢服的人不是生活在古代,而是熱愛傳統文化的現代人。」北京漢服協會活動部成員李曉璇說,她喜歡在逛街、出遊時穿漢服,有時也會混搭現代服裝,她覺得生活中穿漢服應該是很自然的形態。

始於衣冠,達於博遠。皇甫月驊說,協會除每月固定的活動外,還會根據元宵、清明等時令節日舉辦相應的民俗活動。活動內容不僅限於漢服文化交流,還會擴展到傳統技藝、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討論等。

「有的會員最初加入,只是想穿上漢服以美的姿態展示自己,但慢慢也變成了傳統文化的復興者。」皇甫月驊介紹說,以漢服為切入口,活動參與者一點一滴地了解傳統習俗、禮儀,逐漸學習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等傳統技藝。

最近,協會又推出了名為「含章」的線上傳統文化交流活動,活動多以詩詞為主題,比如三月的主題是「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以填詞、刻章、作畫等各種形式表現主題。作為「含章」團隊的一員,正在北京讀大一的「餅餅」認為該活動就是希望由漢服延伸到文化,吸引更多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和而不同」地分享交流。

圖為著漢服觀眾和演職人員合影。(圖片由話劇製作團隊提供)

近年來,漢服逐漸從歷史和儀式中走出,不再僅僅停留於展示的層面,而是走近大眾、走近年輕人。《詩詞大會》第二季中,選手武亦姝就穿著漢服參加比賽,不少年輕的新人選擇著漢服舉辦婚禮。

王藝璇表示,人們對漢服的熱情,以及醉心古典風格的裝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對於數千年傳統文化的認可與挖掘,呈現出一種不斷壯大的文化自信,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活力的體現。

「漢服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皇甫月驊正和她的團隊籌備將在本月26日舉辦的古琴講座和賞析活動。皇甫月驊認為,復興華夏衣冠,還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民族精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