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讀過哪本?改變11位新媒體大佬人生的書單

學了那麼多新媒體乾貨,咱們也換換思路。看看六神磊磊、王左中右、羅胖等新媒體大佬最愛看的書單,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當下時代,「碎片化閱讀」成了我們反覆掛於嘴邊的一個概念,任何時間地點,我們都能通過手機完成一次快速閱讀。

凡事求快,自然很少有時間能用來思考和沉澱,閱讀也同樣如此。儘管文字的載體在不斷改變,但讀書的本質是一致的——擴展認知維度、豐富自我厚度。一本好書,甚至能對一個人產生長遠持久的影響,並滲透於他對世界的感知中。

若能慢一點,花上一個午後認真讀幾頁書,或許書中某些字句,能在你疲憊、困頓、感到無力時推你一把。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沒有完整讀完一本書了?對你影響最深的書是哪一本?

新榜採訪了11位知名新媒體人(排名不分先後):饅頭大師(「饅頭說」創始人)、羅振宇(「得到」App創始人)、王五四(創業者&自媒體人)、六神磊磊(「六神磊磊讀金庸」創始人)、王左中右(「王左中右」及變態字創始人)、陳竹(「KnowYourself」聯合創始人)、魏武揮(「ItTalks」創始人)、烏雲裝扮者(「烏雲裝扮者」創始人)、傅踢踢(「傅踢踢」創始人),江明(「社長從來不假裝」創始人)和徐達內(新榜創始人兼CEO)。來了解對他們影響深刻的書籍,以及他們對「碎片化閱讀」的感悟。

不用給不讀書找理由 想讀的話總有時間的

饅頭大師

微信公眾號「饅頭說」創始人

我國小二年級看的第一本全是字的書,叫《「全不知」游月球》,是蘇聯作家諾索夫的「全不知三步曲」中的一部。這本書讓我從此對科幻入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覺得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我覺得這一點直到現在我都很受益。

此外,書中的主人公抵達月球內部城市后,發現那裡的人吃東西從來不放鹽,於是自己在海邊磨鹽拿去賣,然後發了大財。這件事也讓我印象深刻,這對我的經濟觀和商品觀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只要肯動腦筋,找對機會,就有成功的可能。

關於閱讀最深刻的事應該是國小五年級吧,我人生中第一次嘗到了通宵是什麼滋味,整整一夜沒睡——因為看完了一套《射鵰英雄傳》,當時覺得天底下怎麼會有那麼好看的書。

現在一個月讀2-3本書吧,取決於出差的頻率,一般看書行為都發生在出差途中,以前都會帶上兩本書,現在用kindle。以前睡前還會翻會書,寫了「饅頭說」之後,把這點時間全貢獻出來了。

不用給不讀書找理由,想讀的話,總有時間的。

時間碎片了稀缺了 閱讀的效率第一位

羅振宇

「得到」App創始人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那是在上大學的時候,我有一次在圖書館閱覽室偶然翻到的。坐在那裡,從下午一直看到圖書館閉館,完全沒有感到時間的流逝。

當時,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兩點:

第一,原來知識的世界如此美妙;

第二,原來,枯燥的知識居然可以有如此活潑的表達方式。

現在我讀書的頻率越來越高,但讀書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原來是整本整本地閱讀,現在是帶著問題去找答案,未必是整本閱讀了。比如,最近我就對「進化心理學」感興趣,那就會到多本書里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答案。

所謂碎片化傳播時代,並不是知識碎片了,而是我們的時間碎片了、稀缺了。所以,如何利用碎片的、越來越少的時間閱讀,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閱讀的效率是第一位的。而有效率的閱讀,核心是兩點:第一是心中要有真問題;第二是相信特定人的選擇。

持「讀書無用論」者 通常是無用之人

王五四

創業者&自媒體人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讀它的時候我才大學一年級。到目前為止,我只看過這一本成年書籍,大學以前看的都是連環畫小人書。

