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編劇顧小白專訪(上):現象級IP《心理罪》劇本創作大起底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會有過不去的坎兒,那你有沒有勇氣往前走一步,不管結局是不是走出來了,但是你起碼得邁出那一步。

編者按 8月11日,由謝東燊執導,李易峰、廖凡、萬茜主演的懸疑推理電影《心理罪》在全國上映。電影上映第七天,拍電影網很榮幸地採訪到了這一現象級IP的幕後締造者——國內著名編劇顧小白老師。

電影《心理罪》改編自同名小說「血之魅」篇,講的是幻海市發生的一起嗜血連環殺人案。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天才學生方木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可以感知罪犯的心理,準確畫出罪犯的長相,與刑警隊長邰偉一起合作追查變態嗜血狂魔的連環兇殺案。在這一過程中,兩人經歷了一系列痛苦和迷茫,後來終於默契配合,撥開了籠罩在城市之上的迷霧,也獲得了成長的歷練。

事實上,《心理罪》的原著小說算不上一個耳熟能詳的IP,但是由它改編過來的《心理罪》網劇作為2015年愛奇藝的首部品牌劇首播就達到了3到5億的點擊量,一時間口碑爆棚,不管是原著小說還是網劇都變得炙手可熱,對於這一結果,小白老師功不可沒。然而在訪談過程中,對於票房成績這個會讓大多數創作者面赤心跳的問題,顧小白老師的回答異常冷靜,甚至條理清晰地分析了當下市場環境的制約因素——票房對他來說似乎是一個無關痛癢的東西,不禁讓人聯想到他本是「文藝青年」的高傲屬性。

從最初與李少紅導演合作《捆綁上天堂》、新版《紅樓夢》,到與張藝謀導演共同創作《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再到與蔡尚君導演合作的三部不折不扣的藝術電影《紅色康拜因》、《人山人海》、《冰之下》等等,這一自帶光環的創作履歷難免讓人覺得顧小白是一位起點很高的編劇。對於這一看法,顧小白老師謙虛地表示,如果當年沒有網路,沒有一個可供大家自由發揮的創作空間,他可能最後也成不了編劇。

出於年少時期對電影的無限熱愛,計算機專業出身的顧小白通過在業餘時間大量撰寫電影隨筆、評論,漸漸轉型成為了影評人、媒體人,長達十幾年的積累使他慢慢地從業餘編劇一路成長到了現在。縱觀顧小白老師的編劇作品,不管是主流傾向的商業巨制,還是偏小眾的藝術電影,亦或是題材鮮明的類型片,其創作始終關注的是作品本身對人性的把控,以及編劇對於世界的態度,一如他在訪談中提到的——「編劇首先得明白自己該如何活著,然後你才能在你的作品里注入專屬於你自己的世界觀」。

顧小白接受拍電影網訪問現場

在其名曰「真像」的編劇工作室里,顧小白老師對《心理罪》的劇本幕後以及他的創作理念娓娓道來,逐字逐句都印證著他一直以來對電影的態度——「電影看上去是假的,是虛幻的,但是裡面你要表達的東西一定要是真的,那個東西不能是假的。」

顧小白:票房的話我覺得還是達到預期了。因為像這一類懸疑推理電影,某種程度上還是有天花板,它不是一個合家歡電影,不管男觀眾、女觀眾,好多人對這個類型他是不願意去看的,他可能天然地抗拒這個東西。再加上目前整個電影票房的趨勢,尤其今年其實是比較低迷的一年。當然《戰狼》已經創紀錄了,可能也會蠶食掉一些《心理罪》票房的空間,所以我覺得最終票房能夠到二億六七、五六,其實就已經很滿意了。

兩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網劇更所謂的接地氣一點,電影版更像一個架空的,一個根據漫畫或者說有點想借鑒好萊塢類似《大偵探福爾摩斯》這種更商業,有很多動作戲,偏大片一點的東西。

