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小龍、羅振宇非常推崇他的書,但他沒有特別想見的中國企業家

KK是一個愛憎分明的老先生,雖然很犀利地指出他認為科技產業的不足,但也毫無保留地讚揚了移動支付領域的蓬勃發展。

/

文|陳璐

很多人不知道,參加張小龍的面試,有一個必過的秘訣,那就是告訴他,自己看完了《失控》這本書。

張小龍曾說,「《失控》我給很多人推薦。這本書很厚,所以很多人都沒有耐心看完它,我自己也是,可是如果我們面試一個大學生,他告訴我他看完了這本書,我肯定就錄用他。」

張小龍還說過,不讀《失控》的產品經理,知識結構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微信團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經理們幾乎人手一本《失控》。

《失控》是一本1994年出版的書,作者是個美國人,叫凱文·凱利之手,他是《連線》雜誌的創始主編,現在,的冬粉們親昵地稱呼他為KK。

書中預言了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雙贏、共生、共同進步、網路社區、網路經濟等等當今科技潮流。

當中企哥問KK是否知道微信創始人對他的著作的推崇時,他「哇哦」地表示了驚訝,「我並不知道。」

隨即他表示「我很榮幸張先生覺得我的書這麼重要,我也很驕傲年代如此久遠的書對現今仍然十分有用。」

「我使用過微信,它比Facebook更複雜,像一個生態系統。」

在騰訊內部的演講中,張小龍反覆提及《失控》啟發了他的產品觀:不與用戶產生互動的產品,是失敗的產品。產品規則越簡單,才越能讓群體形成自發的互動。產品上線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會自己與海量用戶互動,最後會互動出什麼結果,是產品設計者不能控制的。

張小龍談到的群體效應就是KK在書中指出的蜂群思維,它會產生「卡夫卡式噩夢」的效應。

KK坦言,《失控》最早在美國出版的時候,反響平平,也許是書中的觀點太過超前,把複雜的科技和蜂巢以及昆蟲相比喻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很難理解。但2010年在的出版卻恰逢其時,彼時互聯網已經興起,書中提到的諸多概念如社交媒體、開源、P2P正和互聯網的發展步調吻合,立刻戳中了互聯網界的興奮點,《失控》隨即風靡互聯網圈。

從微信的整體構架的角度來看,《失控》的確能提供一些思路和靈感。《失控》的核心理論是「去中心化」。KK認為,去中心化、流體化、移動化,這三個主要趨勢在過去20年發生了,並且在未來20年很可能繼續。巧合的是,微信都符合這三化,所以威力也最大。

按照張小龍的邏輯,實際上也是如此:縱使微信的功能很多,但他們都是分散式的,微信並沒有提供一個中心的流量入口。微信的各種功能基本是互不影響的,都是以插件的形式存在,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開關。沒有關注公眾平台時,壓根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這樣微信的適應能力顯著增強,即使在低層級的大故障,在高層級的微信上也只是小故障而得到抑制,減少了對微信的損害,它仍可以服務大部分的人群。

而目前用戶常用的「搖一搖」和「掃一掃」以及類似的行為,都是把手機變成了手的衍伸,這也印證了KK書中「機器生物化」的論斷。

另外,分散式的微信是可進化的,《失控》也有「共同進化」的相關描述。每個構件(插件)在經歷著人群、時間的迭代進化,進而孕育著更好用的微信,這也是互聯網時代迅速迭代的精髓所在。

所以KK在談到這本著作時流露著自信:「重讀《失控》,我或許可以按照我的理念增添更新更好的例子,但是我並不覺得我的觀點還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了。」

與《失控》不一樣的是,KK在20年後發行的新書《必然》,一開始就有一個的大v傾力推薦,這個人叫羅振宇。

羅振宇一直是KK在的忠實信徒和思想的佈道者。當他聽說KK的新書《必然》由東西文庫翻譯,即將出版,他立即舉手強烈要求在羅輯思維首發,「合作方說什麼我們都答應」。

羅振宇慷慨激昂地寫到:

「為什麼我們這麼看重凱文·凱利?

因為他對這一代互聯網人的啟發實在太大。

是他第一次在《失控》中提示我們——

要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是他第一次在《科技想要什麼》提示我們——科技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

而在新書《必然》里——凱文·凱利全面介紹了這個新物種的基因特徵、所思所想、行為規則和未來走向。

換言之,他預言了未來30年哪些領域會出現重大的財富機會。」

經過艱難的爭取,《必然》在2015年11月6日在羅輯思維全球首發。圖書上架幾天,已經有13萬人購買,成為羅輯思維微店最暢銷的書籍之一。

羅振宇是如此推崇他的人生導師,在他和Papi醬傳出「世紀合作」新聞時,網上瘋傳的他與Papi醬的合照中,這位2016年第一網紅便手持著KK《必然》這本書,這顯然是他的主意。

