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有一種失敗的職場人生,叫我是一顆螺絲釘

20多歲,剛工作的前面幾年,只要肯努力、資質不太差,成長都會是線性的,職位晉陞、薪資增長也都是線性的。但是,差不多工作8-10年之後,30多歲,進入了中層,大部分人的成長和晉陞都停滯了。

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在某個耳熟能詳的大外企做工程師。3年前開始,他所在的業務就一直在縮減人員,最近一個關係好的同事也離開公司去創業了,他突然覺得:自己也要做些改變,來未雨綢繆。

他打算轉行去一個相關行業。但是,信心滿滿地投了幾十份簡歷,幾乎沒什麼迴音。唯一拿到的一個offer,對方公司開出的薪酬只有現在的70%。

他完全想不明白:工作10年,公司的培訓接受得不少,還經常有國外出差的機會,自己的表現也屬於中上游。怎麼都不會想到,出了公司,竟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32歲,半失業狀態,是一件非常令人恐慌的事情。雖然不至於餓死,但是突然發現自己奔波了10年,攢下的經驗都不被社會所需要,還得面對巨大的家庭壓力,擱誰都崩潰。

之前做諮詢的時候,去看各家公司的人員數據,你會發現:20多歲,剛工作的前面幾年,只要肯努力、資質不太差,成長都會是線性的,職位晉陞、薪資增長也都是線性的。但是,差不多工作8-10年之後,30多歲,進入了中層,大部分人的成長和晉陞都停滯了。

是因為向上的坑少了嗎?實際上,我在之前諮詢公司的時候,每年的人才報告都表明:對於高級人才,公司求賢若渴,最缺的就是他們。挖一個高層,光獵頭費甚至都上百萬了。所以,並不是「坑」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這麼看來,如果說20多歲解決的是活下來的問題,那30多歲就是解決你未來幾十年活得好不好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到了這個階段,就走不上去了呢?在我看來,有這幾個原因:

01

依然迷茫,不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

我招人的時候,都看到過一些簡歷:人到30,換了很多工作,每份都不怎麼相關,都只有1年左右經歷,都是底層,所以能力也一般。但即便如此,你去問他們,他們仍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優劣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和價值觀邊界。

可以說,30歲以上的人,看簡歷就能看出他如何對待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

先成才,再完善自我,這是式教育的路徑。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但是,對於自己要什麼、是怎樣一個人、對什麼感興趣,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很重要。

但是,一旦到了職場,光職業就有1800多種,再加上行業的維度,選擇就更多。如果你對自我的優劣勢完全不清楚,很容易無所適從。即便一輩子都在轉行,也轉不完。

所以,如果到了30多歲,仍然不清楚自己的邊界,在事業和感情方面都會面臨很多問題。

在事業方面,不知道自己能夠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所以不斷地嘗試,卻沒有結果。另外,對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認知,導致沒有辦法設定合理的期望,定位一個比自己能力高太多的目標,變成一種折磨。

在感情方面也是一樣,只有對自己的邊界非常清晰,才知道自己跟什麼樣的人會有交集,而什麼樣的人註定會分離。你是一個情感方面安全感很弱的人,那就不要找一個喜歡跟各類異性打交道的人;你是一個很重事業的人,那就不要找一個大男子主義的人。

20多歲的時候,年少輕狂,但是有犯錯機會和犯錯資本;但是到了30多歲,如果仍然不知道自己的邊界,接下來的事業、人生和感情都不會太順利。

而這裡的邊界包括什麼呢?有能力,有價值觀,有你的需求,等等。

02

覺得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奶頭樂(Tittytainment)」,提出者布熱津斯基是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跟亨利·基辛格並稱為「近代美國最重要的戰略思想家」。

20多年前,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與會者包括撒切爾夫人、老布希、比爾蓋茨等等重量級人物。

會議上,這些精英們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導致巨大的貧富差距和階層分化,世界上會有20%的人佔有大多數資源,而80%的人會被「邊緣化」。這兩群人之間會發生階級衝突,世界會成為一個"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世界。

誰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只有一個:給那80%的人塞一個「奶頭」,讓這些所謂loser心安理得地接受命運。

奶頭包括:

發泄型娛樂:開放色情行業、鼓勵暴力網路遊戲、口水戰……

滿足型娛樂:肥皂劇和偶像劇、報道明星醜聞、真人秀……

失敗且辛苦的大眾們不知不覺地在「奶頭」中樂不思蜀、喪失思考能力,從而無力反抗精英群體。

我們去看那些「女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我已經不能想愛誰就愛誰了,還不能讓我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嗎」之類的話,哪個不是商家鼓吹出來吸引普通大眾衝動購買的?