顧小白:其實 「心理罪」這三個字跟我還挺有宿命的。大概七八年前,現在這個戲的製片人之一買了版權,找了謝東燊導演來拍,然後也找了我,還有別的編劇來做劇本。當時想做一個更小眾一點的東西,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類似《殺人回憶》、《烈日灼心》那種電影,更深挖人性,或者說更悲劇一點。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比如說審查,比如說當時整個華語電影的市場氛圍也沒有那麼好,就擱淺了。

然後過了五六年,另一個公司買了網劇的版權找到我,於是我就寫了《心理罪》網劇,也做了網劇的監製。做完之後,特別神奇的是謝導拿著之前那一稿劇本去重新送審,居然通過了,於是就重啟了這個《心理罪》電影版。其實這個版本已經跟最早的構想完全無關了,它已經更像類型片,更接近好萊塢風格,某種程度上推理、懸疑相對削弱了一點,然後加入了大量的情感戲、動作戲,尤其是雙雄——兩個男主之間的相互較量到拯救。

網劇《心理罪》第一季(2015)海報

《心理罪》這個系列的創作過程其實是從電影劇本到網劇,再到現在的電影劇本,它是截然不同的三個東西,風格、質感、表達都是不太一樣最後《心理罪》這稿劇本大概做了有十幾稿吧,我、導演,還有另外兩個編劇,我們每天在一起不斷地碰撞,不斷地聊劇本,不斷地調整,然後不斷地增刪。

顧小白:電影版在精神上更接近原著,故事基本上都是重新編的。網劇反而至少用了一半原著,但也融入了大量的改編,包括對每個案件的取捨,對幕後大boss的改編等等。比如邰偉這個角色,在原著里是比較輕的一個角色,他跟方木沒有那種鬥來鬥去,然後成為兄弟。網劇對於邰偉的前史,包括方木的女朋友陳希的前史,都是重新編的,也是想在原著的精神內核上讓人物更有力量、更飽滿。這樣一來,最終的劇情反轉會讓觀眾更意料不到,但對所有人物又都會去感同身受,甚至會對壞人也會有某種程度上的理解。好的電影不能壞人就是壞人,像個紙片一樣。

電影版加入了一些青春的元素,甚至有點偶像劇元素,和一點點純愛元素,(寫的過程中也在反覆考慮)這些東西是否符合這個片子的調性,是否精準。包括在電影中加入的「吸血鬼」這個元素,它是屬於歐美文化的一個東西,放在這個電影里,放在一個環境里,是不是會產生一種不真實感?所以圍繞著所有的這些細節,還有方木、邰偉他們的內心困境到底是什麼,我們不斷地在推翻重來,然後不斷地再借鑒一些好萊塢電影,比如《大偵探福爾摩斯》,甚至《暮光之城》、《分歧者》、《飢餓遊戲》等等,就是想讓它更青春,但是你看完之後還會有那麼一點點回味的空間。電影想要表達的是,每個人在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會有過不去的坎兒,那你有沒有勇氣往前走一步,不管結局是不是走出來了,但是你起碼得邁出那一步,這就是整個戲的一個主題。

顧小白:雷米老師是一個挺寬容的人,前期跟他的溝通比較多,但是真正在劇本執行階段,他並沒有過多參與。其實電影基本上是重新編了一個故事,但是我覺得它的核心精神層面還是原著的,就是方木他最大的困境來自於他因為狂妄導致了他的女友之死。再往後包括方木和邰偉的互相拯救,還有吸血鬼的元素只是截取了原著中一個很小很小的片段,我們再把它放大重塑了。

我覺得改編一個最重要的方向是,你不要過於偏離原著的那種精神內核,但是裡面人設的調整、細節的豐富或者說起承轉合的那種重塑和挑戰是完全可以放開原著的。我覺得對《心理罪》這樣一個小說,它大概第一版差不多是10年前寫的了,你重新放在當下,必須把更多符合當下觀眾審美的,也對創作者更有挑戰的一些元素放進去。

我覺得電影需要向好萊塢模式去操作,只有大家都去朝那個方向努力,電影工業才能越來越及格。否則你看,其實我們內地的,不管是導演還是攝影,還是編劇,最後呈現出來的東西都還沒有那麼高度的類型化,反而是很多香港導演可能更接近好萊塢他們的那種級別,內地的大量的導演需要去做這樣的嘗試。

當然還有一個很客觀的原因是,你做電影就不能再像原著,再像網劇了,否則觀眾進了電影院就會沒有任何驚喜感。如果一切都在預料之中,你只是相對做調整的話,創作者和觀眾都不會有滿足感。





Q:

目前在,在能夠遵循現代科學的探案題材文藝作品中,似乎還沒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出現,通過《心理罪》這個系列,您覺得方木有希望成為版的福爾摩斯嗎?

