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吳疆說普洱:100年的干倉老茶是如何製造的?

「干倉茶表面油光,茶底乾淨」,如果我們看到這段表述,會認為這都是為消費者好。但是,事實不是是如此呢?
問題在於,到底有沒有干倉這種倉呢?
按照台灣出版的茶書介紹,倉儲環境的濕度大於80%就是濕倉,反之,就是干倉。事實上,粵港台三地的春夏秋三季的濕度都大於80%,也就是說,粵港台三地就是天然的「大濕倉」。
往前倒推50年、100年,那個時代沒有抽濕機,那些台灣茶書上介紹的100年干倉老茶又是如何造出來的呢?
2008年4月我到版納、普洱走訪市場,了解思茅和勐海兩地的茶廠及茶商。在思茅是由普洱市技術監督局的魏剛局長接待,在勐海是縣茶辦的於文平主任接待。當時的產業極度低迷,由於當地政府的出面,茶廠的老闆們都說實話,廠裡面車間、倉庫也隨便參觀。我留心看了看眾多廠家商家的倉庫,既沒有看到所謂的干倉,也沒有看到所謂的濕倉。
2010年7月,我陪雲南普洱茶集團的鄭炳基董事長去看廣州、東莞的市場,一路有普洱茶的超級大商家陪同,我看了看他們的倉庫,也同樣沒有發現所謂的干倉、濕倉。
但是,市場的反應卻是實實在在的,88青的推廣就是靠刻意強調的「干倉存放88青餅」的概念。
那麼,干倉到底是什麼呢?
有人說干倉是乾淨通風的倉。這顯然是不符合當初製作干倉理論的言論,也完全沒有道理,普洱茶的轉化,一定溫度、一定濕度的介入是必然的。現在昆明市場上存放10多年接近20年的茶餅非常多,開湯出來,第一湯色幾乎無變化,第二,普洱老茶要求的「滑感」全無。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干倉說的失敗。
但是,市場就這樣硬生生把干倉這個概念確立了。
有一次,我同一個茶學院研究茶葉的副教授喝茶,他衝口而出:「干倉茶好」,這讓我萬分驚訝,一個茶學教授居然把民間的不確定的一個概念,作為審評茶葉好壞的標準?
如果是一個茶商,我覺得不奇怪,茶商總要跟著市場走,但是,一個帶研究所的專家也如此評茶?看來,干倉、濕倉的理論的確是深入人心。
有一次同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的陳正榮秘書長喝茶時,也聊到同樣的話題。我說了一件事。2010年4月我到北京開一個茶葉會議,會後有個業界權威約我去一家新開的名為普洱老茶博物館的茶莊喝茶,我進去就發現茶莊打著堆頭在賣號稱1970年代的7542,2300元一片。仔細查看干茶樣,發現大部分都已經碳化。聞著有強烈的刺鼻霉味,沖泡後葉底發粘稀爛,明顯是刻意高溫高濕,快速做倉做出來的產品。按照所謂的干倉濕倉分類法,這是屬於濕倉倉,但是,商家同樣號稱是純干倉老茶。
我解釋到惡意的高溫高濕,那是做假,而市場對於干倉、濕倉的理解是作為倉儲的標準,這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倉儲的終極要求必然是——品質需求,而絕不是用毫不靠譜的所謂「干倉、濕倉」來界定普洱茶的好壞。
製造出干倉理論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大家都說老茶來源於香港,那麼,香港都是「大濕倉」了,別的香港茶商就都是濕倉茶,只剩我獨家銷售「干倉茶」。
正是這些模糊的理論指導下,各種各樣的概念橫飛,大家都抬出了各自的理論,干倉、濕倉、入倉、未入倉、大馬倉、肇慶倉、北美倉。
在各種貌似合理的倉儲理論下,掩蓋的就是各家要主推的茶品。而從沒有人思考過這一套理論包裹的是什麼東西。
鄒家駒在《姚記存茶》一文曾經提到過姚姓茶商存茶的情況:「姚老頭在香港有十多個存茶地點,他或租或買,全部是大樓的地層。倉里各類新老茶葉混雜堆放,從地到頂,見縫插針,堆得滿滿的,只有屁股大個地方周轉。庫房裡沒有聖書上說的缸罐器皿,沒有空調更沒有除濕機,一切依自然而自然。」
當然,隨著普洱茶的流行,倉儲加工技術越來越受到茶界的重視,現在的倉儲水平與原有的倉儲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語,關於倉儲的發展,我會在以後的文字中慢慢道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