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為了獲得短暫的快樂,那最好是不要去做。

30歲了,你是願意在溫飽的基礎上繼續拼搏一下,成為那20%?還是安心於「奶頭樂」?

03

多看宏觀,避免成為定製化的螺絲釘

曾經跟某大廠的一位活動運營做交流,我問:你做完這個活動,用戶增長和活躍有什麼正面影響嗎?她回答說:哦,我是活動運營,那個是在數據運營手裡的,我不知道。並且,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理直氣壯:我們分工就是這樣的呀!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舉了扣針工廠的例子:一個工人無論如何努力,一天也生產不了20枚扣針,但有了分工之後,經過前後18道工序,每人每天平均可以生產48000枚扣針。這就是專業化分工的高效性!

任何一家公司,從老闆的角度肯定是提高效率、多賺錢,所以必然走向專業化分工,一個工作切成很多塊,每個人都終日重複其中某一塊,以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和對人的依賴。越大的公司,這種現象越明顯。

但是,這對人才是災難性的。因為你在大企業里可能成為了一個人才,但是,是企業定製化人才,被體制化了。就像一顆螺絲釘,尺寸和材質只能用在某一個地方,挪到別處去,根本用不上。

這是我那位同學之所以跳槽失敗的原因。但是,他之前並未意識到這一點,每天發的朋友圈都是公司股價又漲了、國外又建研發中心了、出國培訓又住五星級酒店了,誤把公司的成就、品牌當成自己的成就和個人品牌了。

我們一直在詬病所謂「體制內」,但是,在一個大公司終日重複同樣的工作,沿著既有的路線一步步升職,何嘗不是「被體制化」?

所以,即便在大公司工作,也需要把自己從螺絲釘思維中拔出來,你需要仔細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行業關鍵成功要素是什麼?這個行業對用戶對社會的價值是什麼?你現在的崗位在行業內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拓展的視野,至少成為一個比螺絲釘更大的零件。

04

多嘗試一些領域,培養不變的能力

要想不被定製化,除了拔高思維高度、理解企業全局之外,還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萬能材料,做成螺絲釘也好,變成鎚子也罷,去哪兒都能用。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需要找到那些不變的因素。而這一點,在任何領域都尤為重要。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曾說:「人們常問我,未來十年,什麼會改變?人們幾乎從來不曾問我,未來十年,什麼不會變?」

他覺得,這個世界不管怎麼變,都很難想象,人們有一天會希望物品價格越高越好,物流速度越慢越好。所以,這兩個因素就是不變的因素,做好這些,比每天追逐變化要有效得多。

什麼是那個不變的因素呢?答案是:核心能力。不管你做什麼工作,總需要溝通吧?做到上面總需要領導力吧?總需要分析問題吧?

當然,如果你的工作每天就是做做助理,連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沒有機會。那麼,也可以有其它方法,比如,業餘時間學習一些課程。但是,雖然這是圈外的服務,卻不是我最推薦的方式,因為如果你的工作高度重複,學了這些課程也沒地方用。

更好的提升能力的方式是什麼呢?如果可能,你可以做一些兼職,比如在朋友的創業公司幫幫忙,得到一個橫向成長的機會。再比如開一個小店,理解商業社會如何運轉等等。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公司身上,要自己主宰自己的成長——一個為企業做了9年人才管理諮詢的顧問的忠告。

30多歲,是時候抬頭看看、主宰自己的命運了,別讓自己成為一顆企業定製的螺絲釘。

關注專家匯公眾號,一起學習創新創業與企業管理之道!

關注請搜索公眾號「專家匯」或「zhuanjiahui591」

培訓師資預約、商務合作、投稿請聯繫我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