顧小白:《心理罪》跟以前的這種推理懸疑電影比,可能只是相對創新了而已。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我們接下來應該還會做《心理罪2》。我希望到第二集的時候,不管是在編劇層面,還是最後成片整個升級了以後,如果說我們這一集做到60分,可能第二集我希望它至少能80分。我覺得可能只有那樣,這個系列才能走下去,然後方木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式的標籤式的神探。

Q:

刑偵題材通常會有一對很有意思的人物搭檔,比如福爾摩斯和華生,狄仁傑和元芳,您是如何處理方木和邰偉這一對搭檔關係的,他倆有點相愛相殺的意思。

顧小白:對,雙雄戲,然後相愛相殺,它雖然是一個很俗套的路子,但是它是最符合觀眾欣賞規律的一個路子,所以這點一開始就確定下來了。但是在這個俗的基礎上你想升華什麼,它的不一樣的東西是什麼?邰偉看上去很疏離,很孤獨,但他對人的善良、勇氣,還有愛,反而特別能讓人感同身受,他希望獲得這些東西;反觀方木,他是個孤兒,又是個天才,在女友陳希因他而死之前,某種程度上他就像一個很高傲的人工智慧,一個斷案機器,他沒有真情實感,對生命毫無敬畏,這是這兩個人最大的一個衝突點所在。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倆又是互相拯救的關係。我覺得如果沒有方木,邰偉的情感宣洩是沒有出口的。

這個電影還想表達的一點是,當你有了真正的勇氣和愛,你就不會有心理罪,或者說你有了這個勇氣和愛以後,你才能戰勝你的心理罪。所以方木最後那個OS,他說「我的靈魂高高飛起,看著渺小的自己」,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很渺小,雖然他是個天才,但是你先得意識到自己還是一個最本質的一個人。

包括喬蘭(萬茜飾),因為篇幅的原因,她的戲刪了很多,但是如果結合「心理罪」這個主題,其實她是喜歡方木的,但是電影呈現出來的關係是她更像他的姐姐,因為方木有他的初戀,有很純情的愛情,她是無法邁出那一步的,所以只能默默地去守護他。方木其實有很多問題需要喬蘭去校正,但出於篇幅或者說演員的原因,必須把戲份全放在方木和邰偉身上,所以就不得不割捨掉了很多可能,其實喬教授、陳希也有一些戲份被拿掉了,這個可能也算是一點遺憾吧。

顧小白:廖凡老師我們是多年的朋友了,他的演技肯定是無可挑剔的。我開始覺得他要完成這個角色肯定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沒想到的是,他的每一次表演都超出了我的預料之外。比如他跟方木舒懷的時候,喝酒的時候,還有他跳舞,雖然我對這個戲已經爛熟於心了,但是每次看到他那些表演的時候,還是會讓我覺得又充滿了感動,充滿了悲情,還是會打動我,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大多數演員做不到的。

至於李易峰,大家的評論都說這是相對而言他演得最好的一次了。雖然中間難免有比較薄弱、稚嫩的環節,但他真的是每天逼著自己去變成方木,也沒有任何大家想象中的說小鮮肉不敬業什麼的。挺有意思的一點是,廖凡和李易峰他倆之前也不認識,在拍戲過程中的那個人物關係其實特別像戲里的邰偉和人物的關係,就是一開始都會有一點對抗,就是有一點互相的不服,但是又得很隱忍地去看怎麼擺正倆人的關係。