現在讀書的頻率基本為零,但買書的頻率保持在一個月三四本的樣子。

在這個時代,關於讀書,我覺得很重要,塑造品格開闊視野這些就不說了,讀書像沉錨,可以讓我們停止隨波逐流,讓我們沉下心來,讓我們靜心感受生活的細微,我之前沒讀過書,但我內心一直覺得人需要讀書,我早晚會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應該是先行路再讀書那個類型。

持讀書無用論的人,不是書沒用,不是讀書沒用,應該是人沒用。

在最喜歡的書面前,我的渺小感最強烈

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讀金庸」創始人

除了金庸以外?《悲慘世界》吧,大一看的。現在每天要求自己一小時,有時候也做不到。在它面前,我的渺小感是最強烈的。

閱讀碎片化?看怎麼講。論語是不是碎片,不就是孔子和學生的一點點對話攢的嗎。當然,全是讀些碎片,也不行。我提倡花點時間讀原著,讀經典。

現在人很多喜歡二手知識,喜歡別人講給你。這也沒錯。但是比如我講了金庸之後,還是希望你去拿書來看。

用一個夏天等朵花開,花一個下午看本書

王左中右

「王左中右」及變態字創始人

至今為止,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新華字典》。

原因的話,應該是,小時候比較喜歡認字,寫字,所以新華字典會一直在手邊,沒事時就看,上數理化課開小差也看,一般是一邊看一邊在數理化課本空白的地方寫。你知道字有時候看多了會覺得奇怪,我也經常有這種感覺,慢慢的,字在我眼裡就不是字了,而是圖形了。可能有這樣的經歷,後面才會想出字創意這樣的創意形式?

王左中右的「變態字」

現在讀書頻率高是挺高,不過不是靜讀,都是功利的讀,為了寫文章查資料。

現在碎片化,信息獲取是比較方便,效率也高,但信息質量良莠不齊,水分大,粗糙,而且容易讓人焦慮,心煩意亂。社會感覺有點快,有點燥。我覺的書可以讓大家慢一點,靜一點。花一下午看本書,花一天燉一鍋湯,花一個夏天等一朵花開,花五年釀一壺酒。

真正的「閱讀來源」並不在微博、微信上

陳竹

「KnowYourself」聯合創始人

影響比較大的書很多,其中一部可能是《史記》,是中學時陸陸續續看的。它讓我第一次跳出了歷史課上對階級鬥爭、帝王將相的刻板印象,發現原來歷史是由活生生的人組成的。

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你會發現歷史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很多當代社會的事件和運行機制,不過是一遍又一遍的複製,無論多麼重要的人物都只是其中的一粒粒棋子,就像陳寅恪先生說的,「讀史早知今日事。」但與此同時,又是無數個細節、偶然、神轉折,促成了今日世界的形成。

那時就覺得,史書中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人物刻畫都好過小說和電視劇:真的故事總比虛構的要有意思嘛。(不過後來才發現,就像永遠沒有一篇新聞報道能夠做到絕對的「客觀」一樣,史書也只是作者所記錄的「真實的歷史」。)

現在的整體讀書頻率沒有特別計算過,因為一直持續保持著。不過在創業以後,閱讀的習慣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帶目的地讀「閑書」的時間少了,通常是在飛機上,或者休息前閱讀一些文學類書籍。更多的時間會用在集中地、有針對性地去讀書,比如,為了我們的內容輸出而閱讀文獻,以及讀一些公司管理類的書。

我自己也是碎片化時代的參與者,也難免會受到這個時代的影響,但像微信、微博這樣的信息傳播平台,嚴格來說不能被歸為「閱讀來源」。有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你希望讀到更精華的東西,最好去讀那些50年前出版的書,因為它們都經過了時間的檢驗。

讀書比付費知識划算

魏武揮

新媒體觀察者,「ItTalks」創始人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當然是《大學英語》啊,因為學習了《大學英語》,所以我才考過了四六級,拿到了學士學位。如果拿不到學位,我就不能去香港讀研啦,就不能做交大老師啦,你看多順暢的邏輯。

