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能掌握好社交的最佳距離嗎?

與人相處需把握好交往過程中彼此的空間距離、心理距離,要考慮到彼此間的關係、客觀環境的因素,過近不好,過遠的做法同樣也不可取。

一般來講,公開的、正式的場合要謹慎,要保持適中距離;一些私下或非正式的場合,不妨靠得近些。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學習,把握最佳社交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4種距離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里,當第一位讀者坐下閱讀刊物時,心理學家走進去,緊挨著這位讀者坐下,然後觀察他有什麼反應。試驗進行了80人次,結果證明:在空曠的閱覽室里, 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

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時,絕大部分人會默默地坐到別處,有人則乾脆問 道:「你想干什 么?」這個實驗說明每個人周圍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空間、身體空間,當這個空間被人觸犯時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因此而惱怒。

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是如何界定的呢?

1.親密距離

這個距離就是平時說的「親密無間」,是人際交往中最小的間隔,其最近距離在15厘米範圍之內,彼此間能夠肌膚相處,耳鬢廝磨,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鼻息。

稍遠的範圍是15~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表現為挽臂執手,勾肩搭背。只有情感密切的人才能達到如此距離。 兩個人之間能達到這種距離的,異性是愛人、戀人,同性是最好的朋友。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距離不夠接近或過於接近,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遭到排斥。

2.朋友距離

朋友距離的近距離範圍在46~76厘米之間,身體上沒有其他親密接觸,剛好能相互握手 、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交往時如果進入這個距離,就會對對方構成侵犯。

朋友距離的遠距離範圍是 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距離更靠近遠距離範圍的近距離(76厘米)一端,而不熟悉的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距離範圍的遠距離(1.2米)一端。

實際生活中,親密距離與朋友距離通常都是非正式社交場合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

3.社交距離

這一距離體現了社交性和禮節上的較正式的關係,社交距離的近範圍把握在1.2~2.1米之間,這是一般的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的標準距離。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次座談會,工作人員安排座位時有個疏忽: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間沒有擺放增加距離的茶几,結果,客人不得不盡量靠到沙發外側的扶手上,身體呈向後仰的姿勢。

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如果距離和情境不對應,一方或雙方就會心理不適。

社交距離的遠距離範圍在 2.1 ~ 3.7 米之間,表現的是更加正式的社交關係。

公司經理常用一張大而寬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辦公桌有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招聘時的面談、大學生論文答辯等場合,雙方之間也會隔一張桌子,保持一定距離,這樣會增加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

公眾距離的近距離範圍在3.7~7.6米之間,這種距離適合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距離,當演講者試圖與某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公眾距離的遠距離範圍在7.6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開放空間,人們在這一空間內,完全可以對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可能沒有任何聯繫。

交往中的兩種距離

1、交往的空間距離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講過一個「豪豬哲學」:一群豪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為的是通過彼此的體溫取暖以避免凍死,可是很快它們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開,當取暖的需要又使它們靠近時,又重複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於它們在兩種痛苦之間轉來轉去,直至發現一種適當的距離使它們既能夠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傷為止。

根據叔本華的這一比喻的延伸,人與人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 「空間距離」即「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即「私人空間」;「空間距離」即「孤獨感」 。

所謂「私人空間」,是環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空間,用眼睛沒有辦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

無論在擁擠的車廂還是在電梯內,你都會在意他人與自己的空間距離。當別人過於接近你時,你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位置來逃避這種接近所產生的不快感;但是當擠滿人時就很難調整位置,於是就只能以對其他乘客漠不關心的態度來忍受心中的不快,所以看上去神態木然。

人們把自己關閉在家裡,不容許別人擅自闖入,是因為只有在家裡才感到安全和放鬆,這就是「私人空間」對心理的保護作用。

在車站、公園供人休息的長凳上,通常坐兩端的人多,一旦兩端位置都有人佔據,幾乎很少有人會主動坐到中間位置

我們通常能夠看到這種現象,最多能坐4個人的一排長凳,先來的人坐在凳子的正中,後來的人會坐在長凳的一端,而正中的人則會挪到長凳的另一端。於是,原本可以坐4個人的長凳,兩個人就「客滿」了。難怪現代車站都已改為長排單隻座位。

2、交往的心理距離

大學剛畢業的楊明找了一份廣告設計的工作,由於剛剛畢業,自知沒什麼經驗,需要公司前輩們多多幫助,所以,楊明進入公司之後表現得格外謙虛,對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百般熱心,不論誰有困難,他都全力以赴,幫人家解決。開始時大家都喜歡他,可是,一段時間過去了,大家便開始疏遠他。

每次得到他的熱心幫助后,被幫助者表現得很不樂意。為此,楊明很困惑。 心理學家分析了楊明的困惑 :對一個頭腦清醒、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得到、付出都是自身的需要。

人際交往中,這兩種需要應該基本保持平衡,如果嚴重失衡,付出的遠遠大於得到的,或者得到的遠遠大於付出的,相互之間的關係維持起來是很困難的。

像楊明那樣,一味地付出,而不給別人回報的機會,就會給別人心理上造成壓力,這種壓力使彼此的關係失去平衡,愧疚感使受惠一方只能選擇逃避。

因此,人際交往要留有餘地,即使是好事,也不能一次做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