特別好的是,因為電影在海邊拍嘛,兩個人大半夜的去海邊跑跑步,然後聊一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它很快就從一個對抗變成一個融合。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李易峰也學到了很多表演的東西,他同時也會反哺給廖凡很多東西,因為畢竟有年齡的區別,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肯定是不一樣的。倆人戲里戲外都融合了以後,我覺得那種爆發力真的全都出來了,所以李易峰的哭戲也好,還有他和邰偉一起喝酒那場戲也好,我每次看心裡還是會非常的五味雜陳。

萬茜這個就不用說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給她那麼多表演的空間,但是她在每場戲的那種準確性,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句話,你都會覺得她的內心其實是很豐富的,是有潛台詞的,我覺得這個是很多演員都做不到的。

顧小白:這個真的也在我意料之外,特別的順利,基本上沒有刪什麼。可能最後刪了一點小細節上的東西,還要注意屍體呈現的時間不要太長之類的。但是劇本里該有的都保留了,這個我也挺驚喜的。

回想起來,我覺得其實所謂的電影局審查,有時候審的是你的意識形態。就是最後你這個電影——人物夠不夠飽滿,呈現的那種內心的能量夠不夠,還有你的主題,不管是勇氣還是真愛,還是你面對自我的時候有沒有對自己的一個清醒的追問——整體的立意在這兒以後,其實那些(血腥場面)他們就覺得不是問題了。有時候讓你大量刪減,可能是因為你在賣弄那些噱頭,你把它當成了一個賣點。

顧小白:其實按理說,編劇不應該承擔這個功能,但是電影它從整體到每個環節都還不夠專業,所以編劇難免會被動地參與到這些環節中去。比如說最早導演想定李易峰演方木的時候,我是有點懷疑的,我覺得可能有更合適的人選。但是隨著和導演大量地看李易峰的視頻資料,他在表演之外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東西,那種有點傲慢,但是又很放鬆的感覺,反而是很像方木的,很貼近方木的起點。可以說在這個層面上討論了很久,也有爭辯,但最終還是達成了融合。

拍攝階段我倒沒有過多參與,但是在後期階段,假設導演做了三個月,我可能有一個月都在盯著,因為很多台詞是需要重新調整的,包括方木的OS等等。因為成片跟劇本還是有差異的,很多東西需要準確的配合才能達到相應的質感。

顧小白:我覺得我還比較幸運吧,基本上每部戲出來之後都還挺不錯的,沒有看完就崩潰了的那種,甚至基本上都達到了我的預期。不管是《山楂樹之戀》,還是《心理罪》的網劇,還是我跟蔡尚君導演合作的戲,包括之前的《我是證人》等等,我都覺得還挺好的。

但從編劇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成片跟自己想象之間落差的大小,得看前期創作者們在一起到底耗費了多少心血。像我之前跟不管是跟張藝謀導演,還是蔡尚君導演、謝東燊導演一起合作,不是說導演說你趕緊寫個劇本,然後我也不管,弄完我來聽聽差不多了。大家是真的要志同道合,在前期做劇本的階段像同呼吸、共命運一樣去深挖深扎進去,這樣不管是編劇寫劇本的飽滿度,還是導演在拍攝時候的精準度都不會出問題,就不會導致成品是爛尾的,甚至是不堪的。

顧小白:我覺得沒有對比就沒有對電影真正的一個推進。我最早是做影評人出身,後來很多我寫的電影別人也會來評論,我從來不會說有惡評,我就要去反擊什麼的,而且我很清醒,我知道我這個片子哪兒有問題。很多負面的評論也會挑出來我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我覺得對我都是好事。當然現在網路時代那種大量的謾罵什麼的,那些反而你更不用去管了,成熟的人不會在意這些東西。

至於說兩個片子的對比,比如說《城市之光》,我覺得出來之後肯定會有對比,但是我是希望這個片子能特別特別的好,甚至超過我們這個片子,不管是票房還是品質,我覺得那樣對我也是一個促進,然後對整個電影市場也是一個促進。

拍電影網將在下期與大家進一步分享編劇顧小白老師的創作歷程與經驗之談,包括其與張藝謀、李少紅、蔡尚君等知名導演的合作經歷,以及他對青年編劇的建議與鼓勵等等,敬請期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