在羅輯思維發行《必然》后的次年6月7日,這本書才在美國發行了英文版。

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發行次序,KK表示「因為我們在冬粉更多。」他的首部科幻漫畫作品《銀帶》眾籌出版時,在的1000位冬粉募集了30萬人民幣(摺合美元4萬6千多),而在他所在的美國本土,只有720名冬粉貢獻了4萬2千的美元。他還經常在社交媒體上感嘆在的讀書籤售會上「有很大一群人」。

《必然》這本書的銷量超越了KK以往的著作,是他第一本被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最暢銷書籍的圖書,這和這本書迎合了當下最熱的互聯網話題有關。而且比起《失控》稍許的艱澀難懂,《必然》更像是一本面向普羅大眾的暢銷書,預測了12個未來30年互聯網的大趨勢。

「我想通過這本書使讀者信服這些趨勢是必然的,我們需要明白如何和它們一起工作。」

從上可看出,KK幾本著作和預測似乎都能在找到落地的實例,或是給人以深思和啟迪。KK也曾多次到訪,並與馬化騰、王小川、李開復等企業家有過對話,那麼KK是怎樣看待對他喜聞樂見的科技圈呢?

上一次KK在社交媒體被大面積刷屏是在今年4月份和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網紅美女機器人佳佳同框對話。可能因為遠洋通話信號不佳,那次對話中斷和不暢的次數非常之多。在對話后KK耿直地在社交網路上表示,「佳佳還遠不及Siri或亞馬遜的Alexa。但是我相信她一定會進步得很快。」

在那次對話后KK又馬不停蹄地應邀出席了五月份在浙江舉行的第四屆機器人峰會並參觀了寧波奇點機器人體驗館。「體驗館里展出的主要是幫助製造業工廠生產的機器人手臂,而不是完整的機器人,而且沒有消費領域的機器人。他們在製造可以完成複雜動作的機器手臂上非常成功,但是和這些商業應用相比,他們花在人工智慧前沿領域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夠。」

他建議人工智慧產業應該多多嘗試新的東西。花更多的錢投資在純粹的、沒有目標的院校研究上,這樣才能有所創新。「因為如果有目標的話,你只會想要去最優化你已經知道的,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你才能有開放式的發現,冒險和大膽的事情。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在不知道目標的情況下進行大筆投資。」

而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初創公司而言,他指出了一條出路:「很多人工智慧的認知能力是通過神經網路(neuralnet)實現的,這需要很多數據,科技巨頭諸如百度、阿里巴巴、谷歌、微軟、亞馬遜擁有龐大的資料庫,所以成為領先的公司。但是我們知道人類認知並不需要很多數據,所以如果有一家人工智慧的初創公司可以通過少量的數據組來實現認知能力時,現在科技巨擘的壟斷會被顛覆。」

KK是一個愛憎分明的老先生,雖然很犀利地指出他認為科技產業的不足,但也毫無保留地讚揚了移動支付領域的蓬勃發展。

「我看到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用支付寶、微信支付,但是美國卻遠遠落後。」

根據FT中文網報導,市場數據顯示,去年,移動支付的規模是美國的近50倍。而且在增長率方面,也完勝美國。Forrester預計,2019年美國移動支付總額將是2015年的2.6倍;而據艾瑞諮詢預計,同期的移動支付總額將增長7.4倍。

KK認為這是跳躍式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美國信用卡很普及而且方便,所有沒有用移動支付的需求。但是卻沒有相應完善的信用卡體系,所有更方便創造新的系統。

「美國雖然最終會和一樣,但是過程會非常緩慢,一部分美國人現在甚至還仍然使用支票。或許這個過程需要10年的時間,等到一些老年人死亡。」

KK現在的生活或許用幾句白描可以概括:像一個遺世獨立的修道士一樣長居在矽谷灣區一個小漁村的半山腰的木屋裡,過著非典型矽谷人的生活,偶爾在曾任主編的《連線》雜誌上寫幾篇專欄。

雖然在一些冬粉心中,KK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在預測上KK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失手的時候。例如網路上有一張瘋傳的KK的照片,是在1989年還是位青澀青年的KK在嘗試VR眼鏡的場景。KK在試戴時頗感震撼,久久不能自已,大膽預測這會在5年內風靡。但是現在看來事實不是這樣的。

非碼農出身、又不在互聯網公司任要職的KK能夠得到眾多科技界人士認同的深層次的原因或許便是——對科技所蘊含的人文因素的深刻把握和闡釋。

喬布斯曾說蘋果是技術和人文的結合。張小龍在知乎上解釋這一觀點:技術滿足需求,人文構造體驗(體驗達成品牌)。

馬化騰這樣評價KK,當我們看到他的一些論著,我們感覺到他是從高空去俯視整個格局的發展,可以觀察到河流的走向。

在最後,中企哥問,「你最想見的企業家是哪一位呢?」

KK給了一個在記者看來有些荒誕但是頗有深意的答案。

「托馬斯·愛迪生。」

「為什麼?」

「因為他發明了許多東西,而且開創了很多先河。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第一個以研究為基礎的商業模式。」

從這個答案不難看出KK對科技產業中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推崇。

「的呢?」

「還沒有特別想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