開玩笑啦,其實是萊斯格的《思想的未來》,一本我十年前讀的書。基本上我今天對版權的觀念(對copyright的負面看法,對copyleft的推崇)都建立在這本書之上。

現在我看書的頻率是一周一本。其實讀書比付費知識划算,人也是讀了書再喂你的。

閱讀的介質發生了變化

未必捧著一本書才叫讀書

烏雲裝扮者

自媒體人,「烏雲裝扮者」創始人

國中時讀了《哈利波特》,從那時起,我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充滿了奇妙的想象力。現在讀書頻率大概是每季度兩本書。

如何看待碎片化閱讀呢?因為我也是碎片化信息傳播時代的參與者,在過去,人們只能通過書和報紙來獲取信息,現在更多的是通過碎片化的閱讀來獲取信息,我覺得這只是是閱讀的介質發生了變化,未必說你捧著一本書才叫讀書。

其實你在看碎片化信息的時候,你的大腦也在進行整理,不過這未必是非常有效的整理。因為真正有效的整理是由寫作者所完成的,而我們以為自己的大腦做了梳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真正完成它。

所以我並不覺得在這個時代你就應該去看書,或者不應該去看書,只要你吸納到的信息對對於構建你的知識系統來說是有用的,我覺得就OK了,不一定要看一本書才能顯示出你在閱讀。

傅踢踢

自媒體人,公號「傅踢踢」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三國演義》,小時候反反覆復看,連回目都能背下來,從此奠定了我蠢直男的人生基調。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趙子龍長坂坡殺個七進七出,力竭之際張翼德前來接應;當陽橋頭一聲怒吼,震得夏侯傑肝膽俱裂跌落馬下。結婚後每次做錯事,家裡領導眉頭一皺,我就想到當年喝斷千軍的張翼德。

現在每天都看書,至少2小時。

消費流於符號,求知流於幻覺,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啦。但一個喜歡讀書且相信讀書價值的人,不會停留在「我花一天時間了解這本書的概況就夠了」。讀喜歡的書,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掌握不同學科的工具,進而在樂趣里堅持,在堅持里發現新的樂趣,這才是有福的人。

書和交朋友一樣,需要談得來

江明

「社長從來不假裝」創始人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余華的《兄弟》,我本身更偏愛這一類的事:小人物,大時代。而且主人公李光頭是我喜歡的那類人,包括在現實生活中。

關於讀書,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我為什麼不推薦你讀名著》。這個碎片化時代,其實已經沒什麼人看書了,或者說沒人看嚴肅文學和閑書了,大家都太著急了。所以才會有成功學,30天減肥,18天寫作這樣的東西出來;要麼就是雞湯書,光芒萬丈,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阿彌托福啥的。因為大家把看書當做一項任務,或者特別功利,而不是愛好,很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我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浮躁,看不下去,看不進去,後來看到了李娟寫的《阿勒泰》,覺得太有意思了。有時候讀書跟交朋友一樣,你需要運氣碰到一本好書,一本和你談得來的書。很多書,尤其是經典名著,大牌,不是不好,是還沒有到你讀的時候,你看了也未必讀的懂,像我之前看《瓦爾登湖》和《約翰克里斯朵夫》,因為閱歷沒跟上。

有趣的書要讀,有用的書也要讀

徐達內

新榜創始人兼CEO

《新華字典》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第二次讀國小一年級時,我就靠這個識得三千道藏,通過Kindle,現在基本能保持每天讀書一小段時間。有趣的書要讀,有用的書也要讀。

在以上11位知名新媒體人的感悟分享中,我們能感受到書籍對每個人產生的影響,例如王左中右因為《新華字典》,對字產生了好奇心和興趣,鋪墊了其創作「變態字」的基礎;又或者是傅踢踢,自嘲自己因為《三國演義》奠定了直男癌屬性。

對你而言,至今為止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原因是什麼?不妨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